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旧事》第9章


当然,滚铜板,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争强赌气,不是为了赌钱,而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在那个文化荒 芜的年代,无聊时滚滚铜板,那是多么的来劲,多么的刺激,多么的快乐啊!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芙蓉人坚持不断创新,使“滚铜板”这个游戏,其内容和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显 得魅力无穷。 
譬如:他们摒弃平坦的泥地,爱在凹凸不平的石头路上滚铜板,使得铜板滚而有声,一路叮叮作响,十 分悦耳,同时,又使得铜板走向多变,落脚不定,从而增加了比赛胜败的变数,让人玩得来劲,看得过瘾。 
这自然属于小创新,而论大创新,恐怕就是变个人赛为团体赛了。以往滚铜板,都是比个人本事高低, 参赛的人哪怕再多,也以最后决出个人输赢为目的。这固然比较刺激,但它偏重技术,偏重个人能力,缺乏 智力运作,缺乏团队固有的那种合作精神和进退有序的章法,因而整个活动显得太单调,观赏性、吸引力不 强。但现在不同,如果参赛的人比较多,就搞团体赛,大家分成若干个组,而各个组的成员相互配合,运用 各种计谋和战术,努力与对手展开角逐。比如:你方张某的铜板已就近落在我方李某铜板的前边,那我方赵 某就设法控制力度,努力让自己的铜板滚出去,不急不缓,最后正好落在你方张某的铜板前面——当然,这 样做不无风险,弄不好,事与愿违,自己的铜板非但没有超前,反而就近落在张某的后面,这样就等于让张 某连“捡”两个铜板,那就惨了,因此,你就得权衡,就得与队友研究对策,若有把握的,就按既定方针办 ,没有把握的,就搞“分身术”,故意将铜板往斜里滚,使自己的铜板较远地落在张某的铜板和李某的铜板 之间,因而改变并延长张某的攻击点,使他不能就近“捡”起李某的铜板,顶多让他冲着我来,“打铜板” 或“量铜板”——“打铜板”、“量铜板”难度大,对方未必得手,而即便得手,我方损失也比被“捡”了 铜板要小。当然,团体赛是参赛各方集体斗智斗勇的过程,你方赵某如此用计,我方王某也大可照此办理或 另谋对策呀!因此,综观团体赛,仿佛棋林高手在对弈,胜败变数大,非到最后时刻,是很难分出胜败的, 整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跌宕,它的观赏性、吸引力就大大增强了。正是因为如此,每逢团体赛,往往观战的 人比参赛的人还要多,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在场的人,其心理、表情也在不断变化,而每当局势徒然发生 喜剧性变化,使得一方顷刻间由胜势转为劣势,而另一方则由劣势转为胜势,现场总会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 呐喊声。 
的确,自“滚铜板”这项游戏从虹桥地区传进芙蓉后,“芙蓉人”一直没有与“虹桥人”正式比试过, 孰强孰弱,谁都无法下结论,但有一条,即在推进滚铜板的创新方面,我们有理由认为,“芙蓉人”是值得 称道的胜者和强者,他们分明走在了“虹桥人”的前面。 
如今,滚铜板这项民间游戏活动,不论在芙蓉,还是在虹桥,都已绝迹,而且作为这项游戏活动的必备 工具——铜板,今天也已很难找到。因此,今天谁要是旧话重提,非要让“芙蓉人”与“虹桥人”来一场正 式的“滚铜板”较量,以了断历史“陈案”,恐怕是很难做到的了。不过,这也好,给历史留点遗憾,会使 我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多一份咀嚼,多一份怀念,多一份感慨。
滚铜板(3)
2004年6月14日于乐成
听故典(1)
芙蓉街上的人爱听故典。其实,听故典就是听故事,因为大家所听的,更多的是“事”,而不是“典” 。 
讲故事的人当然是有文化的人,但光有文化不行,还会“讲”。讲是一门艺术,它很有讲究。芙蓉街能 讲故事的人并不多,有名的只有三位:一位是周达庚,一位是陈成厢,一位是周修清。 
(。。)免费TXT小说下载
他们三人讲故事各有特色,各有听众群。 
周达庚是讲言情故事的高手 
周达庚是位半老头子,身材矮小,背稍驼,家住下街米厂对门。他好像很闲,从来没看见他下过地或下 过海。听说,他以前是一位泥水匠,因为有文化,懂得设计,所以功夫比人家好,在同行中常常充当头儿。 
周达庚的家坐在巷子里,巷子很短,才七八米,里头好像只住着两户人家。巷子东西走向,通风,坐在 里头比较凉快,因此,每当夏天来临,天一黑下来,大家便围坐在一起,听周达庚讲故事。 
周达庚爱讲《聊斋》、“三言两拍”里的故事,偶尔也讲些民间故事。他讲的故事都比较完整,也不长 ,一个晚上总能听完一两个。他从来不将故事拦腰打断,散场时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他很干脆,故事 讲完了,觉得时间已晚,说一句“好了,不讲了”,就站起来,拎起矮竹椅就撤。 
周达庚讲故事,每个故事里头差不多都有爱情,都有公子、小姐,而讲到公子、小姐,好像都从一个模 子里出来,公子没有一个不是才学高深的,小姐没有一个不是美如天仙的,不管是女人见了男人,还是男人 见了女人,都一样,彼此都患相思病;讲到公子、小姐之间缠绵的事,他讲得很细很细,很有人情味。所以 ,周达庚的听众多半是年青男女。 
周达庚讲故事善于绘声绘色,他爱打手势,有时动作很夸张,还喜欢把身边的人拿来与故事中的人作比 ,姑娘嫂儿们怕被他“拿”去比作故事中的“小姐”、“丫环”或“夫人”,所以,都不敢靠近他,一般小 心地坐在外围。但尽管如此,他有时却站起来,用手指戳戳人家的脸,照样把人家拿过去作比。每逢这个时 候,被拿过去作比的人总是吃吃发笑,双手掩面,拼命缩起身子,而大家则哈哈大笑。 
芙蓉街虽说有“街”,人们见识比较广,但大家思想并不开放,特别是男女之间偷情的事,在公开场合 ,是很少有人言说的。所以,周达庚讲故事,就满足了一些年青男女的好奇心。周达庚似乎深谙此道,因而 每当讲到男女偷情情节,他总是放慢节奏,降低声音,以此牢牢抓住听众的心,而且,故事中的每个细节, 他都不放过,讲得丝丝入扣,让听众听了很过瘾,很满足。有趣的是,他有时也卖关子,讲到微妙之处,忽 然中断话题,高声说:“我口渴了,先喝点茶。”每当此时,听众总是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明白,他是在 耍人。有时,周达庚还损人,讲到男女幽会,讲着讲着,忽然停了下来,冲着某某说:“哎呀,你这个人真 嫩,脸都红了!”其实,大家在夜幕的掩护下,彼此的脸色,他是看不见的,他完全是凭自己的感觉在猜想 。当然,他是十猜八中的,因为年青男女,听到那些微妙言辞,绝大部分是又紧张又害羞的。正因如此,每 当某某被他点了名,某某总是咿咿叫着,羞得缩起了头,而大家则轰然大笑。 
周达庚对古代小姐的言行举止颇有研究,他能讲出许多道道来。一次,他在故事中讲到某位小姐吐痰时 ,为了将古代小姐吐痰是什么模样讲清楚,并将小姐的性格特点讲出来,他站了起来,只见他小心地侧转过 身,低下头,用左手虚掩着口,然后抿抿嘴,轻轻地向地上吐了一点口水。他说:“古代的千金小姐都很有 教养,言不高声,笑不露齿,走路细脚小步,就是吐痰,也像刚才我学的那样,斯斯文文,很讲规矩,断断 不像农村里那些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的黄毛丫头一样,逢上吐痰时,就——”说到这里,他忽然向前迈了一 步,仰起头,“呸!”狠狠地向左远方吐了一口痰——这口痰自然是飞过众人的头,落在了外围听众的身边 ,于是,听众中一阵骚动,并爆发出一阵笑声。 
周达庚就是这样,他善于抓住人物言行举止的细节,并不时借助自己的示范,将故事中的人物讲得活灵 活现,让大家听了很着迷,心里很折服。我那时是毛小子,才10来岁,对公子、小姐之间发生的事似乎不太 感兴趣,因而算不上是周达庚的忠实听众,但是周达庚讲故事,善于抓住细节来刻划人物性格,这一点对我 学讲故事启发很大,特别是对我成年之后写小说影响更为直接。 
陈成厢是说书的高手 
说实话,我更爱听陈成厢讲故事。 
陈成厢讲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