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第376章


庆在审讯被俘的白莲教起义军首领王三槐时,得知刘清居官很得人心,百姓称之为“刘青天”。在对刘清考察了一番之后,嘉庆决定将他提拔任用。刘清后来历任四川建昌道员,山西布政使等要职,并在镇压四川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怠惰偷安、萎靡不振是乾隆末期官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嘉庆把这点视为国家的隐忧,认为必须要加以整顿。他多次告诫臣子们应该勤于职守,克己奉公。有一次,内务府官员在处理膳房的一件小事时,敷衍塞责,拖了40天才解决了问题。嘉庆得知此事后厉声斥责这帮官员:“几句话就可以了断的事情,奏折上也超不过百字,为何处理得如此拖沓?!”从嘉庆元年到嘉庆十一年,直隶24个州县里被侵吞白银30多万两,经过查核,发现司书王丽南等人在此期间串通舞弊,伪造印章、串票,盗取银两,活动得相当猖獗。嘉庆痛斥直隶历任督抚大员: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情,你们竟然懵然不知,形同木偶,在任期间你们都管了些什么事!最后,按照其在任期间虚收银两数目的多少,将直隶历任督抚颜检、瞻柱、胡季堂等人分别治罪。
但是,嘉定惩治腐败与整顿吏治是不彻底的。他处理贪官污吏的措施中严惩不贷者有之,姑息宽容者更不鲜见。比如嘉庆在处理胡齐仑贪污军需一案时,发现永保、庆成、毕源等大员与此案都有牵连。这些人都有收取贿赂、侵蚀滥用国家公帑的劣迹,但在结案时嘉庆只严惩了胡齐仑一人,其余的大员或是因为祖上立有勋功,或是因为已经故去,都免于深究。他们被抄没的家产,也大多被嘉庆加恩赏还。因此,吏治腐败堕落的局面并没有多少改观。
不过,嘉庆在当政的20多年里,对自己的要求却的确是非常严格的。他每天都要处理繁多的政务,孜孜不倦,从不懈怠。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嘉庆喜得皇孙,内阁因此有两天没有向他递送奏章,嘉庆马上对阁臣提出了批评。过了几天,端阳节到了,朝廷大臣们又没有向嘉庆奏事,嘉庆大发脾气,亲自对各部院衙门进行查核,结果查明吏、刑、工等部都是有事不奏,嘉庆随即把有关官员交到都察院论罪议处。
嘉庆亲政伊始,他的老师朱珪曾向他提议要身先节俭,崇尚清廉,嘉庆后来对这一点始终比较注意。以往各省官员进京觐见皇帝时,按照俗例都要进呈贡物。官员们为了给自己邀宠求荣,竞相奉珍宝古玩,花样不断翻新。嘉庆四年,嘉庆在惩办和耐保ㄚ湍诟笏担旱胤焦僭泵遣侔斓母髦止蔽铮训朗亲约禾脱肯氡囟际谴又菹匾韵虏悴闱谜ザ础9僭泵遣欢习∮诿窦洌傩彰窃跄艹惺艿昧耍】銮页氏咨侠吹墓磐嬲浔Γ⒉豢墒常豢梢拢媸遣蝗绶嗤痢4哟艘院螅彩墙饰ソξ锏墓僭保家枰猿痛Γ霾荒芮崴 K弥夏甑子梢抖冀庠私┑拇罂橛袷谠怂屯局校婕创纶椭迹宦壅庑┯袷说搅撕未Γ家牌诘钡兀扌爰绦靶小M辏吻旎狗铣四杲谑狈执蟪济墙嗜缫獾墓婢亍K驳溃骸澳杲谑苯诖蟪济墙嗜缫猓俏巳∫饧椋揖醯谜饷挥卸啻笠庖濉4蟪济蔷醯媚切┒魇侨缫猓铱瓷先シ吹共蝗缫狻!?br />
为了遏制奢侈之风,嘉庆身体力行,带头倡导节俭。在乾隆多次巡游地方时,各地官员为他修建了许多奢丽的行宫,嘉庆觉得这实在是过于铺张浪费。他认为,各地的行宫只是为了休息一宿而已,用不着刻意修饰。从经济上看,一处行宫若能省下三四万两银子,10处可就是三四十万两了。嘉庆十四年,嘉庆在巡幸五台山之前特地打了招呼。要求地方官员在途中不得大肆铺陈,务必追求俭朴。同年,在庆祝他的50大寿时,嘉庆下令不准在民间广陈戏乐,巷舞衢歌。御史景德为了讨好皇帝,奏请祝寿期间京城演戏10日,以后作为定例,立即被嘉庆革掉了职务。嘉庆就此向大臣们指出:“我发现前代在这种场合的表现比较奢侈,总是要欢宴聚会,上演好多天的戏曲。我心里鄙薄这些做法,并将此作为自己的鉴戒。倘若我忘记了民间疾苦,奢侈地操办庆典,做臣子的应该上书劝谏,这是爱君之道。现在景德竟然向我提出这种建议,他把我当成了什么样的君主?”
对于众百姓的苦难处境,嘉庆是有所了解的,官逼民反的现实更使他心有余悸。对于他来说,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安定百姓的生计,刻不容缓。乾隆中叶以后,随着国家的由盛转衰,政治腐败,经济拮据,广大的农村中,连年水旱,灾害频仍,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此,嘉庆告诫地方官员,灾情发生后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抚恤灾民,即使花钱再多,也不要吝惜。事实证明,嘉庆在灾区赐赈蠲租时,的确没有吝惜金钱。在治理黄河的工程上,嘉庆更是耗资钜万,前后动用了4000多万两白银,自雍正朝以来,每年治河的工料费一般是60万两白银,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起,嘉庆将工料费骤增到每年160万两。他还屡次对吝惜费用而延误治河工程的事情提出批评。非但如此,嘉庆对治河工程也提出过一些合理的见解。他认为,治河的关键是要保证入海口地段畅流无阻。黄河以前出事,大多是由于入海口地段淤塞,下壅上塞,酿成灾患。因此,他多次提醒治河官员要注意这几点,认真组织民工挑挖疏导。
本来,由于国家积衰日久,国家积蓄并不富足,加上在镇压农民起义、治河、赈灾等方面又有很大开销,使财政更加吃紧,这便迫使嘉庆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他下令裁减了一部分常备兵,节省军事开支。同时,继续实行捐纳制度。不过,嘉庆始终认为开捐决非良策,不过是损下益上之举,准备在川楚白莲教起义平定之后就予以停止(事实上,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对于增加盐价、赋税折银浮收之类的做法,嘉庆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他表示,食盐是人民生活日用品,一旦增加盐价,则人人都会受到扰累,因此对之要慎重考虑。赋税折银浮收会对国家财政收入有好处,但百姓要深受其害,贪官污吏又可以从中大做手脚。嘉庆十四年,闽浙总督阿林保奏请漕粮加折收纳,结果遭到嘉庆的一顿痛斥。清朝入关以来,八旗兵都驻扎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依靠粮饷过活。八旗人口不断增加,而兵有定数,饷有定额,结果逐渐产生了一大批闲散旗人。清政府又不允许他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这批闲散旗人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成为毫无自立能力的蠹虫。为了维护他们的生计,清政府不得不多次赏赐银两,增加兵额,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经济包袱。嘉庆经过筹划,决定将一批闲散旗人送到地旷人稀的关外,由官府拨给他们土地,他们可以把土地出租给佃户开垦,也可以自己耕种。但这些八旗子弟早已习惯于恣情享乐的城市寄生生活,如今连受领土地、坐收租息也不愿意,嘉庆的移垦措施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三、镇压起义闭关锁国
前面说过,嘉庆即位时,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就在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他刚附登上皇帝宝座,就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白莲教是唐末以来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当时在川、楚、陕等地相当盛行。白莲教的教义宣传世界上存在着明、暗两种对立的因素,它们分别代表善良、合理和罪恶、不合理,两种因素一直进行斗争,但最终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白莲教的教徒都自认是“无生老母”的儿女,应当同生死,共患难。灾难深重的贫苦百姓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纷纷加入了白莲教。与现实相联系,白莲教徒们提出了“清朝已尽”、“日月复来属大明”等口号。清政府发现白莲教的发展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下令严拿白莲教徒,地方上的贪官污吏趁机掀起了一股敲榨勒索百姓的歪风。比如四川达州知州戴如煌,派出5000多名衙役,以搜捕白莲教为名,肆意搜刮民财,弄得当地民不聊生。湖广武昌府同知常丹葵,在缉拿自莲教徒的过程中,暴虐贪横,残害百姓。对人稍有怀疑,就动用酷刑,将人钉在墙壁上,或者用铁锤猛敲身体,令人肝胆欲裂,痛不欲生。在其他地区,这些现象也不少见。于是,小规模的白莲教起义不断发生。这次川、楚、陕白莲教起义首先在湖北宜都、枝江两县爆发,接着迅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