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情话》第29章


古城风雨夜
文君酒酣醉未醒,我们便在夜色朦胧中来到了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雅安市。雅安市原是西康省省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西藏门户”、“川西咽喉”之称。青衣江西出雄关,市区多桥相连,街道整洁,满目葱茏,四季花香,人文景观与大自然的秀色浑然一体,令人神往。
雅安多雨,又称之为“雨城”。这个美称一点不假,我们刚到时睛空万里,吃过饭,便是一场风雨的洗礼。雅安人习惯了多雨的天气,在飘洒的细雨中,他们自由自在的行走,在风雨中叫卖,在风雨中上班,青年们在风雨中谈情说爱,是那样潇洒脱俗,那样的浪漫……
第二天早晨,又是在朦朦细雨中,我们乘车沿青衣江而上,访问了著名的芦山县青衣古道。
对于古代我国西南丝绸之路的走向,通过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和研究,取得了一致意见。即以成都为起点,分为经过宜宾的东道和经过雅安地区的西道,进入云南,两道均经大理,沿永昌道出境。西道为主干线。
东道的北段称为樊通;西道的北段称青衣道。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古代的青衣羌国和青衣县均在今芦山县,芦山东汉《樊敏碑》也明确叙述了芦山青衣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关系。我们这次采访的路线也是按此划定的,从西道出境,从东道返回成都。
芦山的青衣道,在历代的军事和贸易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唐、宋对雅州青羌的用兵,与吐番、大理的战争,蒙古军攻占四川的迂回作战,张献忠、南明等在西南地区的活动等,史不绝书;近如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后,折向天金、芦山,沿青衣江而上翻越夹金山北上,都是利用了青衣道战略要地。
雅州由于地处要过时,是古代和现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究竟发生过多少战争,人们谁都记不清,史书有载的不下上千起。非常有趣的是雅州有一种奇特的雅鱼,雅鱼的神奇就是每条鱼的头部有一根酷似宝剑的鱼刺。那天,我剥开雅鱼头,久久凝视这把“宝剑”,似乎又看见刀戈相见,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听到了将士悲壮的呼喊。也许我想象过于脱世,但有一点,那就是雅鱼头里藏着的那把“宝剑”,成了我心头难解之谜。
岁月悠悠,物换星移,今日的雅安不再是白骨成堆的战争之地,它已成为和平和发展的宝地,雅安物华天宝、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关景。汉源花椒、蒙顶茶明唐始为贡品,峨眉毛峰茶是世界金奖产品,水电资源富冠巴蜀,是国家规划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花岗石、大理石储量遍及区内6县,储量巨大且品质特别优异,其中“中国红”花岗石、白色大理石蜚声海内外,享有盛誉。雅安人说,他们是“靠吃石头木头富起来的”。现在,投资4.5亿元的雅安制浆造纸厂正在雅州大地新建。厂党委书记激动地向我们介绍,到1994年制浆造纸厂将建成投产,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制浆造纸厂之一。
在万家灯火的不夜城,我看到在风雨中执勤的武警战友,从他们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我明白了风雨中行走的人们那幸福笑脸中所包含的内涵,也明白了雅安人为什么不怕风雨,因为他们身边有一群群身着橄榄绿的保护神。
砂锅的记忆
四川荥经古称严道。
这里最早是羌族的青衣支系和耗牛族居住之地。
我们来到荥经,一街穿城,沿路所见的大都是大小各式的荥经砂锅,荥经成了砂锅城。
我们在荥经砂锅厂参观时,从办公室四楼的外走廊上眺望原野,在田畴中可见一高二米的石碑状的建筑物。厂里人告诉我,那便是楚庄王遗址的石碑。
古时的繁华就剩有这寂寞的石碑。
荥经砂锅乌黑发亮,它耐高温、抗腐蚀、不氧化、不变型,它炖烧食品时不与食品中的酸碱盐发生任何化学反应。最有意思的是,它盛装食品能保质,不变味,烧干了也不会烧裂。
我们参观了烧制的全过程,它是用白煤和泥土混合烧制的。而这种泥土必须是当地的泥。烧制时工艺颇特殊,从窑中取出时仍是黄泥色,放入一堆满木悄刨花的大坑后,用盖盖上密封,经火焖烧后,就变得乌黑晶亮。
它的制胚全赖手工操作,我们询问为何不用机械加工,回答因掺合的料中几种成分比重不一,机械加工时就会分离。因此它的产量很低,一问售价,亦很低,一件中型的产品,虽精美可爱,才卖三块多,效益可想而知。
我突然想起广东所产的电子瓦锅,内衬为一般的陶瓷,何不可改为荥经的砂瓦锅,这样因其质量更胜一筹,可打入更广阔的市场,且利润更大得多,听说他们已研制成功了新型产品“电子砂锅”,大约还未进入成批生产的阶段,我们未见到样品。
古老传统工艺品大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有更广阔的市场。没有现代技术、现代情调和现代韵致,任何古老的技艺都将黯然失色并落伍。这条规律不容忽视。
临出门时,热情的主人答应送采访团一人一件砂锅作纪念品,并让我们到仓库里去自选,这一下着实乱了套,因为式样太多,又都感爱不释手,熊掌和鱼的选择折腾了许久。我终于选定一件小型的造型精美的砂锅。厂里的人又热心地为我作一一用纸盒装好捆牢。
这件礼品随采访团南下数千里,几乎完好无损,我带回家中,用起来心里就热乎乎的。想到它的产地,它在烧制中的种种经历,想到它陪我们远行千里,必便感慨万千。
英雄的大渡河
江边,滚滚浪涛,灼灼浪影;
江边,群峰夹流,古渡横舟。
9月21日,我们采访团来到了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位于大渡河边的石棉县。
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不尽的波涛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我们迎着大渡河的朝阳,驱车到了距县城北11公里处,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驰名中外的大渡河安顺场怀古看今。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十万太平军南征,在大渡河安顺场遭到了清军围堵,激战一天一夜,最后全军覆没,鲜血染红了大渡河,石达开也饮恨壮烈牺牲。石棉人为了纪念这悲壮的一页,在奇石穿空的大渡河南岸建起了翼王亭。多少文人墨客到此,都为这悲壮而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近一个世纪后,我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沿着当年石达开走过的路线,一路夺关斩将,于1935年5月25日来到了安顺场。
这等山高路险,急流隔阻,在蒋介石看来红军已进入了灭亡的境地,于是他和当地军阀调动了大批军队围追堵截,在大渡河安顺场布下了“天罗地网”。他扬言要叫红军成为第2个石达开。
历史的悲剧会重演吗
或许,大渡河的良心一直在为当年石达开率领的10万义军兵败河畔时的惨烈隐隐作痛,因而一再向上苍默默祈祷并告诫自己,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当然,这些都不是,因为红军是英雄的部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部队,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民的支持,那里就成为人民的战争的汪洋大海。终于,大渡河没有违背这一痛定思痛的初衷,滔滔河水用发自内心深处的愤怒呐喊,伴着红军17勇士的壮举,淹没了反动派企图使红军成为第2个石达开的狂妄叫嚣。
如今,我脚踏长征路,浮想随波浪翻涌。
一位老船工流着泪告诉我们,那些红军穿着染着鲜备的破草鞋,吃的是盐水面糊,可对老百姓最好了,把身上的衣服脱给没有衣服的船工穿。那3天,红军不知道牺牲了多少。这些红军是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居住在大渡河畔的石棉县人民中得到了发扬光大。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大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林,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14岁的中学生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灭山火的队伍,在烈火中奋战5个小时,最后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为表彰赖宁同学崇高的精神,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决定授予赖宁同学“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中央领导同志江泽民、李鹏、邓颖超、万里等先后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赖宁学习。
为了深入开展“学雷锋,学赖宁”的活动,石棉县还成立了赖宁办公室。当我们参观完赖宁生平事迹陈列室以后,每个人都发出了敬佩的赞语,无不为之感动。
站在滚滚的大渡河边,重温历史,凭吊英雄,令人神思飘逸,心灵也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高尚的陶冶,确实使人终身难忘。
凉山情思
凉山,是西南丝绸之路一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