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第7章


我经常在研修课程中告诉学员们:生命潜能不是理论、不是技巧、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经验——一种你要重新回到自己本身存在的经验。这是一门向自己本身的存在、向自己的经验去学习、去觉察的研修课程。我也经常告诉学员们:如果你要学习的是理论、是知识与技巧,那么,花这么多天的时间,花这样高的代价到这儿来太可惜了。如果你想成功,只要到书店买一本“成功之道”;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想要改善人际关系,随时可以到书店,花几十元买一本“如何成为快乐的人”或一本“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的书读读,那里面会告诉你所有的方法、技巧和理论,而不需要参加生命潜能的研修课程。
如果问一个小孩:“小朋友,你知道一个人要怎么样才会成功?”他一定会说:“一个人要有恒心、有毅力、有自信、不怕失败、勇往直前才会成功。”这是连十几岁的孩子随时都可以回答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世界上成功的人,快乐的人,却是如此少呢?这使我想起一句话:“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在现代的教育制度下,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现在的教育偏向于知识的收集、资讯的累积与技巧的学习,主要教孩子学会怎样在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怎样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很少教孩子向内自省,和自己的存在在一起。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都教我们如何修饰外在的自己,偏向外在的价值,在外在的世界寻找我们所要的;而没有一个教育系统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内在才是最丰富的宝藏,我们存在的每一个刹那才是真实的。
记得小时候和邻居小孩一起玩儿,碰到意见不同或有冲突的时候,我就已经学会告诉对方“我爸爸怎样说,我妈妈怎样说”。用大人所说的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再长大一些,上学了,回到家里,和家人意见不同时,就开始会说“老师怎样说”。再长大一些,我们从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会开始说“孔子说、孟子说、某某人说怎样”。甚至我曾经看过两个小孩在玩游戏之后,有一个小朋友不认账,另外一个小朋友告诉他:“孔子说不可以耍赖。”我不记得孔子说过这句话。或许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活在“别人怎么说”的世界里,却很少回头看看自己的感觉是什么?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我们总是要借着外面的世界和许许多多别人的经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学会了累积许多知识与技巧,总是要用“别人觉得那是对的”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这就是知识与经验最大的不同。
在真实的人生里,我们经常像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脑子里装的都是一些知识,都是一些别人告诉我们所谓“对的”情况。可是有一天,突然另一个人告诉我们“不,这是错的,应该那样才是对的”时,刹那之间我们会陷入困惑、迷惘、挣扎而无所适从。因为在我们的内在没有自己生命的经验作为智慧的根本,在我们生命里没有觉醒、没有洞察。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我们一直依附在这个社会和历史的一些人物上。当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现实环境产生冲突时,就开始有了挣扎和冲突;当我们所学的“好坏对错”与他人所学会的“好坏对错”发生对立、冲突时,就会产生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像这些只在脑子里的学习, 它没有经过生命的经验,没有经过自我的洞察、觉醒,都只是属于知识层面的。
如果那个刚念小学一年级的你,当天没有碰到校长,回到家里妈妈给你一个苹果,爸爸下班回来又给你一个苹果,加起来刚好是两个,你开始用自己的经验去证实了一加一等于二。在此后的人生里,你用自己生命的经验一次又一次学会了一加一等于二,所以直到现在,当有人告诉你一加一不等于二的时候,你不会再感到迷惘、困惑,反而会认为这个人不正常。如果我们的生命里有了洞察、觉醒的智慧,那么,我们将不止存在于知识的领域中,更能开始拥有生命的智慧。
智慧是伴随着经验、觉察而产生的,如果你此时觉察到自己内心有悲伤、难过或生气,而你又开始敬重自己生命里的智慧,那么,无论多少人告诉你这些悲伤、愤怒、难过是应该或不应该、是对或是错,你会坚定地认为它都存在,那是一个事实。从这一刹那开始,你便跨入了智慧的殿堂,开始了解生命的如其所是,所谓的菩提,所谓的智慧、真如、真相就开始产生。所以,智慧是跟着觉察而来,而知识只是接受他人告诉你什么是对、错、好、坏;知识是属于眉毛以上三寸的东西,而智慧则是你用自己的生命、灵魂去学习,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在生命潜能研修中我们特别着重于内在的一些觉察以及和自己接触,了解自己这一刹那在想些什么?我有些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情结在我内心深处、在我灵魂深处正在发生?当下我的生命里发生了什么?我正在经历的是什么?
然而,有许多人活在知识的技巧和方法的领域里,他们不但未曾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去理解、去充实自己生命的智慧,反而用他们所学会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去教导别人。我记得几乎每年高考时,电视台或一些报纸媒体,为了鼓励考生,总会找些知名人士给考生一些勉励。我最常听到的就是他们告诉考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平常心。如果能以平常心去应考,就可以发挥实力,得到好成绩。”我常想:要做到把持“平常心”是何等困难。当然在知识的领域来讲,这三个字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在智慧的领域里,我想花上三四十年都很难做到“平常心”这三个字。我听过对“平常心”最好的解释就是:假如有一块长二十米、宽三十厘米的木板摆在地上,你当然能很轻松地从上面走过;但是如果同样的木板是架在悬崖上,下面是万丈深渊、嶙嶙巨石,这时,如果你也能从这块木板上走过去,就如同在平地上一样安稳、一样从容,这个时候你便可以说你做到了“平常心”。像吴清源、林海峰、曹熏铉这样的围棋高手,也是在围棋的领域里磨练了三四十年,才能在重要的一子胜负的关键时刻,保持了平常心来下那一盘棋。
我也经常看到当一些人碰到困难和挫败,求助于别人时,有许多所谓的“老师”会告诉他们:“看开一点嘛,想开一点就好了,只要你把心里面现在的感觉放下了,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像这样知识性的教导何其多,但是他们真懂得“放下”吗?他们真的用自己的生命经验了解了“放下”吗?他们真的具备“放下”的智慧吗?什么是“放下”?连释迦牟尼这样有智慧的人,也花了六年的时间不停地求道、不停地追寻,用尽努力,但是最终仍然绝望了——什么都没有。他灰心至极,拖着疲惫的身体渡过恒河,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刹那间,他抬头看到天上的星辰,他得道了,这时候他真的懂得什么叫“放下”。这个“放下”是释迦牟尼花了六年的努力,终于决定放弃的那一刹那,在他生命最深的地方了解了什么叫“放下”。我想生命的智慧是要用自己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经验,带着觉察,而逐渐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没有经历过追寻的人,不懂得什么叫“放下”;没有经历过生命里大悲伤的人,不懂得什么叫慈悲;没有经历过害怕、软弱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勇敢。我们将在下一章——烦恼即菩提——这个生命潜能基本的哲学观中更详细地讨论它。
有勇气去经验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发生、去看每一个存在的事实,才能在生命里开始拥有智慧。跨入智慧的殿堂之后,你将会发现整个世界和以前我们活在知识领域里所看到的表象是不同的。你将看到许多事物存在的本质,你看到的是一个跳脱分别心、差异心、“如其所是”的世界,这时你对生命的本质有洞见的智慧而不只看到它存在的表象。就如同刚才我们所说的,当你感觉悲伤、生气的时候,无论有多少人告诉你那是不应该的、不对的,可是他们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因为你了解那个悲伤的存在,不是任何人可以否定的。这时候你便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大勇气的人,会去承认、去看整个世界的真相。你看到的不仅是小孩子偷钱这个表象行为,你开始可以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