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情话》第40章


怀莆氨澈阕悖绞囟嗬钡摹耙渫薄?br /> 晚上下榻在武威市委办公室的凉洲宾馆。住下以后去吃饭才发现周围的饭店已经打佯,只有夜市可以选择,看来武威的夜生活并不丰富。医院门口有夜市,我们吃了一种叫“三套车”的面条和武威辣肉,早早安睡,因为明天还有早起。
宾馆的住宿条件很好,是三星级的,据说这是武威为数不多的涉外宾馆。丝棉被、厚实的褥子、睡上去很塌实。只是卫生间的马桶不太好用,开关压下去后,水流不止,按了几次,也关不上,在车上坐了一天,已经很累了于是上床睡觉,不再理会马桶的事情。脱了衣服睡觉时,发现床头柜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为了石羊河流域的治理,请您节约用水”。我突然想起一个事情,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隶属甘肃省武威市,其东、西、北三面连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近20年间,由于石羊河上游的垦区拦蓄引水,气候趋于干旱,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为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时至今日,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
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讲述的是一个中青报记者前往红沙梁建设村采访,在那里遇到了赶着驴车前来买水的西渠镇农民。对于北京来的记者,听到“买水”就已经够稀奇了,当听到这个随口回答五年没洗过澡时,记者更觉得不可思议。回京后,一篇“武威老汉五年没洗澡”成了“西部呼唤水水水”的开篇之作。中央电视台编导人员闻之此文后,派记者西下拍摄了这个农民的大量生活场景,临了还邀请这个农民到北京当嘉宾,于是,就有了民勤农民做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据说这个农民进京时,身上带着不足百元钱,上火车时,陪同者为他买了一瓶矿泉水,让他在旅途中使用,当他得知一瓶矿泉水的价格能让他买3桶水时,怎么也舍不得喝掉那瓶矿泉水,30多个小时的旅程,一天一夜的颠簸,这个农民只在嘴唇干裂时,才润一下口,到北京下火车时,一瓶矿泉水,尚存四分之一。一个武威农民向全国观众讲述的是“浇水像过年一样高兴”和“把女儿嫁到有水的地方”的话题,深深打动了全国观众。
清晨被一阵嘹亮的军号声惊醒,拉开窗帘,隔壁的警卫在列队晨跑,远处祁连山上的积雪在早晨的阳光里闪闪发亮。推开窗户,空气清新。这是好地方。吃完早饭,驱车启程。
同行的人都是第一次到武威,于是在威武城转了一遍。高楼拔地而起,饭店鳞次栉比,街道宽敞,人口密集,公交运输发达。街道规划整齐,在古老的城楼后面是一个宽敞的广场,广场中央伫立着一具雕塑—马踏飞燕。我想这就是武威的名片。
车从武威城出来,我神色凝重,因为这是一个反差极大的城市,城外几公里外,便是贫瘠的开始。车行不久,可见干涸的河床和荒凉的土地及搬迁后农人废气的院落。我心怅然所失。突然旷野晴空之上,一道黄褐色的“墙壁”迅速推来,眨眼之间,能见度不足百米,四野合围,车变成了一叶孤舟,黄沙打着玻璃,大风呼哮而过。曾几何时,武威还是一片汪洋湖海,从红崖山迄于北部的广大区域都是水的世界。在这个水天一色的世界里,湖鱼轻游,浅草平铺,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沧桑渐逝,随着谷水河畔拓荒者踪影的增多,红崖山下升起了缕缕炊烟,自此,这片原始静谧的土地便开始躁动起来,征战的马队,驻守的兵卒,南来北往的商旅,肩镢荷锄的农夫,一拨又一拨地从这里经过,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出现了农村,并出现了牛群和羊群。
站在高速公路边亚丹地貌的观景台上,我望着一望无垠的荒漠思绪万千。秦汉时期,这里屯田垦荒,阡陌沟渠,纵横相连,是天然的大粮仓。靠着它的支持,雄猛的铁骑,将屡犯边庭的匈奴驱逐,捍卫着繁荣强盛的王朝。往事越千年,如今这里是千里黄沙地一片荒凉景象,几峰骆驼徜徉在稀疏的红柳间。黄沙,桀骜不驯,凶悍无比,借助狂风它大闹天宫周游世界,借助旱魔它覆盖城乡吞噬生灵。由于含碱而缺少粘性,它们连建筑材料都不能充当。然而,一旦大风袭来,它们便露出狰狞的凶悍本相,随风飞舞,呼啸前进,飘洋过海,搅得天地混沌,吞噬绿色掩埋生机……
祝福武威,希望它不要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
平凉崆峒山
崆峒山耸立在甘肃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属六盘山支脉,主峰海拔2123。5米,规划游览面积83。6平方公里,已开发游览面积14平方公里。
崆峒山集自然美、历史美、人工美、传说美于一身,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融为一体。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造就;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合成;环境优雅幽静,令人陶醉;神韵逼天宜人,引人遐思;奇峰、怪石、云海呈其奇景,瑰伟苍翠、清秀显其特点。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山川雄秀甲于关塞”,明代嘉靖时“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这样赞美崆峒山。自古以来,崆峒山就有“西镇奇观”、“西来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美誉,被宗教界誉为“十二仙山”、“七十二境地”之一。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因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广成子在山中修炼得道而被尊为道教宗主山。轩辕黄帝西登崆峒向广成子求教治国之术和养身之道。这在《庄子》、《史记》、《南华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明嘉靖初年,崆峒山被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由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任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崆峒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30代。发祥于崆峒山的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五大武术流派。著名作家金庸还曾为平凉首届崆峒武术节题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并存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崆峒山佛、道两教鼎盛时期,共有琳宫梵刹42处、房屋建筑650间,著称“八台九宫十二院”,堪称中国古建筑和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崆峒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峰林耸峙,危崖突兀,沟壑纵横,东、西、南、北、中五台形似莲花,四面展开。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主峰马鬓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东面棋盘岭,相传为广成子、赤松子对弈的地方;西面苍松岭,斜下直插泾河,因而又称“龙吸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鹞子翻身”,极为险峻;西北面笄头山,酷似古人头上的发髻,崆峒山古称“笄头山”就是因此而得名。
崆峒山奇洞石室遍布全山,数不胜数。“崆峒十二景”之一的“鹤洞元云”,描绘的就是东台绝壁上的玄鹤洞奇观。山上森林覆盖率几乎达100%,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古树名木近百棵。招鹤堂的“孔雀柏”和凤凰岭的“定山神针”,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崆峒山还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其中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就有10多种。
深远悠久的人文历史,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使得崆峒山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相登临拜谒的名山。周穆王周行天下,巡游崆峒而得八骏;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笄头山,过回中”;汉武帝则六次出陇中,两次登上笄头山……司马迁以“尝西登崆峒”为傲,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为崆峒留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隐居崆峒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炙,著成《针炙甲乙经》。众多高士名人如南北朝的王褒,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代李清照、游师雄、张元,明代李攀龙、赵时春,清代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等,或慕名登临,或赋诗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美文、画幅墨宝云集霞蔚,洋洋大观,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莫高窟的沉思
浩瀚无垠的戈壁荒漠,回荡着阵阵驼铃,悲伤漠漠的丝绸古路向远方伸去,天的边际,高高崖壁的石窟里,隐着历史,藏着神奇,留下后人寻梦的足迹……
我来到敦煌。
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规模庞大,莫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