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三百年》第89章


三桂投降满洲贵族,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
李自成曾用来处理政务的故宫武英殿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双方在山海关激战,在满汉地主阶级军队的联合进攻下,李自成起义军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忙称帝,次日退出北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的计划,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西安。清军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壮烈牺牲。另一说李自成脱逃,削发为僧,名奉天玉和尚,得以善终。
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后,政治上,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颁行《通天历》,并开科取士,选拔三十人为进士,任为郡县各官;经济上,设钱局铸“大顺通宝”行用,同时对西南各族百姓“蠲免边境三年租赋”;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分兵一百二十营,并四面出击,逐渐占据了四川省全境。不久,四川各地的明朝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纷纷聚集兵马,袭击大西农民军,屠杀大西政权地方官员,给大西政权很大威胁。对此,张献忠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可惜的是,在这期间,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大军之间因种种原因产生了矛盾,再加上内部矛盾重重,其势力逐步走向衰落。当时,为了保证四川的安全,张献忠曾派人向北平定汉南地区,并攻打汉中,但却被李自成部将贺珍击败。清顺治二年(1645年)夏,南明福王弘光政权灭亡。十一月,清朝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进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诏诱降张献忠,劝说他归顺清朝。然而张献忠置之不理,反而增强了抗清的决心,一方面与明朝在四川的残余军队、地主武装对抗,另一方面和清军作激烈的斗争。
清顺治三年(1646年)初,清朝改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向大西农民军扑来。当时,明朝参将杨展领兵复夺川南州县,率师北指,与张献忠的部队激战于彭山的江口,张献忠大败,退回成都。五月,豪格率清军攻占汉中。七月,为了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北上迎击清军。十一月,张献忠大军扎营于西充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当时形势紧张,原大西军将领刘进忠叛变后,先在合州(今四川合川)同明军曾英勾结,后又出保宁(今四川阆中),投降了南下的清军统帅豪格。清军以刘进忠为向导,进入川北。
李自成和张献忠(3)
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二十七日晨,清军隔太阳溪与张献忠的农民军相遇。面对这意外的突然来袭,张献忠临急应战,指挥农民军马步兵分两面抗击清军,但却不幸中箭身亡,时年仅四十二岁。张献忠牺牲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农民军向南,后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共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吴三桂与清军入关(1)
吴三桂,字长伯,辽东人,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父吴襄,字两环,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武进士,崇祯年间先后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重要职务。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吴三桂自幼便粗通弓马骑射,并以此而得中武举。不久,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开始了政治生涯。
吴三桂像吴三桂的幼年,正是明朝衰落,后金兴起,辽东边境战事频繁的时期。因而从青年时期开始,吴三桂便随父征战各处,并以此而小有声誉。青年时期的征战生涯,丰富了吴三桂的阅历,并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而明清之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也为吴三桂以后的军事、政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明清在关外对峙时期,吴三桂作为明朝将领,虽然参加过一些战斗,但是败多胜少。然而,在明末清初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刻,他却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屡屡投机,一跃而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首先,明朝中央政府对吴三桂表示了高度的重视。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在经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的长期战斗之后,明军主力损失殆尽。此时,李自成起义军又师出西安,北渡黄河,很短时间内,连下临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头所向,直指明朝政府的京师——北京。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政府,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
在这种舆论的推动下,崇祯皇帝先是于二月间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兵力情况,并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而后,又于三月五日将吴三桂加封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一时之间,朝野舆论,几乎一致把吴三桂看成是挽救明皇朝的唯一救星了。在吴三桂接到撤离宁远的诏书之前,由于宁远早已是处于清军包围下的一座孤城,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吴三桂早有弃守宁远之意。因而,在北京发出撤兵通知后,不过十天,吴三桂便将宁远兵民五十万众撤至山海关。接着,又自山海关率师进京,二十日抵达永平。
但是,就在此时,北京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腐朽透顶的明皇朝未待吴三桂率师至京,便已于三月十九日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暂时失去了倚靠的对象,为了寻找新的主人,在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吴三桂便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永平和北京之间相距数百里,吴三桂于三月二十三日抵达蓟州时,始得知李自成进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的消息,不久,在京的绝大多数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也纷纷传来。面对敌我悬殊的军事、政治形势,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自成,同时,李自成也派人到吴三桂军中劝降,吴三桂遂“决意归李”,率领所部继续西进,并且还于所过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
吴三桂之“决意降李”,并非是其阶级立场的转变,而是在敌我势力对比悬殊下的投机之举。他希望自己的投降至少可以保证已有的特权和在京家小财产的安全,也许还抱有充当新王朝的佐命功臣的幻想。但是,农民军进京以后的一些措施,使得吴三桂的幻想成了泡影。就在吴三桂刚刚决定投降李自成并向北京派出约降使者后不久,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农民军领导人刘宗敏、李过等便开始对俘获的明朝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被拷夹之列。这一行动,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诋毁、攻击农民军的流言蜚语,开始像瘟疫一样从北京传往外地。吴襄也私下致书吴三桂,要他“亟来救父”。
两三天后,这些消息和吴襄私函一起到达了正在西进的吴三桂军中。这对吴三桂的降李活动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带有戏剧性的是,就在吴三桂得知其父被拷夹的同时或稍早些时候,李自成也注意到吴三桂对巩固自己政权的重要性,指示刘宗敏释放吴襄并命吴襄写信,劝告吴三桂投降。同时,又派降将唐通、降官王则尧、张若麒、左懋泰等人,携带吴襄手书和大批银两直至吴三桂军中,进一步劝其投降。从时间上来说,这批招降人员到达吴三桂军中的时间,仅比吴襄致吴三桂的私函晚到一两日(约在三月二十九日左右),而两封信的内容却截然相反,这不能不使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招降不过是一场骗局,是想诱己进京,再行消灭。因此他立即停止西进,率部重返山海关,陈圆圆像而在致父吴襄的复信中则表示与李自成起义军彻底决裂。
促使吴三桂降而复叛的还有吴三桂之妾陈圆圆被掳的问题。明末清初的不少史书都记载,甲申之变时,陈圆圆在北京被李自成的重要将领刘宗敏所占有,吴三桂得知后,盛怒之下,叛李降清。这些记载,把对一个女人的争夺,作为吴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失之片面。但是,这一事件的确是触发吴三桂叛李降清的偶然因素。明末,封建士大夫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