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无人》第8章


2004年5月13日——2004年8月7日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每个都很重要。不论是生病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我的使命就是,得癌症,得抑郁症,不死,老老实实把心得写出来。就像我颈部那块长长的
伤疤,头颈科专家用相机把它拍下来,作为手术失败的例子,将在课堂上向未来的医生们展
示。目的是,让后来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平安。


我们经过水火,你却使我们到丰富之地。
(。。)
——《圣经·旧约·诗篇》


引子
现在是2005年8月26日星期五上午11点20分。自从2004年8月7日之后,
我没有面对过这部认知日记。 
多少次想打开电脑,把它点击出来看看。只这么一想,气就郁结在胸在腹,满满地痛。此刻
我已经开始头晕,恶心。 
为什么会这样? 
想回避? 
积极点,李兰妮。我知道你脑子里又充满了那些抑郁症自杀者的影像和声音。关掉这电闸。
深呼吸。 
好些了吗?我知道你的心在轻轻哆嗦。 
癌症开过三次刀,做过四个半疗程的化疗。从2003年4月至今,你一直要服用抗抑郁药:赛
乐特、奇比特和佳乐定。你每天都会想到这句话:活着比死要艰难。 
你每天要在脑海里反复抹去这句话。 
旷野无人——往光亮处看啊,你将走过死荫的幽谷。 
常有人问:你在写什么? 
什么也不写。 
那你每天干什么? 
不干什么。 
心说:我在竭尽全力——活啊。
第1篇认知日记(1)
2003年6月6日星期五上午12点15分 
今天我列出了治疗抑郁症的日程表,并开始记日记。我相信这对我的康复有帮助。 
英国、德国心理学家的著作都认为,记日记能帮助患者清理思绪,将负面思维方式扭转为正
面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美国一位牧师、教育家、作家在书中引用《圣经》:“我藉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他认为积极思考就是力量。 
下午我要去精神卫生科、中医科看病。我已做了祷告,相信一切都会顺利的。我还写了提问
备忘录,这样就不会紧张了。 
今天以前,我很怕写日记治病。我怕想到“写”字,想想就很焦虑。我认为自己做不到。现
在看来,就像《圣经》所说:“软弱的,他加力量。”到目前为止,我对自己今天所做的比
较满意。我要坚持下去。 
第一天, 不要勉强写太多。写了就是胜利。 
我要表扬李兰妮。加油。 
随笔 
这个夏天我晒得很黑。几乎每天中午12点半我都出门晒太阳。每次四十五分钟左右。我把这
当做抑郁症光照疗法。 
以往多年,我极少晒太阳。我所看过的美容书刊都强调:避免衰老、美白护肤的要素是严防
紫外线侵袭。有美人警告女人:要彻底杜绝日晒;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切切不可出门;一趟
旅游晒黑,五年才能美白回来。 
中国人喜欢一白遮百丑。当今都市人更是有意无意远离阳光,远离自然。这种状况不警
惕,抑郁症的幽灵迟早要杀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抑郁症发病率是104%,即
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受影响。 
抑郁症最可怕的负面后果就是自杀。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苏珊·阿尔德里奇指出:15%患严重抑郁症的人死于自杀。 
患抑郁症是不分年龄的。德国心理学家乌尔苏拉·努贝尔举例:美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对八至
十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34%的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问题。 
在北欧、英国、纽约所有成年人中,15%至30%曾在生活中患过一次重度抑郁症。 
由于抑郁症
的比例较高,亚洲的高自杀率令人痛心。中国的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人数的将近一半。 
社会心理学家发出警告:我们现在正处于一场抑郁症传染期当中。 
2002年12月23日以前,我不知道什么叫抑郁症,也从不关心这个词。 
2002年的暮春,我和区区坐火车去井冈山,途中区区接了一个电话,表情非常吃惊。她告诉
我:杨干华自杀了! 
杨干华是广东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平时人缘很好。据说他自杀前一天还在开党组会,
讨论作协工作,没有任何异常言行。他走得很冷静,留下了百余字的遗言,声明他的离去跟
(。。)
任何人无关,并从容地交代了家事后事。 
区区说:我前不久还见过他,他说他有病,我随口说你能有什么病?他没往下说,我也就没
当一回事。 
特快列车软卧下铺的朋友们在玩扑克牌,打“拖拉机”。 
上铺的区区和我睁大眼睛互相呆看,困惑、惋惜中我头皮发麻,汗毛直立,周围有阴冷的气
息游动。 
我说,有病可以治啊,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呢?!有病怕什么。我淋巴转移癌做了清扫术,还
做了化疗,不是也挨过来了吗? 
2003年的4月,我常会回忆起这句话。惭愧。熬过了癌症手术及化疗之后,我以为曾经沧海
,却不知只是

过了一条小河。 
从井冈山回到广州后,陆续听到人们谈论杨干华的离去。大家说不清楚他得的究竟叫什么
病,传说那是一种跟忧郁有关的怪病。可他家里好好的,单位里上上下下都处得很好,啥事
没有,怎么就忧郁得非走不可呢?人们叹息着无法理解。 
2002年12月23日那天上午,我头一回从医生嘴里听到“抑郁症”这个词。医生诊台上立着一
个医学博士的牌牌。 
这位李博士说:我认为你有抑郁症。 
我有抑郁症?我怎么可能有抑郁症!我没什么可抑郁的。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非
常乐观。我这种人要是有抑郁症,那——全省人民大概都有这个病。 
博士给我扫盲,解释着什么叫做抑郁症。 
不想听。我只想他赶快给我开一些安眠药。走进深圳北大医院这间精神卫生专科诊室很偶然
。特诊部分诊台一个小嘴小脸的小护士说,医院最近有规定,开安眠药必须找精神卫生科的
医生写处方。 
真麻烦。我心想,如果要排队,就立刻走。 
但是,冥冥中早就注定了,此时,没有一个人来看病,医生正拥有富足的时间和悬壶济世的
好心情。
2005年9月26—28日 
链接 
精神卫生科专家门诊病历摘录
日期:2002年12月23日 
主诉:睡眠不好。 
现病史:自1996年开始,由于工作紧张,开始出现睡眠不好,难以入睡,梦多,睡
眠浅,总
感觉到整晚未睡。同时心烦、担心、提心吊胆,经常疲乏无力,胸闷,心跳减慢,口干,手
脚发凉,头晕头痛,恶心。1998年8、9月份间突发性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发凉,送医
院急救,查心电图大致正常。上述表现历时约半小时自愈。后动态心电图示正常。近一二年
来入睡可,但临(凌)晨4时就醒转,醒后难以再入睡。梦多,有恶(噩)梦。否认心情不好
,但承认焦虑心态。 
补白 
写“认知日记”时,我是一个抑郁症病人。 
写“随笔”时我是一个文学作者。 
“随笔”部分多是我的自况性散文,有些部分不曾与读者见过面,我想把它们当做背景资料
,既是社会、时代、历史的个性化资料,又可间接地从中找出个体抑郁症形成的脉络。 
在“链接”里,我尽可能地摘录一些对我的康复有过帮助的书籍段落,供特别有心的读者参
考。“链接”里也有我患癌症、抑郁症诊疗时的病历、检验单摘录,目的是想告诉有病的人
们:我们可以与病共存,生命和死亡之灵可以共舞。 
“补白”想对“链接”部分加以补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2篇认知日记(1)
2003年6月9日星期一上午12点20分 
此刻我还是有些紧张,一想到要做事就焦虑。 
放松。要愉快地度过每天的时光。 
李兰妮,你来回忆回忆这两天值得快乐的事情。 
顺利地看了病。心理科的龚医生说,增加阿普唑仑的药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