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甘露》第10章


七月十七日 
下午,于季风购齐泽克、詹姆逊、文德斯、法农、萨特、福柯、史景迁、季广茂、巴赞、司汤达、布鲁姆各一册。 
吴亮来电话,约了晚间去芝大厦对比窗艺廊contrasts,看“邵帆的椅子”。见汪民安、丁乙等。展览结束,艺廊一干人马请了众人去半岛酒店用餐。艺廊的主人出身名门,举手投足非本地袒胸露背的交际花可比,所谓沪上人士爱说的: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方可造就。想起日前乱翻书,读到齐泽克在《神话及神话的盛衰》中的怪论:“一个十足的精神病患者的产生需要三代人。”当然,他将此界定为精神分析中的陈词滥调之一。甚至,“一个(美丽的)情欲对象的产生也需要三代人。”他据此分析了根据马塞尔·帕尔尼奥的小说拍摄的电影《甘泉玛农》。(1)有缺陷的象征性交换;(2)不合格者的身份;(3)出众的情欲对象的出现。或者换一种说法:假结论引发的灾难性的致命事件,理解的时间,最后一个是观察的时刻。 
一九八九年冬季的北京,那时候张暖忻搞得票,和李陀、王朔、扎西多冒着寒风,一起去看法国电影周放映的《甘泉玛农》,如果记忆无误,那应该是被齐泽克称作“大制作”的克劳德·贝利一九八七年摄制的版本。一晃,张暖忻去世也已十年。 
七月二十一日 
中午,谈峥在黔香阁设宴为杨扬践行。见周毅,答应晚上将《时光流转》电邮给《笔会》。张生说古论今,依然是口吐莲花,杨斌华开玩笑叫他注意,不然会被某些人记到流水账里去。但是那天他说了什么?我似乎不记得了。那情形非常像戴维·洛奇笔下的人物。(我的记忆主要来自书本,而且偏执式的要注明出处。)“别人和我说话时我一直都在听,也会作出反应,可当他们说完时,我发现自己没有听进去一个字,因为我的注意力在追寻自己的思绪。这是另一种内部紊乱症。”也许,这就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表现,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见一个中年女医生面无表情地告诉我:植物神经紊乱 
七月二十三日 
下午及傍晚,作家书店。人民文学社潘凯雄来上海组稿,晚间在上海人家宴请。后去静安寺露露酒家,王宏图招宴为杨扬践行。奥列格来上海,郑体武等在大柏树聚会,本想去看望他,将收有瓦尔代照片的新书送他,无奈路途遥远,不赶趟,只好请郑体武代为致意。晚上沈双约了去jazz znd blus;见宝爷、郑逸文等。 
七月二十五日 
也斯来沪,陆灏在新吉士招宴,见宝爷、王为松夫妇。饭后齐齐去左近小贩处搜罗盗版dvd,宝爷推荐《the l word》。 
七月三十一日 
晚间去人艺看吕梁演出的《蛋白质女孩》。小磊希望由他来出演改编自我的作品的戏剧。确实,他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八月一日 
晚十点,小磊来电话,说是萧丽河从纽约飞回来,通话时他们刚出浦东机场,约了一堆人去来福楼吃火锅。呵呵,我们据此知道萧丽河是多么热爱火锅。 
十一
八月九日 
中午,程永新于苏浙汇设宴招待,下午与叶开、毕飞宇、朱文颍等去上海书展。 
八月十日 
晚上去上海书展为《世纪墨珍》作签名售书。 
友人去西太平洋美属塞班岛旅游。言美方曾投入大量资金于左近的天宁岛建设民用机场,雇用的当地人干了一周,声称太累,不想挣这个钱,纷纷逃回家去,崭新的机场就此无法投入使用。轮到买廉价机票的中国游客遭罪,夜航,在塞班岛降落后,深更半夜坐船渡海上天宁岛。三千原住民每月拿着美国政府好几千补贴,整日里什么都不想干,只好由中国人千里迢迢跑去开饭店,支撑当地的旅游业。这也算海啸、台风过后,太平洋海域较为平静的消息。旅游者都会被告知,当年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的原子弹就是在天宁岛装上飞机的。 
八月十一日 
应吴亮之约,晚间随毛尖老师一起去新华路“食堂’’,见袁梅及她投资的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剧组的一干人马。正在反复戒烟的许鞍华着意为影片寻求今日上海的特殊色彩,特为拜会毛尖老师。李樯年轻活泼,装束前卫,席间为众人模仿演艺界各色人等,惟妙惟肖,令人捧腹;焦雄屏乃资深电影专家,稳重矜持;出演影片的史可摹仿前著名歌星的演唱更是将众人笑翻。许鞍华笑称这组节目几日内她已观赏三遍。嗯,我们还是等着看电影吧。这儿的花雕鸡还会不断地召唤我。 
邵敏寄赠周国平著作《尼采》及《妞妞》各一册。 
八月十三日 
金星生日聚会,在face三楼招待朋友,随小磊夫妇同去。郭小男、曹路生都是多日不见。疯狂游泳的曹路生叫太阳晒得焦黑,肤色之深,接近于从前的两个曹路生。后巴宇特、郑逸文来。 
八月十五日 
叶辛去往社科院任职,临别在黔香阁宴请,并赠《缠溪之恋》一册。 
八月十九日 
其欣然公司着人取去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收到李樯寄赠的成濑已喜男影碟一套。 
八月二十日 
肖开愚要去河南大学任教一年,临别小聚。晚间在小区对面的餐馆见肖开愚、刘伟、杨过、张嫣。饭后回家闲聊,在《外滩画报》上读到有关指控哈金涉嫌剽窃的报道,肖开愚说哈金是他多年老友,哈出国前已是友谊深厚。 
虽然历史上作家摹仿、袭用、改写他人作品的情况并非罕见,但是点石成金和尊重版权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 
八月二十一日 
甘霖回沪。 
巴宇特自京抵沪,不日将返回新泽西教书,晚间在大渔小聚。巴宇特赠新作《迷失上海》一册。呃,友人纷纷返校,夏天结束了。 
八月二十二日 
收到y在孔夫子网上书店代为邮购的特里丰诺夫《滨河街公寓》。“如今这样的男孩子在人世间是找不到了”。重温小说的第一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阅读此书时的生活骤然涌现。如同那本不知道借给谁了的、薄薄的、售价零点五元的小书,那时候沉溺于阅读的年轻人,随同科斯塔菲耶夫、拉斯普京、《常来电话常来玩》、《小邮差》、郑体武在一个冬季的停电之夜,就着烛光朗读的勃洛克,已然没入岁月深处。 
那些沉溺于“盲目的幸福”,有着“黑钮扣般的眼睛”,被几幅画着“向日葵、熨斗”的油画所击倒的玛尔格莎们,在换过了孕妇装之后,已是满脸母亲的慈爱、辛酸和疲惫。 
八月二十五日 
朱文颖来信,希望替她编的关于苏州的集子写些文字,恍惚想起很久以前短暂的苏州之行。 
我不能确切记得在苏州逗留的那一日,就像我无法在古人的诗文中搜寻词句,用来镶嵌我的“天堂”一夜的记忆——那彼此冲突的韵脚纠结而成的辞章,恰如苏州园林曲折陌生的回廊小径令我沉溺、叹息、迷惘。 
友人在夜色中长途驱车,至午夜寄宿在城边的某个旅店,而将整个白天留给始自观前街的一碗面条,终止于小巷内的一枚落叶的游玩。是的,只有苏州这样的地方才会赋予闲暇以意义。 
寻访书店、扇子、小吃和旧园林,耳朵向着淹没在市声中的评弹,那记忆中的吴侬软语,同学、表妹或者电台里某个更为甜美的女声。在此地,我恍惚看见的却是更久以前的苏州之行。 
在对苏州的回忆中,追忆徘徊于那次旅行中的回忆,对我而言,只有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发生过。 
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记载?或者有什么事情需要通过记载变得重大些?没有。小事物自有其存在的方式,向着更久远的记忆,向着抵达之前的对于苏州的想象。 
僻静、四通八达的街巷,门前纳凉的老人,井边洗衣的妇女,摇纸扇的书生,擦自行车的壮汉,河边的一双拖鞋,被卸下修缮的半幅门板,窗内的蚊帐,攥着课本看电视的男孩,街边笼屉里的糕点——那香味,我正是循此而去。 
友人背着书包在身前引路,花大半天在旧城内转悠,只为了当园林关门前片刻,与出园的游人交错而过,就着一抹余晖,体会寂然黯淡的院子,遥想在古代,掌灯时分,树荫间依稀可见的人影——闺房内商户的女儿,或者,一位退隐的前朝官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