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铸红梅唤春归》第31章


祝远诚抓着祝翼铖仍然攥着拳头、直到最后一刻仍没有放开的手,含着泪抬起头来看着张柏亭。参谋长什么都没说,只是抬起手,拍了拍祝远诚的肩膀。那双属于军人的、一贯坚忍刚强的眼睛里,有泪花在闪耀。
祝翼铖身上的斑斑血迹,和满地的鲜血,在阳光下愈发红得耀眼,宛如红梅,怒放在肃杀的严寒中。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泪奔…… 
28、结局
“参谋长,我要跟您走,参加国民革命军,替我哥报仇!”等到周围悲痛的人群渐渐散去,祝远诚用力擦干脸上的泪水,对一直站在他身边的张柏亭说。
往日灿烂温暖的阳光,却显得愈发惨白。萧索的风轻轻掠过,拂乱了祝远诚的头发。青年的泪水一点点风干,目光也一点点凝聚起来,表情开始变得沉静。
参谋长眼前的这个祝远诚,也已经不再是从前,祝翼铖所熟悉的那个温顺软弱的年轻人了。这个已经在成长的青年,迎着着张柏亭的目光,认真地盯着他。而他的眼神中,也开始有了信念和坚强。张柏亭再一次伸出手,重重地排在了祝远诚的肩上。
一掌下去,祝远诚立在原地,一动不动。张柏亭赞许而欣慰地点点头:“不愧是祝翼铖的弟弟,小伙子,很不错!”
面对参谋长的这句鼓励,祝远诚抿了抿嘴,没有说话。现在他听到祝翼铖的名字,就忍不住想哭,可是想起祝翼铖最后的几句话,想起若是参军,就不能随随便便流泪,他又拼命地将眼泪憋在心中,不让它流出来。
祝远诚这副神情被张柏亭看到,参谋长的心里不免也有些唏嘘。他又轻轻地拍了一下祝远诚的后背,说:“想哭就哭出来吧。哭够了,就擦干眼泪,替你哥哥报仇。”
这番话击垮了祝远诚心中的防线。他终于抑制不住地大哭起来。
在一个他们都没有注意到的角落,许诗虹神情复杂地朝这边看了半天,似乎带着哀戚悲伤的神色,却终于没有露面,便匆匆离开了。
等到祝远诚的哭泣渐渐平息下来,张柏亭又用力地拍在他的肩膀上,问:“八十八师正缺少随军的战地记者,你,愿不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去南京,用你的笔替我们的战士呐喊,和日本人拼命?”
“报告参谋长,我愿意!我愿意当战地记者,为抗日战斗到最后一刻!”祝远诚立正挺直,肯定而高声地回答。他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像祝翼铖一样洪亮,原来自己的身形可以像祝翼铖一样挺拔,原来自己的语气,也可以像祝翼铖一样地坚定不移。
祝翼铖的热血,沸腾了无数民众,又终于抛洒为汹涌碧涛。而祝远诚,虽然他现在还多了几分稚气,但是,他正在成长。
何止祝远诚,全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年,都在成长。他们从校园走上战场杀敌、走向工厂支援建设、走进庙堂指点江山。也有一部分青年,或者就如同祝远诚一样,以笔为枪,捍卫着国土、捍卫着民族。
这些青年,正是暗夜沉沉黑云压城下,撑起未来希望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些热血而无私的青年,怀抱着理想和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大时代当中,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为了拯救民族、争取民权、安定民生,前仆后继。
而祝远诚,也将要和他的同胞们、他曾经羡慕过的同龄人,或者他始终崇仰的祝翼铖生前一样,以青年特有的热忱,怀着最为纯粹的赤子之心,坚守者血光里的光辉、黑暗中的热血、绝域下的抗争。
因为这一段情谊,全上海所有的童子军,在祝翼铖被枪杀的当天,为他在臂上戴了一天的黑纱。
这一天的阳光温暖灿烂,上海滩却笼罩着阴霾和悲痛。
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子弹飞来方向的一个楼顶的阴暗角落里,丢着一把三八大盖。而夺去了祝翼铖性命的子弹,经过辨认,也是来自于三八大盖。
如此说来,应该是日本人诱降不成,便生杀机。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祝翼铖掌握了日军的某种秘密,因此他们杀人灭口。
日军军方对与“暗杀和平的中国学生”这一说法极力否认。他们的主要理由就是,能够在那么远距离准确暗杀了一个学生的杀手,谁会粗心到将武器丢在原地呢?而且还是如此特征鲜明的武器。对此,中华民国政府方面,也无法再追究下去。
不过他们的辩解,没有人愿意听。祝翼铖究竟是不是他们所杀,也已经没有人真正有兴趣追究了。反正这个热血青年,是为抗日救亡而牺牲,这笔账,无论总还是要算在日本鬼子的头上。
一个青年用生命祭奠了信念炎黄血脉;用鲜血铸成寒梅般凌寒的中华魂。而那鲜血的温度,则传递到四万万同胞的的血液当中,熔在了他们的心里。
当天晚上,祝远诚将他在租界住处的钥匙交给了杨惠敏,同时,请自己在报社要好的同事替自己继续帮助这群童子军。
次日凌晨,八百壮士按照上级的命令,从垃圾桥突围,撤出四行仓库。日军的炮火在肆无忌惮地嚣张着,战士们就在枪林弹雨当中,跑过桥,飞奔到苏州河的这一岸来。每过来一个战士,便响亮地报一个数。
上海的民众紧张地盯着突围的部队,连租界的英军都忍不住冲到炮火圈的边缘,用标准的不列颠英文或者生硬的中文,替国军呐喊助威。他们中的很多,正是和祝远诚年龄相仿的青年,甚至更小一些的少年。
祝远诚站在张柏亭的身边,神情肃穆、眼神坚定。
终于,幸存的三百多名战士集结完毕,在苏州河边站成了整齐的队伍,虽然衣衫褴褛、满面泥土和血迹,却如同国庆节上受阅的礼兵一样,站得整齐笔挺。
谢晋元团长亲自殿后,紧跟着战士们狂奔过桥,和他的家人流泪拥抱,和张柏亭参谋长紧紧地握手。
部队准备开拔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呼喊:“等等我,我也要跟你们走!”这声音有些熟悉,张柏亭、谢晋元和祝远诚一起回头,却是女童军林晚。
林晚看着祝远诚,眼睛晶亮。桥上的探照灯打过来的时候,可以看出她的脸上似乎是有些绯红。祝远诚看着林晚欲言又止,似乎又不知道该如何答话,便有些无措地转向了张柏亭和谢晋元两位长官。
没等这些人回答,林晚连珠炮似地开口:“我也要和你们一起去南京!我受过童子军的医护训练,可以当护士的!而且,我、我……”她想了半天没想好还能说什么,急得眼睛一眨一眨,直盯着祝远诚,终于嚷道:“总之,我就要跟你们一起走!”
两位军官是过来人了,见了这架势,大致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这段时间林晚负责印传单,和祝远诚的接触很多。两人对视了一眼,不由得微微一笑。张柏亭看了看林晚,又看了看有些手足无措、却也带着点期待的祝远诚,点点头答应了林晚的请求。
这一支简陋却斗志昂扬的军队,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英租界。尽管这是一支被迫撤退的军队,这一刻,他们却让全世界相信,即使输掉了一场战役,他们却不可能输掉整个战争。他们没有失败,中华民国更绝不会覆亡。
虽然后来等待他们的,是他们此时绝对没有想到的坎坷,但是至少现在,他们还充满着信心,意志坚定,步履踏实。
闸北不再有“可恨之师”,灯红酒绿的繁华大上海,从此彻底笼罩在白底红膏药的血光之下。
可是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矗立着血肉筑起的长城。在每一块激战中的国土,都有国军男儿,凭借着比日军不知要简陋多少倍的武器,用生命,用热血,用铁骨赤忱和敌人拼到最后一刻。
即使青天白日旗一次次被东洋刺刀挑落在血泊之中,但却始终飘扬在他们的心里,从来没有降下。
想要在我们的国土上深入一寸,就必定要从无数战士的鲜血尸骨上踏过去。
祝远诚最终跟着张柏亭到了南京,成为战地记者。
谁都没有注意,就在国军撤出四行仓库当晚,许诗虹收拾了所有的行李、首饰或者其他随身物品,离开了上海。至于她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
(全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八百壮士撤出四行仓库之后的那些悲剧,可以查阅网上的资料……这方面资料很多~
这篇文在晋江完结了,这段历史却永远不会完结。
关于祝远诚,他在许多年后,成为了阳明山前、复兴岗上那所政战学校的新闻系教官。
林晚和祝远诚在一起。
关于许诗虹,这个……可以通过任何您所能想到的方法,询问作者~
特地选在了2011年3月29日,是因为,这一天是为了纪念100年前黄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