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第18章


自我的存在,当然,这都是无意识的。如果婴儿的种种挑逗行为得不到母亲的积极回应,婴儿就会表现出很“受挫”的样子,甚至会变得无精打采,就像一个得不到情人回应的姑娘此刻的沮丧心情。如果母亲看着婴儿总是带着一副毫无感情、毫无回应的面孔, 孩子在这面镜子里读到也是一副毫无感情、毫无回应的信息,渐渐的,这面镜子里照出的就是一个无感情、不快乐的自己。
互相对视,关注彼此。这也让婴儿第一次体验到“成功”吸引母亲的喜悦。在这种互动中,婴儿的表情变得日益丰富, 实际上,成人男女之间对于接吻、微笑、身体关爱等方面的需求源于母婴相互间的注视、触摸、拥抱和语言的“交谈”。
西方一些精神分析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对孩子的自我塑造具有枢纽性作用。换句话说,孩子最基础的情感启蒙来自母亲。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子在这面镜子中徐徐形成对自己的熟悉,并根据母亲的回应而徐徐形成自己的各种认同和适应,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因此,这面镜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渐养成过程中,居于枢纽的位置。
(五)母爱好似一杯水,让我们的身心不再饥渴
第三:母爱好似一杯水,让我们的身心不再饥渴。很多人不知道,在正常的两性关系中,我们对拥抱、亲吻、抚摸等身体接触的需求最早源自母亲。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除了需要母亲不断的奶水、还需要母亲不停的爱抚。没有被抚摸过的婴儿是长不大的。
我看过一个材料,里面提到婴儿跟母亲的这种身体接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发展。副交感神经系统由心脏诱发,促进心率协调,既能抗衡压力,又能维持内分泌的正常。如果一个婴儿出生以后很少得到妈妈的爱抚,那便会很糟糕,因为他的自律系统会变得很敏感,很脆弱,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事情,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妈妈可能不要我了。知道小孩子最害怕什么吗?就是被遗弃,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担心被母亲遗弃,这种潜意识会影响他的一生,即便长大以后,进入恋爱和婚姻状态也经常觉得自己会被遗弃,害怕被爱人遗弃。
有研究指出没有被父母经常爱抚的婴儿,他们长大后的副交感神经特别脆弱,不懂得平衡内分泌和情绪,所以这些人特别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因为他们过分激活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功能跟副交感神经的刚好相反,能让心跳加促、呼吸转急,压力荷尔蒙上升等,令我们处于紧张和自我保护的状态。副交感神经则减低心跳速度,加速肠道蠕动,减低便秘的机会,也会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有助身体平衡。所以父母应多爱抚孩子,给他们关爱,尤其是善用直接的眼神交流,让孩子感觉安全和被爱,这样能令孩子的副交感神经发育良好,平稳情绪。
其实不光是人类,哺乳动物也很看重这点,我家的母猫当初一窝生下了四个小猫,我就经常看到母猫来回的在舔她的儿女们,开始我还以为只是替他们清洁,后来才渐渐懂得猫妈妈这么做,更重要是表达亲密关系,让幼猫安心成长,不致活在荒野的恐慌中。
小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的爱抚,长大了我们需要情人的爱抚,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通过这种爱抚重新激活爱,所以,心理学家有种说法,我们进入恋爱状态,就意味着我们又重新变成一次婴儿,在越相爱的情侣面前,我们就会变得越小,某种程度上,我们找的另一半就是我们父母的再造。
相反,从小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抚,就会患上“身体饥渴症”,长大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就把自己冰冻起来,拒绝跟一切异性的深入接触,甚至进入婚姻状态也会患上性冷淡。要么就极度渴求异性的抚爱,容易陷入一夜情或者性生活过度的窘境。现实生活中,一些好色的男人、开放的女人,细究起来,都是婴幼期缺乏母乳喂养。从小很少跟父母有亲密接触有关。无法在父母那里取暖,只好到其他异性那儿去找窝,身体则成了他们的敲门砖。
因此很多婴幼专家提出,为了你的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请母亲们尽量用母乳喂养,原因就在于此。
二、 中国男人越来越柔弱跟父爱整体“缺失”…
(一)父亲要么太过严厉,要么总不在家构成了我们对父亲的总体印象
前不久,西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并持刀杀人一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外表斯文、家庭完整的独生子,为何会在开车把人撞倒之后,不仅不及时救助对方,反倒丧心病狂地连捅6刀,致人于死地?
在庭审中;公众首次听到了药家鑫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说:“我从4岁起;就天天练钢琴;每天除了弹琴就是学习;稍有差池;就会遭到父母的殴打。学习不好;父亲就把我关在地下室不让上楼;我很多次都想过自杀;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案情公审期间,媒体先后采访药家鑫的父母、同学、朋友,找到了这个外表看上去很斯文秀气的男孩子为何突然之间变得如此“凶残”的心理根源:药家鑫是家中独子,母亲对他宠溺有加,但父亲对他却严厉到近乎苛刻的地步。由于药家鑫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只要他想要什么东西,母亲都会满足他。但军人出身,退伍后从事科研工作的父亲却对他总是过高的标准、过严的要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不许在外面玩得太晚,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是一顿暴揍,哪怕成绩好了,父亲也从未露出满意的笑容,更从不表扬,只会说:“别老翘尾巴,你还差得远。”甚至有一次父子吵架,药家鑫的这位父亲居然还说出了:“你长得这么丑,没人会喜欢你”这种极度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来。药家鑫后来一度想去整容,某种程度上就是被父亲过度贬低的结果。
药家鑫的一位朋友对他性格的总结就是:极端、叛逆、多疑。“他的生活环境太狭窄了,以至于他没机会接触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也是他对受害者痛下杀手的根源,他不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药家鑫对自己这些年成长经历的主要体会就是“不快乐”、“没意思”、“无价值”、“恨父亲”、“想自杀”。
药家鑫对父亲的这种恐惧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开车撞人并持刀杀人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既不是投案自首,也不是四处躲藏,而是害怕父亲知道,他说,“我去投案自首那天,我害怕我爸爸,害怕见到他”他甚至阻止母亲给父亲电话,因为他太怕父亲了。也就是说,他当时最不好的感受,不是死亡引起的,而是父亲引起的。
对于药家鑫的疯狂举措,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是父亲从小对他的过分苛求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地滋长了戾气。他对父亲既害怕,又愤怒,但又不敢表示出来,一个偶然的撞车事件,受害者被撞之后偷偷记下车牌号这一举动,突然之间激起了药家鑫的怒火,于是对父亲的种种不满,加上害怕索赔带来的种种麻烦(其实潜意识中是害怕父亲的得知此事以后会对他不依不饶)导致了这个外表看上去很文静的男孩子瞬间变成了“杀人恶魔”
我不懂犯罪心理学,在这里,我不想深究药家鑫犯罪的深刻心理因素,而是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健康的人格培养从何而来?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养不教父之过”,应该说,药家鑫的父亲不是不“教”,他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但这种近乎严厉的“教”却适得其反,不仅未造就一个人见人爱的“天之骄子”,反倒让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心理扭曲,整天生活在一种迷茫和痛苦中,一个突发事件,就让他人性中最恶的一面彻底暴露。药家鑫之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我认为他的父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他早期杂文集《坟》里面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二、 中国男人越来越柔弱跟父爱整体“缺失”…
当然,我们生活中很多父亲并非像药家鑫的父亲那样“不近人情”,他们也很疼爱子女、关心子女。父爱无疑和母爱一样伟大,但一直以来,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似乎遥远而又模糊:不是太严肃甚至有点近乎严厉,就是离子女的距离太远,前不久我应邀去参加过一家心理类杂志举办的有关亲子教育方面的座谈会,到场的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