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第45章


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 二,江华。此外尚有经而不胜书,胜而不及到者,不罄附于此。
二十八日五鼓,饭而候明。仍过玉琯南觅导者。其人始起 炊饭,已乃肩火具前行。即从东上杨子岭,二里登岭,上即有 石,人立而起,兽蹲而龙蝘同“偃 ”,即仰面而卧,其上皆盘 突。从岭上东南行坳中,地名茅窝。三里,皆奇石也。下深窝, 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捣入岩洞,坠巨石而下, 深不可测,是名九龟进岩,以窝中九山如龟,其水皆向岩而趋 也。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崖而出者,即此水也。又东南二里, 越一岭,为蟠龙峒水口。峒进东尚深,内俱高山瑶。又登岭一 里;为清水潭。岭侧有潭;水甚澄澈。〔其东下岭,韭菜原道也。〕 又东南二里,渡牛头江。江水东自紫金原来,江两崖路俱峭削, 上下攀援甚艰,时以流贼出没,必假道于此,土人伐巨枝横截 崖道,上下俱从树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骑而逾其脊。渡江即 东南上半边山,其东北高山为紫金原,山外即蓝山县治矣。其 西南高山为空寮原,再南为香炉山。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 上自山巅,下至山麓,若悬帛然,土人谓之“白绵 ”。香炉 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亚于三分石,顶 有澄潭,广二三亩,其中石笋两枝,亭亭出水面三丈余,疑即 《志》所称天湖也。第《志》谓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顶为异, 若山麓则无之。由〔半边〕山上行五里,稍下为狗矢窝。于是 复上,屡度山脊,狭若板筑,屡踄山顶,下少上多,共东南五 里而出鳌头山。先是积雾不开,即半边、鳌头诸山,近望不及, 而身至辄现。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顷之而浓云忽开, 瞥然闪影于高峰之顶,与江山县江郎山相似。一为浙源,一为?? 潇源,但江郎高矗山半;此悬万峰绝顶为异耳。〕半边、鳌头二 山,其东北与紫金夹而为牛头江,西南与空寮〔香炉〕夹而为 潇源江,即三分石水。此乃两水中之脊也。二水合于玉琯东南, 西下鲁观与蒲江合,始胜如叶之舟而出大洋焉。由鳌头东沿岭 半行,二里始下。三里下至烂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
由烂泥河东五里逾岭,岭侧小路为冷水坳,盗之内薮也。下岭 三里为高梁原,乃蓝山西境,亦盗之内薮也。此岭乃蓝山、宁 远分界,在三分石之东 ,水亦随之。〔余往三分石,下烂泥河〕 于是与高梁原分道。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岭,山花红紫斗色, 自鳌头山始见山鹃蓝花。至是又有紫花二种,一种大,花如山 茶;一种小,花如山鹃,而艳色可爱。又枯树间蕈黄白色,厚 大如盘。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
山木干霄。此中山木甚大,有独木最贵,而楠木次之。又有寿 木,叶扁如侧柏,亦柏之类也。巨者围四、五人,高数十丈。
潇源水侧渡河处倒横一楠,大齐人眉,长三十步不止。闻二十 年前,有采木之命,此岂其遗材耶!上下共五里而抵潇源水。
其水东南从三分石来,至此西去,而经香炉山之东北以出鲁观 者。乃绝流南渡,即上三分岭麓。其岭峻削不容足,细径伏深 箐细竹中,俯首穿箐而上,即两手挽之以移足。其时箐因夙雾 淋漓,既不能矫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资之为垂空之繘 练汲水之竹绳,则甚有功焉。如是八里,始渐平。又南行岭上 二里。时夙雾仍翳,望顶莫辨,而晚色渐合,遂除箐依松,得 地如掌。山高无水,有火难炊。命导者砍大木积而焚之,因箐 为茵,为火为帏,为度宵计。既瞑,吼风大作,卷火星飞舞空 中,火焰游移,倏而奔突数丈,始以为奇观。既而雾随风阵, 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拥伞不能,拥被渐湿,幸火威猛烈,足 以敌之。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 二十九日天渐明;雨亦渐霁。仰见三分〔石〕,露影在指顾 间,辄忍饥冲湿箐而南。又下山二里,始知尚隔一峰也。度坳 中小脊,复南上三里;始有巨石盘崖;〔昨升降处皆峻土,无块 石,〕为导者误。出其南;又一里,东眺矗顶,已可扪而摩之, 但为雾霾;不见真形;进穷磴绝。忽山雨大注,顶踵无不沾濡, 乃返。过巨石崖,见其侧有线路伏深箐中,雨巨不可上,上亦 不得有所见。遂从故道下,至夜来依火处,拟从直北旧路下, 就溪炊米。而火为雨灭,止存余星,急觅干烬引之,荷而下山。
乃误从其西,竟不得路。久之得微涧,遂炊涧中,已当午矣。
踯躅莽箐中,久之,乃得抵涧,则五涧纵横,交会一处,盖皆 三分石西南北三面之水,而向所渡东来一溪在其最北。乃舍其 一,渡其三,而留最北者未渡。循其南涯滩流而东,一里,至 来时所渡处,始涉而北。从旧道至烂泥,至鳌头偶坐。闻兰香 甚,览之即在坐隅,乃携之行。至半边山,下至牛头河,暝色 已合,幸已过险,命导者从间道趋韭菜原。盖以此处有高山瑶 居上。自此而南,绝无一寮小屋,直抵高梁原而后有瑶居也。
初升犹土山,既入而东下,但闻水声潺潺在深壑。暗扪危级而 下,又一里,过两独木桥,则见火光荧荧。亟就之,见其伏畦 旁,亦不敢问。已而有茅寮一二重,呼之,一人辄秉炬出,迎 归托宿焉。问其畦间诸火,则取乖者,盖瑶人以蛙为乖也。问 其姓为邓,其人年及二十,谈山中事甚熟。余感其深夜迎宿, 始知瑶犹存古人之厚也。亟烧枝炙衣,炊粥就枕焉。
三十日以隔宿不寐,平明乃呼童起炊。晨餐后行,始见所 谓韭菜原,在高山之底,亦若釜焉。第不知夜来所闻水声潺潺, 果入洞,抑出峡也。洼中有澄潭一,甚深碧,为龙潭云。西越 一山,共二里过清水潭,又一里半,过蟠龙溪口。又一里半, 逾一岭,过九龟进岩。遂上岭,过茅窝,下杨子岭,共五里, ?? 抵导者家。又三里,还饭于斜洞,乃少憩洞中,以所携兰花九 头花,共七枝,但叶不长耸,不如建耳。栽洞中当门小峰间石 台上以供佛。下午始行,北过圣殿西岭,乃西出娥皇、女英二 峰间,已转而东北行,共十里,过太平营。又北五里,宿于路 亭。〔是夕始睹落照。〕 九疑洞东南为玉琯岩,乃重四围中起小石峰,岩在其下, 西向。有卦山在其西,正当洞门。形如茭也,又似儒巾,亦群 山中特起者。其中平央,南北通达,是为古祠基,所称何侯上 升处也。由此南三十里为香炉山,东南五十余里为三分石,西 三十里为舜母石,又西十里为界头分九,则江华之东界矣。
三分石,俱称其下水一出广东,一出广西,一下九疑为潇 水,出湖广。至其下,乃知为石分三岐耳。其下水东北者为潇 源,合北、西诸水即五涧交会者,出大洋,为潇水之源。直东 者自高梁原为白田江,〔东十五里〕经临江所,〔又东二十里〕 至蓝山县治,为岿水之源。东南者自 〔高梁原东南十五里之〕 大桥下锦田,西至江华县,为沲水之源。其不出两广者,以南 有锦田水横流为〔楚、粤〕界也。锦田东有石鱼岭,为广东连 州界,其水始东南流,〔入东粤耳。〕若广西,则上武堡之南为 贺县界也。
高梁原,为宁远南界、蓝山西界,而地属于蓝,亦高山瑶 也,为盗贼渊薮聚集之地。二月间,出永州杀东安县捕官,及 杀掠冷水湾、博野桥诸处,皆此辈也。出入皆由牛头江,必假 宿于韭菜原、蟠龙洞,而经九疑峒焉。其党约七八十人,有马 二三十匹,创锐罗帜甚备,内有才蓄发者数人,僧两三人,即 冷水坳岭上庙中僧。又有做木方客亦在焉。韭菜原中人人能言 之,而余导者亦云然。
四月初一日五鼓,雨大作,平明冒雨行。即从路亭岐而东?? 北,随萧韶溪西岸行。三里,西望掩口东两山峡,已出其下平 畴矣。于是东山渐豁,溪转而东,路亦随之。又五里,溪两旁 石盘错如斗,水奔束其中,隘处如门,即架木其上以渡。既渡, 循溪南岸行,又二里而抵下观。巨室鳞次,大聚落也。大姓李 氏居之。自路亭来,名五里,实十里而遥,雨深泥泞,俱行田 畦小径间,乃市酒于肆而行。下观之西,有溪自南绕下观而东, 有石梁锁其下流,水由桥下出,东与箫韶水合。其西一溪,又 自应龙桥来会,三水合而胜舟,〔北可二十里至宁远。〕过下观, 始与萧韶水别,路转东南向。南望下观之后;千峰耸翠,〔亭亭 若竹竿玉立,〕其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