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绣花鞋》第1章


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 作者:张宝瑞
张宝瑞简介
张宝瑞与曹禺
张宝瑞与金庸
张宝瑞,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社会活动家,1952年8月23日出生,男,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金蔷薇文化沙龙主席。他197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从事小说、影视剧本、诗歌等创作。他是中国“文革”手抄本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一只绣花鞋》、《梅花党》、《落花梦》、《叶飞三下江南》、《绿色尸体》等。他又是我国当代内地武侠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醉鬼张三》、《八卦掌董海川》、《太极奇侠传》、《东归喋血记》、《形意游侠录》等。金庸、梁羽生、萧逸都对他的武侠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他描写当代中青年知识分子情感历程的长篇小说《你到底想要什麽?》、《人为谁活着?》、《老庆》等也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他还编剧上演电影《醉鬼张三》;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八卦掌董海川》、《儿童城…中国独生子女启示录》、《神医朱丹溪》等。
他又是书画家,早在文革时期他就为自己创作的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落花梦》等配置插图,其人物形象颇有特点,栩栩如生。如姜太公隐士国钓鱼、郝隆街头晒肚皮、李白诗客国举办赛诗会、贾宝玉大观园重开梅花社、秦始皇阿房宫反省击筑台、孔子夜闯烟花巷等。他笔下的各色人物寥寥几笔,人物呼之欲出。近年来他的水墨画人物和花鸟已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灵气十足,气韵生动,充溢着浓烈的古典文化气息。米颠拜石的癫狂,贾岛骑驴的痴迷,敦颐爱莲的怡然,李白醉酒的放荡不羁,李清照的孤芳自赏,琵琶女的哀怨,都达到出神入化的意境。尤其是钟馗的形象点线结合,虚实相间,神韵顿生。他笔下的小沙弥、达摩、庄周等只用几条线,人物形象便惟妙惟肖,使人流连往返。
张宝瑞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似有万钧之力。他写的诗词多是自己创作,他有旧体诗的雄厚功底,早在文革时期就写过《咏史一百零二首》,并写过一部论述古典诗词格律的著作〈墨海淘沙〉,现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70年代北京的鹫峰、仙人洞、八大处等处都曾留下他的诗词墨宝。
张宝瑞已列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学家艺术家辞典》等辞书中。
像张宝瑞这样才华横溢的才子,周围朋友如云,时常鲜花簇拥;他在鲜花、彩云的环绕之中,用心观察和体验人生的真谛。在这个充满着灵气和卓识的文化圈中,应者如云。虽然有的已飘洋过海,但是这个金蔷薇文化沙龙却香火不断,而且愈来愈盛。这跟张宝瑞的个人品质和魅力分不开。而张宝瑞又从这个文化沙龙的成员中,汲取了大批的创作素材。
张宝瑞195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美丽善良的母亲对他年小时影响不小,母亲给他买来大批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连环画,这对他的文学修养的形成,文学创作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1969年3月1日他被分配到北京铁合金厂当炉前工,直到十年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整整10年“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张宝瑞说:“工厂的十年生活就像一场梦,这场梦是在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美好的岁月中度过的。冬天上夜班时,寒风呼啸,炉前大火熊熊,火星四溅,全班十来个人围坐在炉前听我侃故事,风卷炉灰,我们都成了“雪人”。真有点‘江舟蓑笠翁,群钓寒江雪’的意境。”当时张宝瑞住在北京东城喜鹊胡同的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左邻一个西洋式小楼,大门时常紧闭,后花园里有一棵老槐树,树干上藏着一个喜鹊窝,胡同得名于此。《一只绣花鞋》中的梅花组织北京总部也取材于这座神秘的小楼。每当夜幕降临,张宝瑞就在他家屋前的葡萄架下创作他的小说,绘画他的作品。院里栽的白丁香飘来淡淡的清香,夹杂着枣林的气韵,灰色的旧屋顶笼罩在黛色之中,偶尔传来灰喜鹊的呻吟声。“开饭了!”善良的妈妈喜盈盈的一声柔唤,让他从遥远的遐思中返航……2001年的春天,当他和电视台的记者重踏这片令人难忘的故土时,古老的胡同已悄然无迹,只有那座小洋楼风景依旧,那棵风韵十足的秋海棠在如血残阳中徜徉。妈妈的呼唤也已逝去,她已长眠在京西柿林环绕的墓园之中……
张宝瑞面对已有的成功毫不满足,这使我们不禁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张宝瑞不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挑战中,经历一个又一个境界的叠进,实现其人生的飞跃和升华麽?书包网 www。。
文革手抄本代表作家张宝瑞访谈录
访谈者:汪兆骞 著名文学评论家 原《当代》副总编辑
被访人:张宝瑞 当代著名作家 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梅花党)、《叶飞三下江南》、《落花梦》等的作者 电视剧《梅花档案》的原著
汪兆骞:根据你的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改编的24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最近在全国播出,引起热烈反响。号称“内地版《午夜凶铃》”,是中国首部悬疑惊悚电视剧。据广东省收视调查网最新调查显示:《梅花档案》最高收视率达到20。14点,平均收视率为18。1点。湖南经视播出《梅花档案》一剧时,收视率最高点竟达到40个点。你作为原著作者如何看待这部电视剧?根据你的文革手抄本名著《一只绣花鞋》改编的15集广播剧《一只绣花鞋》,被评为2002年中国广播剧三等奖。
张宝瑞:这部剧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进入中国电视剧史,其基本原因:一是定位于中国首部悬疑惊悚电视剧,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解放,是重大突破,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二是在文革时期流传最广的一部手抄本作品,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试想,经历过那个文化饥荒年代的人有哪一个没有听说过梅花党的故事?又有哪一个不知道绣花鞋是特务接头的信物?我要感谢制作集体。
汪兆骞: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大麽?
张宝瑞:比较大,但是基本上保留了文革手抄本的特色,如一幅梅花图、太平间的秘密、五朵梅花、人体炸弹、白薇身体上的梅花图等。如果完全按照原著去拍摄,费用太高,因为原著涉及梅花党在大连、重庆、南京、北京、武汉、香港、台湾,甚至巴黎、仰光、吉隆坡、缅甸金三角等地方。
汪兆骞:你觉得文革手抄本的真正意义何在?
张宝瑞:有人说;手抄本犹如文革时期我们嚼过的玉米面窝头和菜团子;可是你们别小看这些菜团子;就如同你们别小看了人类那些光着屁股的猿猴老祖宗一样;当然这种比喻未必那麽恰当。你们想一想;从一九六六年开始的历时十载的“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中国当代社会经历的一场大灾难、大破坏。一时间,文坛陷入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悲惨境地,连老舍这样的优秀作家都跳了太平湖。但是一向富于反抗意识、想象力的中国人,不能容忍文化沙漠中长途跋涉的饥渴,于是民间口头文学不胫而走,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诞生于“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中的“手抄本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古代;因为印刷技术不发达;人们习惯于手抄文章;《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就是靠手抄在民间流传的。而”文革”期间流传的手抄本;则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叛逆行为。由于当年手抄本基本不署名,而且在长期的传抄中逐步被不同的人加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实际上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文学创作,它反映了人们不甘被禁锢的思想和对人性、个性、情感的渴求和反思。正是这暗暗涌动着的充溢着蓬勃生命力的潺潺文化春溪,带给受难而顽强的一代中国人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博大情怀。我是老三届老初一的毕业生;1969年3月进入北京铁合金厂当炉前工;不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