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月河》第40章


顺着石梯子往回走,他们一句话都没有说,好像害怕惊扰了先辈们。有遗迹的地方,总会让人心情沉重,它总会唤起人们厚重、沧桑的感觉。时光流逝,带走了多少人间故事,有多少往事被岁月无情的埋葬遗忘?
雁鸿觉得比先前更冷了,她把双手相互搓了搓,许书伟拉过雁鸿的双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心里,雁鸿感到许书伟的手心非(。kanshuba。:看书吧)常的温暖,她的手慢慢暖和起来。
“书伟,你们家族的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来这里生活的?”雁鸿问到。
“听老人们讲,大概是明末年间,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吧。据说,当时逃过战乱来到这里的人,只剩下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妇女,她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儿子,一个尚且抱在怀里的婴儿,硬是在这儿生存下来。三百多年前的这里,一定是很荒芜的,大概还有野兽出没吧。”说到这里,许书伟放眼环顾四周延绵不断的大山,虽然,现在的大山没有春天的新绿,夏天的生机,秋天的收获,只有冬天的寒冷与萧条,但是,远处天际边的连绵起伏的群山,叠影在细雨蒙蒙的天空中,是那样的空蒙、恬淡,却又不失和谐、雄伟,“我常常想,她一定是一个最吃苦耐劳、最坚韧有力的女性。不知道她是如何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在这里开荒拓土、修屋造田,让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的。我带你去看看那些田地吧,那些用一块一块石头砌起的田地!”
许书伟带领雁鸿顺着山路走过一片田地的时候,他指着田地的一侧对雁鸿说到:“雁鸿,你仔细看看,你看这块田地是很平整的一片,你再到这边来看。”说着带雁鸿转到田地的另一边,那边可是一片斜坡,是他的祖辈用一块一块的石头垒起来筑成了这片田地。这些石块已经与泥土融为一体,黑色的石块已经风化,用手轻轻一摸,就会掉下一层黑黑的泥沙。“你看,这大山上的田地,全是这样造出来的。我觉得他们太勤劳了,而且还很聪明,他们并不是一块田地一块田地连成一片,而是东一块,西一块,中间都有树木间隔着。可见,在那时,他们已经知道保护水土流失了。”
“他们真是了不起。”雁鸿说到,眼里满是钦佩的神情。
“是啊,这一切,和刚才那个破败的宅院,全是那个不到三十岁的妇女,以及后来她成年后的那两个儿子的杰作。”
“是真的吗?太了不起了。”
“我有时也怀疑,不过这些传说都无从考证,我倒宁愿相信是真的。我常常在想:她翻山越岭来到这个山谷,大概是想找一个偏僻的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一种平安稳定的生活吧。在动荡的战乱时期,能保全性命,过上这种平静的耕织生活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但是,她做到了。而且可以说做得很好、很成功。只是,她的后代一脉相承的继承了她的生活观念。社会在变,观念却没有改变。当时为了保全性命而选择的偏僻、闭塞的生活,却造就了后来的愚昧与落后。她当年走进这里,在这里扎下生命的种子,是需要勇气与果敢的。可是,她的子孙们再也没有她的勇气与果敢走出这片土地,去重新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存地带。雁鸿,你看,这些坐落在山间被竹林、树林掩映的房屋,住的全是她的后代。但是没有一个敢将房子搬出这片山林,充其量将自己搬出我们刚才看的那个大院子,就已经觉得很了不起了。这种偏僻、闭塞造成的贫穷、落后、愚昧,不知道要用多少时间来消除?”
“书伟,你不是走出来了吗?”
“我是走出来了,我是我们这里第一个通过考学走出来的人。可是,我又能走多远呢?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这里的年轻人,这些年当兵的人不少,可是全都义无反顾的复员回来了。没有知识,缺乏文化,是贫穷与落后造成的,反过来又加剧了贫穷与落后……”
“这确实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不过,书伟,你也有值得庆幸的一面,至少你知道三百多年来,你的祖辈都在哪里生活?他们是做什么的?”
“这倒是。我的祖辈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最平凡、最卑微的劳动者。三百年来,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被历代文人所称赞歌颂的田园生活,而且还将继续过下去。只是,现实生活中的田园生活远没有诗词、歌赋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优美、雅致,反倒时常让人感到心酸、无奈……好在,这里已经通了电,有电视可以看了。电与电视不可置疑的带动了这里的发展,加速了观念的改变。这几年,已经有不少人出去打工,这也是一种进步吧!”许书伟遥望着远处的山峰说到。
雁鸿静静的凝视着许书伟,不由自主的想到:难怪他的眼睛有时那样深邃、苍凉,这是背负三百多年岁月沧桑的目光,有时候,人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反而活得要轻松、愉快的多。
第二十八章
更新时间2010108 17:27:48 字数:4050
二十八
雁鸿和许书伟走在起伏不平的山路上,风从他们耳边呼呼吹过,他们谁也没有再说话。转过两个山头,他们来到满是坟茔的小山坡上。许多树木都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无力的伸向灰暗的天空。许书伟指着上面的一片坟茔,对雁鸿说到:“上面是一些荒芜的老坟,早就没有人打理、祭祀了,我们就不上去了。我带你去看看我给你讲过的那位堂叔的墓,他去世已经有两年多了,你看这些墓碑上的字都是他写的,这些都是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可是,等到他去世,却没有人替他写墓碑了。”雁鸿对书法不太懂,她四处看了看。随许书伟来到书伟堂叔的墓前。他堂叔的坟墓与其他坟墓没什么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坟前有几株兰花。这些兰花是许书伟种上去的,因为书伟的堂叔生前极其喜爱兰花,他不但自己种了许多兰花,还画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兰花。许书伟每次回来,都要到他堂叔的坟前来看看……
许书伟的哥哥许华伟早已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第二个孩子是超计划生育,被罚了两千多块钱。如今倒是有儿有女,了了心愿,经济上却紧了许多。平时,根本无暇顾及父母,倒是地里的农活儿一忙就将孩子推给了老人。华伟的妻子英兰很能干,也很泼辣。英兰里里外外一手抓,喂猪、喂牛、养鸡、种菜,还将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她是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粗活她能干,粗话也能讲,无论是一年四季的农活儿还是日常的闲言碎语,她都不会输给左邻右舍。而许华伟老实、木讷,什么都听他媳妇英兰的。许华伟和英兰,一个闷葫芦,一整天讲不了几句话;一个成天唧唧喳喳,有她在场,就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倒也相安无事,配得天衣无缝。
许书伟和雁鸿在家住了三、四天,见书伟父亲的病有所好转,打算回去上班了。在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许书伟的母亲拿了两百元钱,硬往雁鸿手里塞。
“妈,您这是干什么?我不要。”雁鸿极力推迟。
“雁鸿,拿着吧!不要嫌少。你和书伟结婚,委屈你了。你和书伟成家,我和书伟他爸什么也没能给你们添置,怪对不住的,拿着吧。”
“妈,我们什么都不缺。我们是您的儿女晚辈,以后不要再讲‘对不住’之类的话了。这样讲,倒显得生分了。”
“雁鸿,拿着吧。你不要,爸、妈会不安的。”许书伟对雁鸿说到。
雁鸿接过钱,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么贫寒的父母,从来不为自己考虑,一心想着儿女,哪有比这更伟大的爱?许书伟的母亲看见雁鸿收下钱,满意的笑了,她转过身,开始为许书伟和雁鸿收拾东西,装了这样,又是那样,雁鸿拦都拦不住。
第二天,许书伟和雁鸿去向华伟、英兰和侄儿、侄女告别。刚到门外,就听见英兰的声音:“你去把柴火挑回来。”
“书伟今天就走了,我去送他们,回来就去挑柴火。”这是华伟闷声闷气的声音。
“送什么送,又不是走了就不回来。不去挑柴火,中午就没有烧的了。”英兰大声说到,回头看见书伟、雁鸿站在院子里,马上改口说到:“我和华伟正商量呢,我去送你们。”
“不用了,我和雁鸿给爸、妈都讲好了,谁都不用送,我们……”
“那哪儿行呢,我把你们送过那座山,等上了山,就好走了。给我吧,东西我替你们拿,我是走惯了的,不像雁鸿没有走过。”不由分说,英兰一手拿过许书伟手里的布口袋,一手拿过雁鸿手里的塑料袋,顺势掂了掂重量,说到:“拿的什么?这么轻,我还以为有多重呢。”
“书伟、雁鸿,我不送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