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揭秘》第19章


不由己),譬如说是变得“双手麻痹”或“不停地洗手”,却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被夸大的母爱
“我让孩子主宰我整个生活,但我不得不如此……除非为他们买玩具,否则我无法出门,我不会为其他任何事而出门。”
D女士,今年32岁,育有三个小孩。四年来,她对一个接一个出世的孩子,表现出从不间断、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牵挂,以至于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
她告诉医师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想我的孩子们,我无条件地爱他们,即使他们犯了错,我也无法处罚他们。处罚他们会使我的心抽痛,再怎么说我也下不了手。”
“我想我丈夫、甚至连我姐姐可能都已经告诉过你(医师)同样的事,我对他们太好了,我让孩子主宰我整个生活,但我不得不如此……”
“除非是为他们买玩具,否则我无法出门,我不会为其他任何事而出门。我也从未将他们交给别人照顾,总是自己留在家里陪他们。自从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我走到哪里就带他到哪里……我从没有片刻离开过我的孩子们。”
D女士对孩子这样的牺牲与付出,也许会让人想起母爱的伟大。但当医师询问她丈夫和姐姐时,两人虽然说D女士确实对孩子们相当关爱,不过却又都认为她的这种慈爱和牵挂有点夸大、不当,让人觉得怪怪的,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在接受心理治疗期间,为孩子做出极大牺牲与付出的D女士,最后终于哭泣地坦承:她曾有过可怕的幻想——想杀死自己两个较大的孩子,因为这种想法太可怕了,所以她一直用过度而夸大的关爱去抑制它。
解析:
这位母亲对孩子从不间断的牵挂,“无法片刻离开他们”,也是一种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表现。她所使用的心理防卫机制称为“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所谓“反向作用”、是指一个人潜在的欲望、冲动不被意识所容许,于是改而表现出相反的欲望和冲动,但他这种行为或态度在旁人看来却显得过分、失当、矫揉造作。本个案中的D女士,她对孩子“太好了”,好得“叫人受不了”,其实,她正是以“反向作用”来控制她对孩子们潜在的敌意。
(Www。。)txt电子书下载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并非百分之百都是关爱,其中也有一些负面的杂质。这些负面的杂质如果太过强烈,必然会产生罪恶感,但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像D女士那样以“反向作用”去控制它。
譬如有一个年轻的母亲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但感受却不太一样,她说:
“当我发现我又怀孕时,觉得很沮丧。因为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还乱糟糟的,实在是不想要这个孩子,我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在这个时候接纳另一个孩子,但我又不能也不应伤害我的孩子,所以我只好调整自己来适应这种情况。
“结果孩子早产,我一下子又变得非常沮丧,因为我已失去了三个早产儿。他一出生就有了麻烦,我心里非常担心、害怕。他在医院里住了三个礼拜,当我要带他回家时,心里紧张得要命,不知道自己能否好好照顾他。结果在回家六个礼拜后,他又感染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在这段生病期间,我胃口全失,晚上一直做恶梦,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职的母亲。”
在不断自责中,这位母亲一直害怕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去控制”,而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来。因为这个孩子是不被“期待”的,年轻母亲的焦虑、自责与害怕自己会失去控制,可以说是她心中“杀婴”的强迫性思想所造成的。
另有一个母亲,则是每天在孩子出门上学后,心里就一直担心:“他会不会在路上被车子压死?”真爱的背后固然会隐藏着忧虑,担心孩子出意外本是父母的常情,但如果过度忧虑,像这样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强迫性思想,可能就表示此一忧虑其实是她无法承认的“潜意识愿望”。
做父亲的也会有这种情形。
譬如,有一位农夫忽然产生“用铁锤猛击三岁儿子头部”的想法,而且一出现就挥之不去,成为典型的强迫性思想。他说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可怕的念头,他自认为自己其实很喜欢这个孩子,在想不通的情况下,他甚至认为自己一定是“疯”了,“脑子进水了”。
但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治疗师发现,原来这位农夫的妻子在生产时痛不欲生,所以产后就一直拒绝再和丈夫性交,以免再度怀孕。而且在有了孩子后,妻子也将她的关爱都转移到儿子身上,夫妻常因此而吵架、反目。
在晓得这些状况后,治疗师终于明白了,他“用铁锤猛击三岁儿子头部”的强迫性思想,乃是在发泄对儿子的潜意识敌意,但因为这不被他的道德意识所容许,所以经由“隔离作用”抹去此一想法中的情感色彩,而只剩下空洞的观念影像。
俗语说:“养儿方知父母心”,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其实是颇为复杂的,说它“五味杂陈”也许太夸张了,但要说它是“百分之百的关爱”则更属矫揉造作。在这几个个案里,我们看到了一些负面的情绪,但它们要告诉我们的是,不管在何种情况下,若对子女产生负面的情绪,都将成为父母本身的一个“痛苦负担”。
会计师的生活仪式
他过着规律的生活,对生活起居、每餐的菜色及休闲活动的安排,都像记账一样井井有条,而且一丝不苟……
F君是一位将近中年的会计师,他对自己生活起居的安排就像在记账一样,不仅井井有条,而且连细节也都是一丝不苟。
他每天一早在六点五十分准时起床,先淋浴、刮脸,然后穿衣服。他太太则在七点十分整将早餐端上桌,早餐的食谱是他早在几个月前就拟好的,他太太需每天按谱配餐。
早上七点四十五分,他准时出门上班。在忙了一天后,于傍晚五点五十五分返抵家门,洗完澡后,在客厅看晚报,六点三十分准时用晚餐。晚餐的内容,当然也是根据他事先拟好的食谱准备的。
晚上和周末的活动也都按既定计划进行。星期二晚上出门看电影,星期三晚上在家里阅读,星期五晚上则打桥牌(星期一和星期四晚上不排节目,属休息时间)。星期六早上打高尔夫球,晚上的时间则留给来访的客人或出门访友;星期天早上和晚上为宗教时间,都到教堂做礼拜。
在服饰方面,他也非常挑剔。每一件衬衫都必须干净而且没有皱痕,西装外套则每天都要烫一次。
要过这种井然有序的生活,当然需要太太的充分配合。他太太原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但在F君的“调教”下,也不得不合作,因为对生活常规的任何微小乖离,都可能让F君火冒三丈、暴跳如雷。
在这种有条不紊的生活方式中,F君似乎过得颇为自得,也颇为成功。后来他静极思动,参与了某个朋友的商业投资,但不幸投资失败,让他损失了不少钱。此一突来的打击,竟使F君产生严重的焦虑反应,不仅过去的生活规律都被打散打乱了,最后竟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
解析:
表面上看来,F君的规律生活让人联想到“恒心”、“毅力”等美德,但因他的生活规律流于僵硬、缺乏弹性,而且在规律被打破时,即不可理喻地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所以它更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表现。
有些强迫性行为常会变成一种“仪式”(rituals),每个细节都需按照一定的僵化步骤进行。F君的规律生活似乎就具有这种性质,他把一个星期的起居作息活动都化为“仪式”,不能更改,几近强迫性地去履行它们。
仪式行为具有特殊的功能。几乎每个文化都有古老相传下来的各种仪式,如结婚、丧葬、祈雨、驱魔等都有固定的仪式,其功用是在祈求神灵的保护与赐福,大家认为只要按照固定的方式按步就班地去履行它,就能达到上述目的,但中间若有任何差池,则不仅得不到赐福,反而会大祸临头。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的仪式化行为也有这种用意,个人的仪式化行为主要是在防范来自外在环境或内心欲望的威胁,当事者认为只要将一切都纳入僵硬的秩序中,则世界就会变得更可预测、更安全,也更美好。
譬如某位男士有一种固定的“浴室仪式”,他在入浴时,一定要先脱内裤,坐在马桶上小便;然后脱上衣;然后先冲三次身体;然后用肥皂先抹阴部,冲洗,再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