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姑当官》第55章


公元前259年,秦王政遇到了其弟成峤被樊于期鼓动谋反、吕不韦作奸、嫪毐奸淫母后等一系列事件,心中不由想到这些人都是异国出身。 
异国人怎么能一心一意为大秦国卖力呢?他们骨子里充满对秦国的仇恨,必须驱逐他们。于是,他下了一道严厉的《逐客令》。命令,凡是地方说客,一律不准在秦国逗留;凡在秦国当了官的,马上削职为民,三天之内,务必驱逐干净;谁敢收留这些人的,全家治罪。 
在这关键时刻,李斯给秦王政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 
说着他叫秘书给每人发了一个材料。大家接到材料看到: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溪于宛,迎蹇叔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强富,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之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镶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又随、和之宝,——此数宝者,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钎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龟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Qī。shū。ωǎng。?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马驹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而蜀丹青不为采。所以……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求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幅,此五帝、三王这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赉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而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大家一边听张书记的精彩讲话,一边看着李斯辞彩华丽,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的《谏逐客书》,都陷入深思之中。 
张书记接着说:“李斯的奏章中有几句很精彩,如:泰山不嫌土石,才能那么高峻;河海不择细流,方能那么深广;君王广开才路,方显堂堂气度……其他的我就不再重复了,大家可以看材料。 
“秦王政是一口气读完这份奏章,恍然大悟:‘好奏章,好奏章啊!不是它的提醒,险些铸成大错,危险啊!’他立即令御史大夫,马上行文咸阳及各州郡,立即撤逐客令,已被驱逐的宾客,马上请回,已经削职的宾客,全部官复原职。他又派人快马加鞭追至骊山脚下,找到了李斯,让其官复原职。 
“原来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氏,出身布衣闾巷,曾经当过郡县小吏,后来成了荀子的学生,满腹经纶,志向远大,被吕不韦招为门下,为舍人。后经吕不韦推荐给秦王政,得到了秦王政的器重,拜为客卿,秦统一后,官至丞相。 
“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王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是与李斯分不开的。” 
紧接着,张书记又讲了第二个故事。 
“公元七世纪,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时代,在隋亡唐兴,群雄逐鹿的关键时刻,鹿死谁手?谁来收拾局面,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李世民以其所特有的才能和魄力,驾驭着历史的航船穿过惊涛骇浪,达到胜利彼岸,成为群雄中的佼佼者。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649年),他自幼聪明,胸有大志,善谋果断,文武兼备,智力过人。 
在李世民即位时,唐朝中实际上有三个政治派别,一派是李渊的,一派是自己的,再就是李建成的一派。摆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迫切任务是:如何让父党心安理得?如何消除敌党疑惧?如何控制自己亲信的权欲?既要防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又要树立皇帝的威信。 
他登上皇位后,首先公布了一份“功臣”名单,这名单共有43人,这里既有太上皇的心腹,也有李建成的党羽,当然更有自己的心腹,这样开诚布公,化敌为友的做法,没有博大的胸怀是办不到的。 
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兼听纳谏的唐太宗,在他执政的贞观年间,君臣和谐共事,谏诤蔚然成风。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20年间谏臣盈庭,先后向他进谏的人不下30。除最著名的魏征外,还有刘泊、岑文本、马周、诸遂良等人。其中魏征一人前后所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魏征,他原是李建成的谋士,曾经献出尽早除去秦王的秘策,可惜没被李建成采纳。玄武门之变,魏征成为阶下囚。一日,唐太宗气愤地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毫不畏惧地说:‘先太子早听我的话,绝无今日之祸!’唐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训斥之后,反而赞赏他的才华和勇气,李世民不记前嫌,委以重任。而魏征也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佐唐太宗治理国家。 
一次,有人在唐太宗面前告状,说朝政中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歧视李泰。魏王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聪明多才,唐太宗很宠爱他。于是他怒气冲冲地把大臣们召集起来,指责一通,听完唐太宗的指责,看到他那铁青的脸色,房玄龄等大臣都吓得汗流浃背,连声谢罪。这时,只有魏征挺身而出。他首先申明没有人歧视李泰,又阐明了臣子和李泰应同等对待的道理。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方知理屈,复转怒为喜,下诏,赐给魏征一千匹绢。 
一天,唐太宗退朝后回到后宫,满面怒气,见到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老家伙!’ 
皇后问是谁,唐太宗大声说:‘有谁?还不是魏征老儿,他经常当众顶撞我。’皇后立即换上朝服,站在庭院中,太宗惊问:‘这是干什么?’ 
妾听说“君明臣直”,魏征正直敢言,正表明陛下是圣明的君主,妾不敢不祝贺!’皇后祝贺说。 
李世民听罢醒悟:为君心胸要宽广呀,厚德载物是大境界大智慧啊。 
长孙皇后死后,太宗凄然地追念她:‘常常规谏,弥补了朕很多过失,现在再也听不到你的良言了,朕失掉了一贤内助。’ 
唐太宗的三句名言,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吧: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把自己看作是替天行道的天子,也不把自己当作永不犯错误的圣贤,更不把自己看成永远正确的神,而是把自己看作随时可能犯错误的人。” 
张书记连续讲了两个历史故事,扫了大家一眼,看大家都很认真地听,有的还做了记录。他也正讲在兴头上,于是紧接着又讲了一个明朝的故事。 
“传说明朝开国元帅徐达,自小聪明过人,并且善于下象棋,幼年有象棋神童美誉。后来徐达投靠洪武帝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被封为元帅,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明建都南京后,明太祖朱元璋封徐达为中山王,手握重权,春风得意。有一次,明太祖和徐达在莫愁湖畔下棋,以莫愁湖做赌注,如徐达赢了,朱元璋把莫愁湖赐予他。经过一番对弈苦战,结果,徐达胜了,朱元璋果真将莫愁湖赐给了他。徐达在此建一座豪华楼阁,名曰:得胜楼。徐达获赐建楼,认为是光宗耀祖的事。因此,在得胜楼大摆宴席,大肆张扬,并请一帮同僚幕友喝酒取悦,酒足饭饱,少不了吟诗作对。 
首先是常遇春就莫愁湖吟了一联。 
联曰:占全湖绿水芙蓉,胜国君残棋一局/看满梁古雕玳瑁,庐家庭院燕双飞。此对联既点缀了莫愁湖的美景,又隐含明太祖输棋一事。 
刘伯温担心徐达因战功显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