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第15章


呱呱的优秀女性找不到另一半?是男人都瞎了眼?还是女人都挑花了眼?
我认为两个原因都有,在《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一书中,我曾经分析过中国男人和女人截然相反的两种择偶心理:女人喜欢“仰视”,男人习惯“俯视”——对女人来说,无论她再优秀,她还想嫁以个比她更优秀的男人,用一句唐诗来形容,女人的择偶好比是“举头望明月”;男人正好相反,他哪怕再无能,他的择偶也是一种“俯视”心理,喜欢在比他弱的女人堆里找,若用另一句唐诗来形容,那叫“一览众山小”。
当然,这不代表男人都想找最差、最丑、最穷的女人。面对美貌、聪明、多金的女人,男人也会动心。不过,这其中,大多数男人最想娶的女人是公主,最不想娶的女人是女王。别看都是王室出身,其间可是千差万别。公主又年轻又美貌,个性单纯,行为乖巧,贤良淑德,且家世还不错,搞不好对男人的事业还有促进作用,要说缺点,顶多有点任性,偶尔耍点小姐脾气,只要男人哄一哄,还不乖乖倒入你怀中做个小宠物?哪个男人不喜欢小鸟依人?公主型的女孩正好满足了男人的这种大男人需求。有一阵子,奥黛丽赫本成了全世界男人最想约会的对象,最想娶回家的老婆,还不是因为她演了一部《罗马假日》,演了一个偷偷跑出去跟记者瞎逛的公主?里面的赫本,一头俏丽的短发,一身雪白的长裙,就像一个圣女一样冰清玉洁。据说《罗马假日》上映以后,很多男人都幻想赫本身边的那个记者不是格里高利派克(影片中记者的扮演者,好莱坞著名影星)而是自己。这种“公主情结”说穿了也是“处女情结”的一种外延。
女王就不得不了,身份高、地位高、收入高,但同时,气势高、胃口高、要求更高,男人面对这种女人呢,没法“一览众山小”,相反,他得“举头望明月”,久而久之,男性的自信、自尊、乃至自由都会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也是为什么男人大都不爱接近女强人,不爱追求女强人,更不敢娶女强人回家的原因了,一句话,他很难搞定。男人骨子里总想当老大。哪怕在外面当领导,回家也要当领导,宁愿当驸马,也不愿当“王的男人”。事实上,真正的强者是外面领导别人,回家被太太领导。相反,在中国,有那么一批不怎么自信的男人,或者说也不怎么成功的男人,在外面没机会领导别人,回家非要“打肿脸充胖子”,在谁面前充胖子呢?肯定不敢在财大气粗的女王面前,只好找个啥都不懂的黄毛丫头。
香港著名情感女作家张小娴有篇文章叫《男人要的三份礼物》,里面说到“男人最喜欢的礼物只有三份:1、一顶高帽。不时向他送上一顶又一顶的高帽,称赞他、崇拜他。2、仰慕的眼神:即使他做了一件很笨的事,你还是送上这样的眼神给他。3、生命的安慰。让他知道,你会与他同甘共苦,你是他心灵的安慰。他收到这三份礼物,就会送你很多礼物。”张小娴说的这三份礼物里面,前两份都说的是对男人精神上的崇拜和认可。这两条“迷魂汤”做好了,时不时给他灌一下,男人就会找不着北,这也是对付某些内心自卑却要硬冲强者的男人们的心灵抚慰剂。
第二章 “童年潜意识”是我们在跟父母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
一、 一个人对自我的最初认识,来自他的母亲…
(一) 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都能在跟母亲的最初关系中找到答案
在人类的各种情感当中,母爱无疑是最原始、最持久,也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当我们呱呱落地,我们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受委屈、最孤独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在外漂泊、思念故乡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会把祖国比喻成母亲,把大地想象成母亲。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母亲都会深深影响着他的一生。
可以说,母爱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情感需要。如果一个人从小缺少母爱的滋养,他的心灵将是干涸和残缺的。多次被世界各国电影届专业人士评为世界十大电影之首的《公民凯恩》,实际上讲述的就是一个从小被母亲送走的孩子一生的“光荣与梦想”、“成功与失落”。他是报业巨子,他是商界奇才,他的帝国覆盖全美,他的庄园堪比皇宫,他的第一任太太是总统的侄女,他的第二任太太是当红的歌星,但他的内心始终被一种缓缓落入深渊的寂寞所包围。直到离开人世的最后时刻,他一直在念叨着一个叫“玫瑰花蕾”的单词。它究竟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寓意呢?这引起了新闻界和狗仔队的巨大兴趣,整部影片就围绕着这个巨大的谜团徐徐展开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被凯恩所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只不过是他童年时代玩过的一个雪橇,那时候他在母亲身边无忧无虑,快乐的成长。“玫瑰花蕾”无疑代表着一个失落的灵魂,失落的童年,失落的母爱,一个失去童年欢乐、离开母亲关爱的男人,哪怕再成功辉煌,再富可敌国,也不过是具行尸走肉。
影片后半部,镜头经常对准凯恩华丽的庄园,里面空空荡荡,几无一人,好像一个巨大的坟墓,凯恩常常踉踉跄跄地走在其中,脸色悲伤凝重,眼神飘忽迷离,宛如一个穿梭于地狱里的魔鬼。很多影评人指出,凯恩一生都是个孩子,尽管他后来成了财富的巨人,但他的心灵从未长大,他总是嗷嗷待哺,像个缺奶的婴儿。他从未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感,即便他住在像皇宫一样富丽堂皇的庄园,他也“拔剑四顾心茫然”。甚至他和两任太太的婚姻失败,也可以从他童年的悲剧中找到原因,他从小被母亲遗弃,导致了他对女人终生的不信任。而他的人际关系同样糟糕透顶,随着他逐渐登上成功之巅,他过去的监护人、合伙人甚至一生最好的朋友都纷纷离他而去,最后算是真正落了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地步,跟他共事二十年,曾经是他最信任的朋友也是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里兰对凯恩有句评价:“他谁都不爱,他只爱自己。”其实,他恐怕连自己都爱不起来,他一生就是一只迷途的羔羊,都在找寻回家的路,而玫瑰花蕾就是他始终想找却怎么也找不到的家园。
从凯恩身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跟情侣、配偶之间的亲密关系,跟儿女之间的亲子关系,跟朋友、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都可追溯到童年,从我们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跟母亲之间的最初关系中找到答案。
3岁之前的孩子,无论是男孩女孩,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他跟母亲之间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是他以后的人格基石,也是他以后建立各种感情关系、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一、 一个人对自我的最初认识,来自他的母亲…
母亲对待3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跟他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会给他的一生带来益处,否则,也会给他的一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将直接取决于母亲对他的爱、尊重、信任和宽容。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无法在他人生面对的第一个人那里获得足够的爱、尊重、信任和宽容,他的人格的基石就会不稳固,甚至摇摇欲坠,他将无法很好的面对他自己,也无法很好面对他的父母,将来上学以后也无法很好的面对他的老师和同学,将来工作以后也无法面对他的领导和同事,结婚以后,更无法很好的面对他的配偶、孩子,甚至传染给他的下一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婴幼期,爱远比机械的教育、单纯的给予知识更为重要,如果母亲既爱他,又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那么,将来他长大以后,也会像母亲爱他一样爱母亲、爱周围的人,爱他的老婆孩子,爱这个世界。正如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她的孩子感受到她是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直到涵盖儿童生活环境中的全部东西,如果母亲的第一个工作——即获取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激发出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对其同伴有友好之感。”
凯恩的人生悲剧在于:由于家境贫困,母亲过早的把他送了出去,这代表孩子跟母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瞬间坍塌。在参加一次亲子教育的研讨会上,我就曾提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