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是中华民国元年的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临时大总统之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孙中山于当选以后、就职以前,打了个电报给袁世凯,说:“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使)知亿兆之属望,而(以)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
袁世凯1月2日(十一月十四日)回电说:“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谬承奖诱,惭悚至不敢当,惟希鉴谅为幸。”
孙中山再给了他一电:“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推功让能,自是公论。若以文为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这时候,段祺瑞、冯国璋等四十几名清军将校于袁的指使之下,通电反对共和,主张对革命军“讨伐”。袁世凯告诉隆裕太后,说段等的主张很对,所苦的是军费没有着落。隆裕把宫里的“内帑”金元宝八万枚拿出来交给他。他把这些金元宝卖给外国银行,于是军费有了着落,对“南方”说话更有力量。他同时也把段等的通电,转打给伍廷芳。
唐绍仪虽则已经不是他名义上的代表,仍旧是他事实上的代表,继续与伍廷芳秘密会谈。所谈的已不是袁的总统地位问题,而是如何使清室自动叫溥仪逊位的问题。
因为,在表面上“南、北两方”已经停止谈判,国民会议无法召开。只有使清室叫溥仪自动逊位,才能打破僵局。
于是,双方研究“优待清室”的具体条款,达成协议以后用这些条款说动清室的王公与隆裕太后就范。
除了唐、伍二人在上海进行磋商以外,于武昌起义以后被清廷释放出来的汪兆铭,也在北京与袁世凯的“学部副大臣”杨度发生接触、作了好朋友,而且合组了一个所谓“国事匡济会”,不断交谈。
“优待条件”终于协议成功,共分八款。这是清室统治关内二百六十八年的最后收获,值得全文照录:
(一)清帝逊位之后,其尊号仍存不废,以待遇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清帝逊位之后,其岁用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给付。
(三)清帝逊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
(四)清帝逊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保护。
(五)清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得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清帝逊位之后,其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此外,另有两个附件,优待清朝皇族与一般的满、蒙、回、藏四族的人(是以后在民国元年l月20日由孙中山加进去的)。他们的私产、爵位完全保存;他们的地位完全与汉人平等,同为中华民国国民,享有居住、信仰等等自由。八旗兵弁,于未筹定生计以前,照旧发饷。
袁世凯把这些优待条件说给奕劻听,奕劻被他说动。
次日,袁觐见隆裕太后,请示。隆裕太后不敢作主,便召集御前会议,征求王公大臣的意见。
御前会议从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一连开了六天,没有结果。出席的人多数反对逊位,反对最烈的,是军咨府军咨使良弼。良弼是所谓“宗社党”(君主立宪维持会)的领袖。
十二月初七,良弼遇刺而死。刺他的是革命志士彭家珍。
初八,段祺瑞等四十几名清军将校在袁世凯的指使之下发出第二封通电,内容与上次第一封的通电完全相反。上次,他们“誓死”“反对共和”;这一次,他们丰张“应采共和政体,以安皇室而奠大局。”
初十,隆裕太后再开御前会议一次,袁世凯与奕劻均称病不肯出席。
十一日,隆裕太后召见奕劻与载沣,征询这两人的意见。两人均主张接受优待条件,叫溥仪逊位。
十四日,隆裕太后召见袁世凯,告诉他决定逊位,叫他继续与“民军”磋商优待条件。
十七日,伍廷芳把优待条件的最后修正文,电告袁世凯。不久以后,又把张謇所起草的逊位诏书原稿用电报打给他。
他在这原稿之上,添进了一个很长的句子:“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他之所以如此,是准备清帝逊位以后,倘若“民军”不选他为临时大总统,他便根据诏书上的这一句话,自己在北京另组一个“临时共和政府”,与南京的临时政府对抗。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廷将袁世凯所篡改的逊位诏书颁布,于是统治了关内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结束。
逊位诏书的全文如下:“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道,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亿兆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歧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蒙、满、回、藏五族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少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
╭╮╭╮ ╭╮╭╮
⌒ ∨
(﹏)。。 (﹏)
╰╯
小说推荐
- 细说清宫十三朝
- 在中国山海关之外,沈阳之东,有一座长白山。这山形势险峻,气象雄伟;隔着有一座布库里山,也是峦冈起伏。这一日,时当春日,那山旁的桃柳,被那春风吹得像醉人一般地摇摇晃晃;那地下一碧如茵,黄金似的日光,斜映布库里山的一个山坳,越显得这山坳翠绿如油,饱含春色;那些散漫自由的黄莺儿,不住地飞来飞去,你唱我和。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111章
- 细说宋朝
- 作者:虞云国【由文】序言(沈渭滨《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序言(沈渭滨 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征得旅美史学前辈黎东方教授同意,以《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为题,将原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黎先生大著《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四书,在大陆出版发行 书出之后,众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131章
- 透过细节看清朝(精编)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你的用户名】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详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透过细节看清朝(精编)作者:袁野 手机访问 m《透过细节看清朝》目录《透过细节看清朝》前言皇帝自杀泥腿子坐龙庭(1)泥腿子坐龙庭(2)泥腿子坐龙庭(3)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1)天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26章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序 阎老师邀请做《序,深为诚惶诚恐。小辈不才,与阎老师合作并成忘年交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清朝12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正说清朝三百年 作者:林涛目 录 本书简介绪论清帝王史话清高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宣统帝溥仪清后妃史话清朝后妃制度皇后皇妃小传内监史话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太监逸事宗室史话清朝宗室概况皇室成员的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10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