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张爱玲》第29章


如果我的推测可以成立,宋淇当年收到《同学少年都不贱》以后。又遵张爱玲之意搁开,这一搁就是整整二十六年!在张爱玲飘然西去之后。在宋淇也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溘然谢世之后,宋淇夫人邝文美先生及时检出这部中篇手稿寄交皇冠出版社保存(从南加州大学东方图书馆一九九七年十月特展时就得到这部中篇手稿复印件,不难判断邝文美应是在一九九七年一月至八、九月间把手稿转交皇冠的),使这部珍贵的张爱玲手稿避免了可能散失的命运。这是值得大大庆幸的。
今年二月,为纪念建社五十周年,台湾皇冠出版社不失时机的推出《同学少年都不贱》繁体字单行本,紧接着大陆简体字本也将隆重登场。犹记三年前我自美回国时,行囊中最为珍视的就是这部《同学少年都不贱》手稿复印件,这是承南加大东方图书馆的美意,特许我再复印的。三年来我常常翻阅这部手稿,哪怕就为欣赏张爱玲的钢笔书法,也是很难得的艺术享受。现在这部迄今为止唯一确凿无误的张爱玲佚作小说终于公之于世。对广大张迷和张学研究者而言,不啻是一个大好的喜讯。我想读者一定会取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同学少年都不贱》,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这也是张爱玲小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2004牟2目5日于沪西梅川书舍(原载2004年3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同!学少年都不贱》)
一九五五年深秋,当张爱玲踏上新大陆的土地,她的心情,以拙意度之。应该是既忐忑不安,又踌躇满志的。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今后如何生存。尚在未知之数,说忐忑不安,也许不会错。说踌躇满志,因为对美国读者而言。Eileen han9已不是无名之辈,她的长篇小说《秧歌》英文版刚在纽约出版。好评潮涌(林以亮《私语张爱玲轴。一九五五年四月E目的《纽约时报》就有书评赞誉《秧歌》为极佳的精短的长篇小说。据美国学者高全之的统计。一九五五年美国报刊推介《秧歌》的书评就有九篇之多。所以,张爱玲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不能说没有想以英文创作在西方世界闯荡出一片新天地的打算,开始情况确实不错。张爱玲先后进入爱德华。麦克道威尔基金会文艺营、亨廷顿哈特曼基金会文艺营等从事英文写作,英文短篇小说S。1e MaIes 即《五四遗事》)也得以及时发表。同时结识了美国左翼剧作家赖雅。ehel并共结连理。可惜好景不长。英文长篇小说Pink eas(《粉泪》)是她花费不少心血写成的,却未能接受出版,张爱玲企图在美国文坛进一步确立地位的计划初次受挫。
跨入六十年代之后,张爱玲转向大学发展,先后担任迈阿密大学驻校作家、剑桥瑞克利夫研究院研究员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开始了《海上花列传》的英译工作。然而,以张爱玲的独特个性和对人接物的与众不同,结局都很不愉快。自一九六七年在英国出版英文长篇小说he oageo he Noh(即《怨女》)之后,张爱玲基本上停止了英文创作。她终于明白她的努力是白费了,她后来创作的英文文学作品无法赢得英文读者的青睐。
于是,张爱玲死了在美国文坛像林语堂那样立身扬名这条心,重又回到中文创作上来。虽然她从未完全中断中文写作,如她曾为香港的电影公司撰写过多部电影文学剧本,但这毕竟更多的出于稻粱谋的考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实际的打算,与严肃的文学创作是有所不同的。
张爱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返中文文坛的。一方面是《红楼梦》研究,成果就是那部一九七七年在台湾出版的令红学家都击节叹赏的奇特的《红楼梦魇》,另一方面就是重操113业,恢复小说创作。一九七四年六月九日,张爱玲写信告诉夏志清:前些时写了两个短篇小说。搁下来让它多mainae些时,先写一个很长的中篇或是短的长篇。一年以后,到了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九日,张爱玲在致夏志清信中进一步透露:我这一向一直在忙着写一个长篇小说《小团圆》,写了一半。这是张爱玲首次提到这部至今仍令广大张迷无限惆怅的《小团圆》,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她这一时期已逐渐进入状态。交替着创作中文中短篇和长篇。
对于《小团圆》,张爱玲后来在致夏志清信中有更具体的交代。全书长达十八万字,且初稿已经杀青,应该是张爱玲后期最重要的一部力作。但她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致夏志清信中却表示:我在euphoia过去之后发现《小团圆》牵涉太广,许多地方有妨碍,需要加工,活用事实。请代sopedal根据事实这一点。何谓牵涉太广?为什么许多地方有妨碍?原来《小团圆》 是根据她同胡兰成这段恩怨故事而加以改编的(夏志清转引张爱玲另一好友庄信正语),这当然会牵涉太广,而且颇为敏感,卞是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在台湾版已引起轩然大波了吗?以致她对已完成的初稿顾虑重重。觉得需要改写,相当麻烦 (~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九日致夏志清函)。这一搁下,就遥遥无期了,直至张爱玲弃世,《小团圆》仍末改好,永远无法改好,初稿手稿也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个谜。
这就是《lal学少年都不贱》(以下简称《同学》)的写作背景。《小团圆》虽然中途突然叫停,却催生了其他中短篇小说的面世,包括《色,戒》,包括《浮花浪蕊》,包括《柏见欢》,也包括了这部E前奇迹般出土的《同学》。一几k,人年八月二十!el。张爱玲在致夏志清的长信中首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提到《同学》,已为沦者广泛引用,不妨再征引一次:《同学少:年都不贱》这篇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其实信中还有一段话Iq样值得注意:《浮花浪蕊》一一次刊完,没有后文了。里面是有好些自传一i2材料,所以女主角脾气很像我。长久不写,总是amped,放不开来。这段话完全可拿来作为《同学》为什么搁下的一个注脚。
《同学》也有好些自传性材料,女主角脾气也:限像张爱玲,这是不言而喻的。小说里某教会女校明显有着张爱玲中学母校圣玛利亚女校的影子,甚至对校区景物的生动描写也与圣玛利亚女校十分相似。小说中赵珏、恩娟等四位同寝室d。"A当年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对性的好奇,对情的似懂未懂,也不难从张爱玲中学同学的自白(一九二: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风藻》中曾有有趣的记载)中找到相近的答案。正是《小团圆》追摹了张爱玲熟知的真情实事(夏志清语),才打开了她记忆的闸门,中学时代的生活一一重现眼前,加上她来到美国之后的种种不如意,经过艺术加工,剪裁渲染,成至就了这部含蓄简洁、别具一格的《同学》。
说《同学》自传色彩浓厚,还不限于对中学生活的描绘。小说后半部分有一处重要细节,说的是赵珏在华盛顿为了参加美国国务院对韩招待会,自己裁剪衣服,而且十分得体,颇有风韵。如果联系张爱玲早期名作《更衣记》,如果联系张爱玲早年那些令人惊艳的奇装异服照片,我们就能明了张爱玲对女性服饰素有研究,别出心裁的裁改服装正是张爱玲的最爱。与女性服饰密切相关,也正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在她的名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中已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同学》中又一次出现了,主人公的处境和复杂心情透过服装裁改这一并不显眼的细节得到了巧妙的烘托。
张爱玲以往的小说大都取材于她再熟悉不过的没落的封建大家庭,《同学》却是她自己大半生的某种写照,至少有着她本人生活经历的若干投影。小说中赵珏的不甘受人摆布(如赫素容),不甘寄人篱下(IHI,II),不甘违心盲从(如萱望),不甘有性无情(如司徒华),或多或少折射了张爱玲本人的生活,尤其是后期的生活。人穷了就随便说句话都要找铺保,真是痛心疾首之言,又何尝不是张爱玲后期心境的曲折反映?随着小说情节逐渐展开,赵珏与恩娟之间,恩娟三次不相信赵珏的话,无疑象征着两人关系的渐行渐远,也再一次展示了张爱玲式的无尽的苍凉。
就小说技巧层面而言,《同学》从《时代周刊》始,又以《时代周刊》止,首尾呼应,匠心独运。整部小说张爱玲式的语汇比比皆是:女人、上海、好莱坞电影、精美点心之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