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书评)》第2章


的判断,对案卷的分析,能基本判断出罪犯的年龄、职业、长相和成长环境,大大缩小警方的侦察范围。当然,他的这种神奇的本领也引起了犯罪者的重视,于是,围绕着他的一系列离奇残忍的凶案一一展开,仿佛是一份挑衅的考卷,而他,也无法自拔地陷入到这场无休止的角逐之中。
这就是长篇小说《心理罪》的内容。很难明确地说出它的分类,校园恐怖?刑侦纪实?还是悬疑?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部小说写得很流畅并且引人入胜。一则叙述简洁;二则那些集世界变态杀人大全的杀人手法,确实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三则作者布下重重迷雾,不由自主带着读者和他一起思考,一起破解背后的疑问。在这种情形下,书一旦拿起,也就很难放下了。
我认为,《心理罪》集中了很多畅销小说的特质。快速、清晰、冷峻的叙述,严密细致的铺垫,恰到好处的包袱抖露,以及合拍的分析穿插其中。作为日常的消遣也好,作为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普及读本也好,都有着它不可抗拒的魔力。它能把复杂的理论通过故事解释得深入浅出,又不会让解释占据过重的份额。这样,读者很快就会掌握作者的思维方式,并且有了能力跟着作者在后面的案件中分析思考,成了故事的参与者。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只是《心理罪》不太适合作为睡前读物,因为它很可能叫人睡意全无,打算一口气读完。
当然,不管什么分类,《心理罪》首先还是一部小说。小说就要刻画人物,给读者感动。这部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实际上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那就是为了防止犯罪再次发生,警察们开始了一个月的长期的蹲守。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警察吃盒饭的细节:“男警察们吃相粗鲁,大口吞咽着已经有点变凉的饭菜,偶尔有人咬到了沙子也囫囵咽下。女警察们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饭菜的味道,彼此你夹一块肉段,我夹一块带鱼。”这种类似白描的的写法,同样给人强烈的感动,感觉出破案的艰辛。
最后,系列杀人案终于真相大白,凶手是一个与主人公有着相同教育背景、经历甚至性格的人。所不同的是,凶手“没有对专业应有的敬畏与责任”,这才导致了争强好胜以及遭遇挫折后的仇视与报复。也许,这就是作者隐藏在故事中的深意。今天,研究生方木作为正义的一方,终于破解迷题,但是明天呢?如果不能坚持心理的底线,又会发生什么?
《心理罪》是作者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在这部书里,作者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叙述风格,甚至故事的发展都带有浓重的犯罪现场气氛。显然,这是作者所独有的,也希望作者能坚持独特风格,让方木的故事能继续发展下去。
最后透露一点,作者雷米是一名警察。警察具有敏锐的感觉很正常,难得的是警察能够如此有条不紊地写作,有这样从容不迫的风格。这让作者更像个老手。实际上,他已经是个讲故事的老手了。
恐怖外衣下的悲天悯人
文/莲蓬
长期以来,我都很难给雷米的《心理罪》一个准确的定位。它毫无疑问是一部类型化的小说。悬疑?惊悚?推理?恐怖?似乎每一种元素都在《心理罪》中得到了体现,而又很难将其简单划归入某一种类型。雷米自己给作品的定位是:犯罪小说。说实话,我对是否接受这种定位犹疑不决,因为,《心理罪》实在是太特别了。
作为一个恐怖文学社区的首席版主,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已经看过了太多的恐怖文学作品。从韩日式的无处不在的心理惊悚,到欧美式的血肉横飞的感官刺激。审美会疲劳,恐怖同样也会疲劳。在已经难有作品引起我的阅读兴趣的时候,雷米的《心理罪》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我得承认我被吓到了。整个阅读过程是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即时在9月,我仍然能感觉到背后袭来的阵阵凉气。那不是某种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种真实,残酷到你无法想象,难以接受。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虽然不能说一帆风顺,但是也算波澜不惊。我一直以为所谓罪恶只会出现在电视剧中、法制节目中,而永远不会降临在我的左右。而《心理罪》让我感受到身临其境般的诡异旅程。毫无疑问,雷米是一个优秀的讲述者,看似波澜不惊,平淡冷静的娓娓道来,却让我们在关注文字的同时,悄悄睁开了另一双眼睛。是的,我们就在现场,我们目睹了罪恶,我们甚至闻到了空气中淡淡的血腥味。不止一个读者感慨看《心理罪》的过程好似观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他让我们在合上这本书的同时才感到额头上已经是冷汗涔涔。大概因为雷米所从事的特殊职业的原因,他对刑事侦查活动进行了近乎于教科书般准确无误的描写。这就使得本来就极具写实性的《心理罪》宛如一篇结案报告一般令人震撼。
你可以诅咒雷米对暴力近乎痴迷般的追求,他对于超乎人类想象的残忍似乎具有天生的抵御能力,冷静、客观。然而这样一个对所有令人发指的罪恶都习以为常的人,在他的小说里,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圣徒般悲天悯人的情怀。方木在凌晨的天台夜祭吸血鬼马凯;刘建军对着病房含混不清的“对不起”;泳池边方木近乎癫狂的拯救。通过一个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人物——方木,雷米让我们在浑身冰冷的阅读过程中感到了些许温暖。他在冷静剖析,甚至是残忍揭露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嫉妒的同时,也让我们同时见证了另一种情感——友谊与良知的伟大力量。邰伟对方木战友般的情谊;杜宇对室友矢志不渝的信任与支持;乔教授身陷烈火却至死沉默。这让我们在经历了恐惧与震惊的阅读后,仍然可以从容地面对未来。我们知道,即时面前是一片暗藏危机的浓雾,总会有方木、邰伟、乔教授站在我们身边。他们吸着烟,表情疲惫,目光锐利,微笑着对你说:没关系,有我在。
不骑扫帚的魔法师:神化的方木和哈利·波特
文/苏京
最近看了两本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和雷米的《心理罪》。这两本书都是我期待已久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自不必说,而雷米则是近一年来我最希望,同时也是对其前景最有信心的一本书。
雷米成名于天涯社区莲蓬鬼话,作为版主,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看着他一步步走到今天。从当年一部震惊天涯的犯罪小说,到今天万人期待的《心理罪》。雷米开创了一个新的悬疑小说流派:写实犯罪心理小说。《心理罪》和《哈利·波特》一样,必将成为此类型小说的殿堂之作,开山之作,并将成为后来者极力模仿却无法超越的一部作品。所以,当有人震惊于《心理罪》在天涯一百多万的点击量时,我丝毫不觉得惊讶,这种受关注程度与作品自身的品质是相当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心理罪》应有的价值。
我忍不住要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比较,而且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罪》和《哈利·波特》进行比较(从作者处获悉,《心理罪》也将成为系列作品)。尽管目前雷米从名气上与罗琳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塑造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哈利·波特与方木。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当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从情节与文字上,转移到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上。就像关心哈利·波特在与伏地魔最后决战时会不会死去一样,我同样关注方木——这个倔强、忧郁的男人会走向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有时我甚至觉得方木就像我曾经熟识的一个人一样,我看着他郁郁寡欢,周围危机四伏,我焦虑万分却无能为力。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随着情节的展开紧张、感动、愤怒、欣慰,而合上最后一页时又感到怅然若失——要等到下一部出版,才会知道方木的路究竟在何方。
如果你看过《心理罪》,又碰巧是个哈迷的话,你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首先,方木与哈利·波特都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哈利·波特父母双亡,在身上留下了难以解释的魔咒。方木是两年前一场灾难的唯一幸存者。如同哈利不时疼痛的伤疤一样,方木也在时常忍受噩梦的折磨。而且他似乎有着更多的怪癖:惧怕走廊、烧烤的味道、刻意封闭自己、从不离身的军刀、午夜天台的夜祭。而相对于《哈利·波特》中虚幻的魔法世界,方木的伤痕更加真实,你无法想象一串烤羊肉会给他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