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家教书》第35章


破坏行为
孩子由于活泼好动,常无意识地把东西损坏。有的孩子精力过剩,手脚不闲着或出于好奇心把闹钟、电动玩具拆开,想看个明白,弄个究竟。也有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玩具丢了、坏了无所谓,反正家长给买。也有的孩子因经常受大人的责怪、惩罚,产生不服气的情绪,用破坏东西的行为来向大人“示威”。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破坏东西的原因,来制定帮助他改正的措施。
矫正的方法有:
1对于精力过剩的孩子,家长要经常带他去宽广的场所,尽量让孩子把旺盛的精力发泄出来,越是好动的孩子,越应该让他动,不然孩子就很难安静下来。而且家长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少把孩子关在屋里。
2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可以反复拆装的玩具,同时因势利导,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也可以利用家中废钟表、收音机等让孩子去拆卸,同时向他们讲述一点儿原理和知识,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好奇的愿望,又改变了孩子的破坏行为。
3破坏行为有时与家长管教过于严厉,孩子经常受到伤害有关。因此,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也有的孩子用打碎东西来显示自己“强大”、“英雄”。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着手,弄清楚孩子破坏行为的心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9)
4教会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感情。父母不要在生气的时候拿孩子或其他物品发泄,不然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也会拿东西或玩具出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应鼓励孩子把想法讲出来,并耐心地帮助他解决。如果他仍然乱摔东西或玩具,可以暂时把玩具收起来,待其冷静后再玩儿。
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一种幼稚心理,多数孩子在3~6岁间是处在“自我中心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孩子看到别人家的玩具就顺手拿起来,说“我的”,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欢它”,这是孩子的正常发展现象,只有过了这个时期才会走向成熟。又如: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着说话,跑来跑去,拿各种玩具给客人看,忙个不停,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来疯”,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种本能行为。但是假如孩子年龄大了仍然要求大人的过多注意,纠缠客人,考虑问题、办事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为准绳,而且不如意就大发脾气,那就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矫正的方法有:
1要矫正孩子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首先家长要给他充分而适当的关怀及注意,要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使其心理得到满足并产生安全感。
2不要过分的、不适当的关注。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造成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3孩子在不能马上满足需求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等停止哭闹后再满足他。这样经过多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会减轻自我中心的任性表现。
4创造“劣性刺激”的环境。所谓“劣性刺激”是指: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这种挫折的境遇可以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和独立性、自信心。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增长他在困难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
5当孩子发生伤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做出过度反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大惊小怪,特别担心,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误认为自己的病伤特别严重,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行为上养成高度自我中心的习惯。
6要从小培养教育孩子自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使孩子的心理始终处在普通而恰当的位置上,而不是中心的位置。
胆小恐惧
恐惧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也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属性。各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恐惧的对象。2岁的孩子怕打雷,怕动物,怕父母离开自己;5岁的孩子怕黑,怕独处;6岁的孩子怕大的声响,怕被遗弃,怕魔鬼,怕单独睡觉,怕流血;7岁的孩子想像力丰富了,会怕夜间家里闯进人,怕打仗,怕天灾地震等;到8~9岁孩子的恐惧就会减少,但他们这时特别怕“丢面子”,或被人嘲弄。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能得到正确适当的解决,就有可能在进入青少年或成年后产生恐怖症状或异常行为。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10)
(。。)好看的txt电子书
恐怖症主要是对某些物体或环境产生恐惧,他们虽然明知这种物体或环境无害,不必要害怕,但却不能克服,也不能控制自己焦虑的情绪。根据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恐怖、广场恐怖、黑暗恐怖、血液恐怖、不洁恐怖、社交恐怖、高空恐怖等,尤以社会恐怖,动物恐怖最为常见。
家长首先要区分孩子正常的恐惧心理和需要克服的恐怖症状。例如:的确有2~3岁的儿童因怕陌生人,发展到一见到生人就哭,以致无法与人交往,这时候家长就需要进行干预了。虽然孩子都有点儿怕黑暗,但4~5岁后因为怕黑,晚上闹着不肯睡觉等等,就需要家长帮助克服了。又如孩子幼年时有的担心父母分离或广场恐惧,到学龄后很可能产生“学校恐怖”。种种表现都提醒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自信,面对现实的心理品质。
矫正的方法有:
1大人的担忧会增加孩子的危险感觉,应尽量淡化。当孩子向家长述说自己的恐惧心理和对象时,家长不要紧张、不要过度反应。比如,当孩子第一次看到小动物时,可能会害怕,家长不要“保护”,不要大惊小怪,要告诉他:“不用害怕,没事。”
2当遇到恐怖情境时,家长首先要镇静,而后从容地帮助孩子。比如母亲特别怕虫子,见到虫子就大喊大叫,结果孩子也会害怕。孩子的恐惧是从别人那里感受来的,只有家长摆出一付若无其事,镇静自如的样子,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3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逐渐减轻孩子的恐惧。例如:对动物的恐惧,可采取先给孩子看动物的照片,然后远远地观察动物,看别人是如何接触动物的,熟悉动物的形状,逐渐对动物产生兴趣。进而再让孩子由远到近,慢慢适应。每天做一次,每次都给孩子一个奖励,每次到孩子不能忍受时为止,逐渐提高其耐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脱敏之后,最后使孩子可以用手去摸动物。
4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怕水、怕黑、怕独处等恐惧。可以先带孩子到水边玩,观察别人是怎么划船、游泳的,然后再带孩子去钓鱼,捕小虾,坐摆渡大船,进一步划小船,在河水里洗脚,最后到游泳馆学游泳。让孩子在玩的活动中去接触感到恐惧的对象,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感到恐惧的事。
残害小动物
一般孩子都很喜欢小动物,但也有一些孩子虐待小动物。比如:弄死蚯蚓,捏死小金鱼,踢狗的尾巴,甚至把猫扔进锅炉里烧死。在幼小的孩子心灵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只是觉得这样做好玩,刺激。
儿童虐待小动物有的是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经常挨家长打的孩子,也会打小动物。有的孩子是在发泄内心的不满,当孩子遇到挫折、委屈时,就会找比他更弱小的动物去发泄。有的孩子是出于好奇,无意间残害小动物,如把小乌龟放在地上自己站在龟背,把小动物放在洗衣机里等等。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善良仁爱之心,矫正其残害小动物的恶习。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刻薄、无情、冷酷、以强摧弱的性格,就会使人格扭曲,长大后会成为社会化不良的人,甚至会违法犯罪,形成反社会型的人格。
矫正的方法有:
1家长要尊重孩子,善待孩子,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任意打骂。孩子即便犯了错误也不要用体罚来对待。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11)
2在孩子1~2岁的时候就要带他去动物园或看动物图片、卡通片等,培养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