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评传》第32章


这个文本之所以写成非驴非马的样子,跟它负载的使命有关。和《马桥词典》一样,《暗示》都有明确的解释学追求,解释有抽象分析和具象还原两个相反的方向,前者由一个判断推演到另一个判断,后者则从判断退溯到该判断得以成立起来的经验领域,返回尚未归纳的事象之中——这其实是最充分的解释,它返回了前提,前提的前提。作为作家的韩少功,当然选择了后一种向度。他的解释总是借助叙述才得以完成,但叙述功能又每每屈服于解释,因此它的完整性操守受到了摧残,人物和故事的连续性被“急功近利”的意义分析所肢解,最终支离破碎,成为乞丐身上的破衣烂衫。难怪作者说“写着写着就有点像理论了” www。。
诸象的魅惑(2)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并不止于语言,在语言之外还有许多秘密的通道让我们走向社会,与他人相遇。语言只是社会交往中浮出水面的部分,它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没入水中的部分,取决于水的溶化。许多时候言语并不是必需的,甚至是多余和败事有余的,人应当学会潜心体会沉默和沉默中的意义。在《暗示》这部作品中,韩少功调动了有生以来的经验,特别是下放汨罗岁月里的特殊记忆,通过对这些经验记忆的系统解读向读者举证,在我们尚未开口说话的时候,彼此的交流就已经开始,潺潺涓涓或是滔滔滚滚地进行着;即使是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的时候,交流也没有终止。它通过身旁一团跳动的炉火,通过窗外吹来的一阵清风,通过一个闪烁的眼神、一个暧昧的表情,甚至一个掐烟头的动作,微妙地作用于我们意识的暗区,改变我们的态度和判断,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接受与拒绝。“在我们的交谈之外,一定还有大量的信息在悄悄地交流:表情与表情冲撞,姿势与姿势对抗,衣着与衣着争拗,目光与目光搏杀,语气停顿与语气停顿撕咬,这一切都在沉默中轰轰烈烈地进行,直到我的内心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直到双方似乎圆满的谈笑微不足道。”(《默契》)总之,种种可视、可听、可嗅、可触的现象都会加入进来,兴高采烈地融会着,它们也许就是沉默中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旦漏掉了这些金子,剩下来的言辞可能只是一堆沙土、一片戈壁荒滩,不仅难以传达和记录交流的意思,甚至严重歪曲了交流的内容实质,在某种特殊的境遇中还会成为可怕的指证,酿成覆水难收的局面。在不同情景中,同样的语句,同样的陈述,可能蕴含着截然不同的意思。因此,那些止于言说和文字的聪明才智从来都是十分可疑的。
事情常常是这样:一朵带露的玫瑰,可能比一百次“我爱你”更能够打动少女的春心;一次冷眼的对视,可能比没完没了的指责和斥骂来得奏效;一场白头偕老、惊天动地的爱情,可能源于腰背间飞扬的一条乌亮的长辫;一次信仰的抉择,可能关乎某个教堂尖顶引起的联想;一次慷慨仗义的帮助,可能发端于某个无邪的笑容;一次谈判的失败,可能始于额头上过于醒目的黑痣。就好像一场旷世的风暴,可能缘自一只蝴蝶翅膀的扑扇,恍惚之中不太留意的一些具象,可以像炼金术一样改变事物的性质和事情的结局,让你喜出望外或是啼笑皆非。
具象的暗示作用缘何而来,为何有效?这是一个值得探测又难以穷究的问题。从《暗示》一书的举证来看,这种作用既来自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来自人内心的暧昧祈求和经验交感。书中有两节写到服装,《军装》写的是“文革”时期,军装成了最高贵的时装,一种革命者身份的象征物。出身反革命家庭的老木,不能参加红卫兵,连从正门进入学校的资格都被剥夺了。但他“在这种情况下处心积虑地穿了一件军上衣”,而且是四个口袋的军官服,不幸被几个红卫兵发现。他们勒令他立即脱下,但他“死死揪住衣襟不放”,结果遭到了一顿痛打,嘴里“发出一串难以辨认的叫声”。多年以后,已经是香港资本家的老木,可以穿遍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但他却常常身穿军装,而且是军装中的最高等级——深呢子军上衣。显然,他在给自己平反,恢复青春时代被剥夺的权利,他在用舌头舔自己那道滴血的伤口。
当然,《暗示》揭示具象背后隐藏的玄机,并非要扩大诸象的魅惑,让人们都去灌迷魂汤,喝蒙汗药,而是要解构具象隐蔽的各种谋划和策略,让人们识破其中可能潜伏的阴谋,增强人对暗示的免疫能力,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解放,在这个意义上,《暗示》是带有启蒙性质的作品,是一种祛魅的解毒药。《空间》一节在叙述了距离在生活中产生的种种奇妙效应之后指出:“占有无非是诸多好东西离我们更近一些的方式——如果少量日常必需消费品除外的话。有些女人爱逛首饰店,买下什么意不在穿戴,不过是以后可以在家里看首饰。有些男人爱逛古董店,买下什么意不在倒手,不过是以后可以在家里看古董。这里只有场地的更换,如此而已。还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守财奴,日食不过三餐,夜居不过一室,积攒着那么多钱财并无实际用途,无非是可以把楼宅、珠宝、存折之类不时拿来盘算和欣赏一番聊以自慰。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换一个地方,走到大街上放眼世界然后把所有财富权当己有,都拿来盘算和欣赏一番。”人的基本需求不多,但欲望在社会的攀比和相互的临摹和激励之中膨胀起来,这其中包含着许多需要祛除的蒙昧的因素。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诸象的魅惑(3)
《暗示》是一本关于具象的书,它对具象隐蔽意义的揭示,无疑威胁到语言的权威统治,但它无意彻底颠覆语言对意义的垄断。作者最终想要达到的,是建立具象与语言之间的共和政体,从而保证意义得以真实和完整地交流。《暗示》的最后一卷,以“言与象的互在”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在描述具象有如何形成非语言的隐秘信息”之后,“我当然还需要做另外一件事:考察言与象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控制,回过头来看看这两件东西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如何密切难分”(《语言》)。
所谓具象,其实是感官的感觉经验。语言和具象都是表达意义的媒介,语言是意义的明说,是线性的,清晰的;具象是意义的暗示,是多义的,含蓄的。在作者看来,一方面,“感觉也总是受到理智的控制,包括受到理智的筛选、整理、理解以及创造——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语言总是隐伏着经验的具象,“相同‘明言’之下,必有‘隐象’的千差万别”,“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给同一个词注入了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或者说构成这些隐义的隐象,既不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抽取出来然后注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去,也无法依靠当代芯片技术或克隆技术从一个人身上复制到另一个人身上去,因此人际间的语言交流,即使能沟通于‘明言’层面的一致,也必定常常困于‘隐象’层面的各别”。没有共同经验为前提的言语交流充满着误会,“理解是误解的别名”。索罗斯总结股市教训时说“安全第一”,与一个新股民说“安全第一”,并非同一回事(《词义》)。于是,作者断言:大多数言词实际上是“一种局外人能够浅知但无法深知的暗语,类似社会中常见的行话或黑话,只有在具有语义默契的密谈者那里,才能得到确切和充分的理解”(《词义》)。《暗语》一节通过经验的再现阐释了“地主”、“开会”、“小姐”、“饥饿”、“革命”、“错误”等几个词在不同情境下隐秘的含义和特殊的况味。
在实际生活中,具象和言语的交流往往同步进行,言说者总是以经验的具象为依据来选择词汇,倾听者也总是将语词还原为对应的经验具象来加以领会。正是明言和暗示在平行中的不断相交所形成的对应关系,使理解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马桥词典》和《暗示》是互补的。《马桥词典》所要揭示的是言与意的关系,《暗示》所要揭示的是象与意的关系。将两本书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对言、象、意三个范畴的完整阐释。
《暗示》的出版,给韩少功带来了2002年度华语传媒大奖的小说奖。由评论家谢有顺撰写的授奖词称:“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