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随想录:不完满才是人生》第19章


鞘庇芯僦郏哪芰钊诵恼邸5牵坏┧窍氚炎约旱睦砺勰蟪梢桓鐾暾奶逑档氖焙颉话阏苎Ъ叶际怯姓庵忠靶牡摹阆月冻鲎浇蠹猓髯闶事牡木教?br />
我心目中的思想家,却不是这个样子。他们对我在上面谈到的那些问题也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决不硬搞什么体系,决不搞那一套烦琐的分析。记得有一副旧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觉得,思想家就是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人。他们不发玄妙莫测的议论,不写恍兮惚兮的文章,更不幻想捏成什么哲学体系。他们说的话都是中正平和的,人人能懂的。可是让人看了以后,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觉得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空口无凭,试举例以明之。我想举出两个人:一个是已故的陈寅恪先生,一个是健在的王元化先生,都是中国学术界知名的人物。
寅恪先生是史学大师,考据学巨匠。但是,他的考据是与乾嘉诸大师不同的,后者是为考据而考据,而他的考据则是含有义理的。他从来不以哲学家自居。然而他对许多本来应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的看法却确有独到之处,比如,对〃中国文化〃,他写道: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论,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言简意赅,让人看了就懂,非一般专门从事于分析概念的哲学家所能企及。此外,寅恪先生对中国历史研究还有许多人所共知的见解。总之,我认为,寅恪先生不是哲学家,而是思想家。
王元化先生是并世罕见的通儒,他真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古今兼通。他的文章我不敢说是全部都读过,但是读的确实不少。首先让我心悦诚服的是他对五四运动的新看法。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它有种种不同的议论和看法,至今仍纷争不休。我自己于无意中也形成了一种看法。但是,读了元化先生论〃五四〃的文章,我觉得他的看法确实鞭辟入里,高人一筹。他对当前的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从中都能得到启发。总之,我认为,元化先生不是哲学家,而是思想家。
我崇拜思想家,对哲学家则不敢赞一词。
第七部分 7。 真理愈辨愈明吗?
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辨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
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辨愈糊涂。
我在大学时曾专修过一门课〃西洋哲学史〃。后来又读过几本《中国哲学史》和《印度哲学史》。我逐渐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两个或多个哲学家的学说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有如大自然中的树叶,没有哪几个是绝对一样的。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样子。在人世间,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学说。每个哲学家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真理。
专以中国哲学而论,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不知创造了多少理论和术语。表面上看起来,所用的中国字都是一样的;然而哲学家们赋予这些字的含义却不相同。比如韩愈的《原道》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文章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韩愈大概认为,仁、义、道、德就代表了中国的〃道〃。他的解释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然而,倘一翻《中国哲学史》,则必能发现,诸家对这四个字的解释多如牛毛,各自自是而非他。
哲学家们辨(分辨)过没有呢?他们辩(辩论)过没有呢?他们既〃辨〃又〃辩〃。可是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让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顺手举两个中国过去辨和辩的例子。一个是《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觉得,惠施还可以答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样辩论下去,一万年也得不到结果。
还有一个辩论的例子是取自《儒林外史》:〃丈人说:"你赊了猪头肉的钱不还,也来问我要,终日吵闹这事,哪里来的晦气!"陈和甫的儿子道:"老爹,假如这猪头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你也要还钱?"丈人道:"胡说!我若吃了,我自然还。这都是你吃的!"陈和甫儿子道:"设或我这钱已经还过老爹,老爹用了,而今也要还人?"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的钱,怎是我用你的?"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他也来问我要钱?〃"
以上两个辩论的例子,恐怕大家都是知道的。庄子和惠施都是诡辩家。《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要说这两个对哲学辩论有普遍的代表性,那是言过其实。但是,倘若你细读中外哲学家〃辨〃和〃辩〃的文章,其背后确实潜藏着与上面两个例子类似的东西。这样的〃辨〃和〃辩〃能使真理愈辨愈明吗?戛戛乎难矣哉!
哲学家同诗人一样,都是在作诗。作不作由他们,信不信由你们。这就是我的结论。
第七部分 8。我害怕〃天才〃
人类的智商是不平衡的,这种认识已经属于常识的范畴,无人会否认的。不但人类如此,连动物也不例外。我在乡下观察过猪,我原以为这蠢然一物,智商都一样,无所谓高低的。然而事实上猪们的智商颇有悬殊。我喜欢养猫,经我多年的观察,猫们的智商也不平衡,而且连脾气都不一样,颇使我感到新奇。
猪们和猫们有没有天才,我说不出。专就人类而论,什么叫做〃天才〃呢?我曾在一本书里或一篇文章里读到过一个故事。某某数学家,在玄秘深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的大海里游泳,如鱼得水,圆融无碍。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他能看到;别人解答不了的方程式之类的东西,他能解答。于是众人称之为〃天才〃。但是,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比如猪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猪肉共值多少钱呢?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天才〃即偏才。
在中国文学史或艺术史上,常常有几〃绝〃的说法。最多的是〃三绝〃,指的是诗、书、画三绝。所谓〃绝〃,就是超越常人,用一个现成的词儿,就是〃天才〃。可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这个人在几绝中只有一项,或者是两项是真正的〃绝〃,为常人所不能及,其他几绝都是为了凑数凑上去的。因此,所谓〃三绝〃或几绝的〃天才〃,其实也是偏才。
可惜古今中外参透这一点的人极少极少,更多的是自命〃天才〃的人。这样的人老中青都有。他们仿佛是从菩提树下金刚台上走下来的如来佛,开口便昭告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种人最多是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不凡起来,看不起所有的人,一副〃天才气〃,催人欲呕。这种人在任何团体中都不能团结同仁,有的竟成为害群之马。从前在某个大学中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是〃狗蛋〃。结果是投桃报李,群众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并不少见,他们成为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
蒙田在一篇名叫《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
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我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第七部分 9。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最近几年,杨武能同志专门从事中德文化关系的研究,卓有成绩。现在又写成了一部《歌德与中国》,真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了。
我个人觉得,这样一本书,无论是对中国读者,还是对德国读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它都能起到发聋振聩的作用,一个民族、一个人也一样,了解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也不例外。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世界大势,昏昏然,懵懵然,盲目狂妄自大,以王朝大国自居,夜郎之君、井底之蛙,不过如此。现在读一读当时中国皇帝写给欧洲一些国家的君主的所谓诏书,那种口吻,那种气派,真令人啼笑皆非又不禁脸上发烧,心里发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