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死书》第23章


炻裢酚诘蛋浮⑹榧⒆柿现涓阊芯浚枪诳菰锪耍乇鸹故茄芯抗爬弦T兜亩轿拿鳎牵昵崛耍肽阆嘈盼业难酃猓也换峥创砟悖阍谡夥矫媸怯刑旄车模灰隳芗岢窒氯ィ蚁嘈拍闳蘸笠欢梢匀〈遥轿摇!?br />
我很高兴看到你对西夏的文明产生兴趣,你知道,因为科兹诺夫1909年在中国黑城的惊世发现,我们国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的文献、资料、文物,甚至在这个文明的故乡——中国,都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西夏文明在中国,而西夏学的研究,却在我们这。但不幸的是,自从伊凤阁死后,我们对西夏文明的研究就中断了,我们现在急缺像你这样的年轻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有朝一日能将西夏学发扬光大。 
至于你信中提到的那件珍宝,早年,伊凤阁曾对我提起过,但是后来随着他的离去,这件珍宝逐渐被人们遗忘,要不是你的提醒,我可能到死也不会想起这件珍宝了,凭我多年的经验和直觉,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和卡佳对这件西夏玉插屏的研究很重要,通过你在信中的叙述,还有这两张照片,我确信这件西夏玉插屏不但价值连城,而且意义重大,我还不知道它隐藏了什么惊人秘密,但我相信伊凤阁的学术水平,他研究这件珍宝多年,到死还念念不忘,一定是有了什么重要发现。 
就写到这,盼与你和卡佳面谈,并亲眼得见那件西夏珍宝,最后对你抱怨一句,医院的味道实在太难闻了,这里的医生也很讨厌,真希望能早日出去,和你们一起工作。 
瓦·米·阿列克谢耶夫 
看完这封信,徐仁宇总结道:“第三和第四封信说明,二战后,那件西夏玉插屏和伊凤阁的研究材料,再次引起了阿理克和孟列夫等苏联学者的注意,他们肯定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具体研究到了哪一步,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从这两封信中的只言片语,看出一些端倪。” 
罗中平教授带着老花镜,盯着翻译过来的这两封信,沉思良久,才开口说道:“关键得看阿理克和孟列夫他们找到了多少伊凤阁的研究材料,从信的内容判断,伊凤阁应该是迄今为止最接近谜底的人,所以,如果伊凤阁的研究材料仍然还在,那么,对于后来孟列夫他们的研究将有重要的帮助,但三十年代那个混乱的年代,很多学者的研究资料都被丢弃,我推测,孟列夫可能只是找到了伊凤阁的部分资料,至于他们后来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就不太清楚了。” 
“两封信中,都提到了一个叫‘卡佳’的人,这人是谁?”唐风不解地问徐仁宇。 
徐仁宇摇摇头,解释道:“按照俄国人的称呼习惯,‘卡佳’显然不是那个人的大名,只是朋友之间亲切的‘昵称’,所以我也无法判断这人究竟是谁,不过,从两封信的内容看,这个卡佳应该是孟列夫的同学,是他俩一起发现了玉插屏……” 
“还是快看第五封信吧!”没等徐仁宇说完,梁媛已经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五封信。
第五封, 苏联主管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人苏斯洛夫(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给阿理克的信 1951年 
亲爱的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同志: 
前日,您的两位学生向我当面讲述了他们最近的研究成果,请您原谅,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我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于遥远的东方文明,我更是从未涉猎,不过最近,远东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令我们感到欣喜,这种变化,也正为您和您学生提出的要求——到中国去实地考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虽然我完全能理解您和您学生去中国考察的急迫心情,也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巨大研究价值,但是,我仍然不得不遗憾地通知您,您和您学生的请求,在现在,至少是最近还是不可行的,这是中央的最后答复,我十分抱歉! 
您知道现在远东正在进行一场可怕的战争,我们的敌人和中国新政权的敌人,都在极力阻止中国的解放和建设进程,你们要去的地区,那里盗匪横行,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更可能遭到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所以,我们经过慎重的研究决定,暂缓你们的科考活动,只是暂缓,待局势稳定,条件成熟,我们会重新考虑你们的建议。 
祝您早日恢复健康。 
米·安·苏斯洛夫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阿理克和孟列夫等人为了进一步揭开玉插屏的秘密,他们向当局提出了要到中国来实地考察的要求,由此,我推测他们的研究一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所以才急于来中国实地考察,只是从这封信上看,当局并没同意他们的要求,至少是在1951年没有同意。”这次唐风首先开口了。 
徐仁宇接着说:“信里提到的‘远东正在进行一场可怕的战争’,指得应是朝鲜战争,这与写信的年代吻合,而且当时西北一带确实很不稳定,考虑到安全因素,所以苏联当局拒绝了阿理克等人的提议。” 
“呵呵,当局拒绝阿理克等人的提议,我看不是因为什么安全因素,多半是阿理克和孟列夫的研究,还是没有打动高层的那些大人物,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他们根本不会相信阿理克和孟列夫的提议,只当是那些知识分子的狂想,但要有足够的证据,让当局相信,就必须到实地去考察,所以事情就卡在这了。”罗中平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那后来,阿理克到底来没来中国啊?”梁媛问罗教授。 
罗教授摇摇头,叹口气道:“很不幸,没有后来了,因为阿理克院士在那一年就去世了。” 
“啊!死了?”梁媛吃了一惊。 
一阵沉默后,徐仁宇打破沉默:“继续看第六封信吧,第六封信,也是七封信中最奇怪,最神秘,最长的一封。”
第六封是1958年,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著名学者郑振铎访问苏联时,致一位神秘人物的信 
(称呼被涂黑): 
前日在列宁格勒参观了冬宫和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在这里,我见到了大量出自我国西北地区的古老文物。这些文物,大多是沙俄时代,被俄国探险家盗掘掠夺而来,其中,有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唐人写经,也有出自黑城的西夏文献,这些珍贵文物,过去国人绝少知晓,我可能要算第一个见到这些珍贵文物的中国人了,这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仔细想来,这是我个人的幸事,却是国家的大不幸,中国的珍贵文物流落异国他乡,国人竟毫不知情,此为国之大不幸! 
特别是那批珍贵的西夏文物,之前,连我这个所谓的“学者”都从未听说过,世人更是不知世上竟还有这么一批珍宝。在冬宫,苏联学者还特别向我展示了一件十分珍贵的西夏珍宝,据他们称,这件珍宝的名字叫“嵌珠宝缠莲纹玉插屏”,苏联学者还对我讲了他们关于这件玉插屏的一些研究成果,我虽没有完全听明白,却可以听出苏联学者对这件西夏玉插屏是非常重视。(下面一行被涂黑) 
果然,今日到莫斯科,苏方的高级官员在接见我时,正式向我提出希望派遣一支科考队前往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我隐隐感到,此事并不简单,很可能与那件西夏玉插屏有关。而且,苏方接见我的规格,各方面都比上次来苏有所提高,可见苏方对此事的重视。但当我询问具体考察内容时,不论是苏方官员,还是苏联学者,都遮遮掩掩,似有难言之隐……(以下两行被涂黑) 
(开头一行被涂黑)自苏共二十大以来,中苏关系十分微妙,苏方对此事遮遮掩掩,恐非科学考察那么简单,以弟愚见,苏方单独科考几乎不可能,只有组成联合科考队,此事或可行……(再往下数十行几乎全被涂黑,不可辨识) 
弟 铎 
“这封信怎么这么乱,后面根本没写完啊,而且收信人也不知道是谁?”梁媛很快看完信,率先发问。 
徐仁宇说:“所以我把这封信定为给神秘人物的信,信中,凡是涉及收信人身份的地方,全都被涂黑了,还有很多内容也被涂黑了。” 
“确实是封奇特的信件,这封信原来是用中文写的吗?”唐风问徐仁宇。 
“不!这封信不是用中文写的,也不是用俄文写的,而是用法语写的,我过去学过一些法语,所以就顺便一起翻过来了。” 
“法语?但从信中的语气看,收信人应该是一个中国人。” 
“是,从信上看,神秘人物确实是个中国人。” 
“用法语写给一个中国人?这么奇怪。”唐风暗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