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第641章


夜间气温降到了零下好几度,仅凭掩体上的伪装网和随身携带的薄毯难以有效御寒,何况他们还得轮班值守,艰辛之处不言而喻。好在负责米尔多夫左翼阵地防守的第22燧发枪团出色地完成了牵制任务,攻破德军左翼防线的苏军部队并没有连夜攻袭米尔多夫主阵地,直到天亮之后,熟悉的苏军坦克纵队才沿着公路姗姗而来,随行的苏军步兵看上去精神萎靡,完全不像是一支所向披靡的胜利之师。
“各车注意,千万沉住气,等放近了再打……”
通过美制的摩托罗拉步话机,作战指令清楚地传到每一双警惕的耳朵里。在一座座微微凸起的“山包”下面,有双人搭档的反坦克小组,有三人组合的制导反坦克火箭战斗小队,还有吉普车搭载火炮的四人车组——这便是二战后期出镜率颇高的M40式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列装美军之后,它们主要配备给步兵营和装甲步兵营,作为步兵伴随火炮使用。这种火炮机动方便,战场适应能力强,可配用M79、M92和M149E5三种炮架,既可固定于地面使用,也可以安装在M274轻型拖车、各型吉普车和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上使用;配用弹种包括杀伤人员的榴弹和对付装甲目标的破甲弹、碎甲弹,还可6门联装在M50式奥图斯轻型履带车上,构成火力强大的反坦克火力车。
数以百计的德军官兵静静隐蔽在妥善的伪装网下,他们分布在道路两侧的田野之中,透过伪装网上的观察孔注视着前方。道路上,伴随着持续不断的轰鸣声,数十辆T…34坦克和各种型号的战斗车辆宛若一条钢铁河流奔腾而至。
“各战斗组听清楚了……集中火力攻击敌人首尾,开火要有间隔和秩序,不要一股脑把弹药浪费在同一辆坦克上!”
指挥官的细心叮嘱使得紧张气氛更浓了。耳边,隆隆的履带声渐行渐近,待命而击的德军将士们并没有急于攻击,他们像是一只只随时准备扑向猎物的猎豹,沉稳异常地等待着最佳时机!
服役于德军第1掷弹兵团的特奥。希尔戈洛伯刚满19岁,是一名不折不扣的“30后”。他们这一代的德国青年生长于国家走出低谷欣欣向荣的时期,见证了重振军备的号角和光荣出征的旗帜,鲜艳的军容、飞扬的手绢以及胜利的喜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之而来的黑暗让他们感到十足的迷惑和不甘。当国家崛起的机会又一次到来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毅然走上了前人走过的道路——尽管充满艰险甚至死亡,他们义无反顾!
经过了六个星期的严苛训练,希尔戈洛伯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掷弹兵,他所在的步兵班沿用了国防军时期的十人配置,但由于苏军的装甲力量十分强大,如今这支德国陆军面临着相当沉重的反坦克压力,多数基层部队都是围绕反坦克战术来编配武器的。普通步兵班配备轻机枪1挺,突击步枪和冲锋枪2…3支,非制导式火箭筒1…2具,各种反坦克手雷、炸药和燃烧瓶若干。第1掷弹兵团固然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它的装备情况并没有获得特殊照顾,像希尔戈洛伯这样的新兵往往只能配发一支老式的栓式步枪,给经验更为丰富的老兵们打下手,等到老兵们受伤或阵亡了,便要勇敢地顶替上去担起重任。为此,希尔戈洛伯在新兵训练营学习了各种武器的使用技巧,这其中自然包括各种苏制武器。在从苏军手中夺取米尔多夫的战斗中,第1掷弹兵团作为腓特烈步兵师的尖刀部队冲在最前面,希尔戈洛伯也获得了一件称手的战利品——苏制SKS半自动步枪(堪称历史上最成功的半自动步枪,发射7。62×39毫米中间威力子弹,在苏维埃阵营受到广泛装备和仿制)。
看到敌人排头的坦克距离自己还有百多米,希尔戈洛伯没有料到战斗会在这一时点打响。射向空中的红色信号弹还处于上升阶段,一枚枚反坦克火箭弹就如利箭般飞向沿公路行进的苏军装甲纵队,各种枪械迸发出的嘶吼声也在顷刻间发出。希尔戈洛伯的战斗搭档是沃尔克,一位大叔级的老兵。虽然不留胡须,岁月的痕迹却清楚写在他那一道道皱纹中。战斗打响之后,沃尔克大叔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急于开火,等到第一波次的爆炸硝烟稍稍散开,他才瞄准一辆仍在移动的苏军坦克开火。苏德开战之后,北挪威的军工设施已远不能满足德'***'队的需要,美制巴祖卡已逐渐超越铁拳系列成为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非制导式反坦克火箭筒。仅仅两年之前,这种简便耐用的装备还因为射程和威力不足而前被美军士兵视为无用的“挠痒棒”,如今却已成为德军消灭苏联坦克最得力的工具,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见苏军步兵还没攻上来,希尔戈洛伯连忙俯下身帮沃尔克大叔装填火箭弹,乐于助人的心态给他带来了好运——连串子弹怪叫着扫过他们的双人散兵坑边缘,听起来应该是由坦克或车载大口径机枪所发射的子弹,如果保持着刚刚的姿态,十之八九要被它们咬中。重新装好火箭弹之后,两人小心翼翼起身探头,这时道路已经因为双方的交战而变得烟雾笼罩,随行的苏军步兵继续发挥着他们的猎犬精神,为了保护己方坦克,他们可以在不取得火力压制的情况下投入进攻,这对于相隔不过百米的德军反坦克战斗组来说是相当大的威胁。密集的机枪声响彻战场,寻常人的听觉已经无从判定哪些属于自己这一边、哪些是在敌人那一边。见七八名苏军士兵直冲向不远处另一组同伴,希尔戈洛伯连忙举枪射击,随着枪托以柔和之态撞击不断自己的肩膀,准星前方的人影一个个摇晃、倒下,希尔戈洛伯开始品尝战争所带来的喜悦,正是这样的喜悦让狂人们沉醉其中,相比之下,战争途中所遭遇的辛劳困苦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下来!”
沃尔克大叔的粗嗓子一喊,连带有力的手扯着希尔戈洛伯,这戴着M43型钢盔的青年掷弹兵顿时找不着北,但他还是老老实实缩回散兵坑底部。转眼之间,炮弹呼啸着从头顶上方飞过,大地传来的颤感比第一轮攻击时更加强烈,但这种差异并不完全是因为爆炸物的威力,而是源于它们的爆炸位置——这意味着那些从道路那边冲过来的苏军步兵们正蒙受骇人弹片的侵袭。
“快!快!快!速度快点!”
远处的山丘后面,一名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的德军士尉官催促着他的士兵,现场硝烟弥漫,酸涩气息呛得人忍不住咳嗽。用支架撑起的伪装网下,一辆辆吉普车或卡车都装载了箱式多管火箭发射器,这种由美军最早研制使用的火箭炮虽然没有喀秋莎的赫赫威名,合理利用仍能够发挥出不逊于喀秋莎的作用。
(未完待续)
第90章 奋勇前行
要论声势,美制火箭炮可没有苏军喀秋莎那样的磅礴,但集中起来投入战斗仍能够将目标区域变成死亡火海。时隔两年,南下巴伐利亚的苏军官兵们又一次品尝到了“管风琴”的威力,只不过至死之时还有很多人不明所以罢了。在米尔多夫以西的阻击区域,隶属于第1掷弹兵师的千余名德军将士动用了各种寻常或不寻常的作战手段,硬是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阻挡苏军三个小时之久,直至苏联航空兵克服雨雪天气的困扰强行参战,不少德军火炮、火箭炮一开火就遭到空中压制,这才解了苏军地面部队的窘况,但宝贵的三个小时足以让米尔多夫城内的德军部队重新调配兵力,从友邻部队调来的两营帝国近卫军也通过临时搭建于伊萨尔河上的浮桥进入米尔多夫城区。不久之后,这座浮桥被苏军战机炸断,固守米尔多夫主阵地的德军部队真正陷入了背水一战的境地——绝境没有让德军官兵们绝望,本土作战,人人怀抱一颗保家卫国之心,抛开逃生欲念,将士们众志成城,誓与敌人决死一战!
就在同一天,慕尼黑城内连曰来胶着异常的战局终于出现了转变。在一条条几乎不能称之为街道的街道上,铿锵的履带声就像是顽皮的孩童在用金属勺子刮蹭瓷盘,刺激着人们的耳膜、心肺乃至魂灵。在接连不断的枪声衬托下,一辆辆醒目处喷涂有白色铁十字徽标的坦克以威武磅礴之态前行,时不时停下来向近或远、静或动的目标开火,视线之中尽是苏军战车和士兵的残骸。尽管战斗意志依然十分坚定,身陷包围圈的苏军官兵们正面临着物资越来越匮乏的状况,坦克因油料耗尽而无法动弹,机枪因弹药告罄而威风不再,由于对德军大规模集结预计不足,从奥地利攻入德国的苏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