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应该知道,日本根本已经是投降在即,而没有继续作战的意愿,苏联何必参战?日本却不了解,它即将投降的决定,正是苏联必须立刻提前参战的原因,因为苏联的参战,绝非为了击败日本,而是为了抢夺它在远东的地缘、战略利益。因此日本越是濒临投降的时刻,苏联越要全力的参战。斯大林清楚知道,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后,日本立刻的反应是“加速投降的外交行动“,因为苏联正是日本投降洽商的中间人。因此斯大林知道不能再等了,而在八月七日立刻以加急的军令,要求苏联远东军司令官,立刻准备在八月八日的午夜之前,对日军发动攻击。虽然当时苏联部队与后勤的集结,尚未完全作好,所有的军队,奉命绝对必须在当天夜间,对日本关东军美国事实上也清楚这一个事实,因为日本政府与驻莫斯科、瑞士伯恩(Bern)大使馆的通讯密码已被美军解破,所以日本焦急地透过驻莫斯科、伯恩的使馆进行投降交涉的情形,都在美国掌握之中。)发动全线攻击。
接着在当天半夜十二时,斯大林紧急召见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W。 Averell Harriman),斯大林表示,由于日军仍然准备顽抗美军,因此苏联决定立刻对日本宣战。(真是莫名其妙的做法,半夜十二点召见美国大使,只为了告诉美国这个老掉牙的情报判断。斯大林其实是担心,若是日本在第二天就自行宣布投降,苏联就没有漂亮借口来占领中国的东北了。)
苏联的红军,就在八日夜间十一时,不宣而战,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全线的攻势。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苏联也会在日本已经同意投降的时刻,进行“偷袭“。苏军发起总攻击的当夜,山田乙三正在大连视察,并未在长春的司令部直接掌控战情,他在第二天赶到长春时,才了解苏联以绝对优势的军力与火力进攻的全面战况,关东军不但没有完成战备,苏军的攻势已经超出山田所能掌握与抵抗的范围了。
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精锐的红军部队,共有八十个战斗师,二万六千门大炮,五千五百辆坦克和五千三百架飞机,兵团分成三路进攻。其中左翼兵团,由中东铁路的南北两头的重镇,满洲里与绥芬河,同时在八日夜间发动闪电夹击。拥有重装备的红军装甲兵团,在突破日军防线之后,沿中东铁路南北同时疾进,两军在哈尔滨会师之后,立刻沿南满铁路向南切入,攻击长春的关东军司令部。
红军的中央兵团,则是由蒙古高原直扑热河,这路行动迅捷的机械化部队,每天前进作战的速度超过一百公里,在穿越热河的中部与南部之后,将主力指向东北的南部,向关东军司令部长春攻击,以南北合围关东军。而右翼兵团,则沿着库伦到张家口的公路,迂回攻击察哈尔,甚至企图进军北平与天津,准备攻到渤海海边,以打通与延安共军会师的交通路线。这个苏联大军全力出击的历史镜头,正是日本皇军创立者山县有朋所担心之恶梦的实现(也是日本参谋本部半世纪以来,准备终有一天要打得战争)。但是日本为了侵略中国,与发动太平洋战争,而掏空了日本所有的军力。如今日本关东军,落得只以空城来面对这个历史的决战。关东军的作战能力这时早已今非昔比了,而日本调入中国东北的援助部队,不但数量有限,又迟迟无法到达。这时关东军的每条防线,同时遭到红军的突破,因此只有企图大幅收缩战线,放弃北部平原地区,只图在东北南部的山地,进行抵抗。在苏联发动攻势之后,关东军司令部立刻就迁移到了靠近朝鲜的通化。因此拥有绝对优势火力的苏联红军,在关东军自动收缩战线的配合之下,进展速度更是惊人。当苏联军部迫进关东军南部防卫圈之时,日皇投降的诏令下达,关东军召开将领会议,虽然有些军官仍然主张拼死抵抗,但是山田乙三已经失去作战的意志,决定“承诏必仅“,下令关东军全体向苏联红军投降。苏联部队对于投降的关东军,一个不留,全都送到西伯利亚的集中营去劳动改造,与充当开发西伯利亚的苦工,结果有高达六成的被俘日军死在异域。一向飞扬跋扈、自视极高的关东军,其下场竟非战死疆场,而是成为俘虏,而遭凌虐至死。直到一九五○年,还活着的俘虏,才开始部分遣送回日本,直到一九七○年,最后一批九死一生的关东军战俘才归国。
虽然关东军决定停战投降,盟国总部也下令整个战区就地停战,但是苏联的红军却没有片刻的停留,大军依然按照作战命令而兼程疾进,以攻占所有的战略目标。特别是红军右翼兵团,一路猛攻日军在内蒙的阵地,打通张北而与中共共军会师。苏俄红军并且在攻占张家口的日军内蒙补给中心后,让共军林彪、聂荣臻以及贺龙的部队,得到了大量的补给与装备。而苏军中央兵团击破承德之后,也接应李运昌与林彪的共军部队进入东北。
本来红军还想攻过长城,直下北平与天津的,但是这时魏德迈已经感到局势失控,苏联根本不是来打日本人,而是来抢战利品的。因此立刻与蒋介石达成协议,一方面命令投降的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下令投降日军必要时与苏联红军不惜一战,以确保长城防线;一方面则由美国的陆战队,在渤海湾登陆,控制平津到山海关的战略要点,然后立刻空运国民政府的部队到平津接收,才阻止了苏联红军席卷整个华北的企图。
中国从关东军侵略东北,与日军作战了十四年,打得民穷财尽,耗竭了一切的国力,最后还要落得被盟国出卖的命运。而苏联只对日本 “作战“七天,就恢复帝俄时代所有在中国东北的帝国主义特权、夺走外蒙古,以及劫掠日本在中国东北二十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当然苏联也抢夺东北中国人民的财产。六十万的关东军,只在象征性的抵抗下,就向苏联投降,斯大林的赌注可是下得快、狠、准,免费得到了巨大的战利品,而到今天还由中共与西方政府的主流历史,以各种荒谬的谎言为它的暴行粉刷、掩饰。对于攻占中国东北的苏军而言,丝毫没有把东北当成是盟邦的领土,也无视于中苏“友好“条约的约定,而是把东北当成战利品,苏联有计划的把东北所有的工厂与设备,以及所有有价值的对象,完全的劫掠一空,不能拆除带走的,也加以破坏烧毁。苏联红军在军纪的放纵之下,部队有如犯罪土匪集团,东北人民普遍觉得,苏联“盟军“ 比日本敌军还要可怕得太多了。
照理说苏联红军应该在日军缴械投降之后,依照中苏的相关协定,在三个月内撤出在东北的部队,但是事实上,苏联部队根本就没打算在抢光东北所有东西之前离开。中苏双方几经交涉,根本毫无结果,苏联红军自恃军力强大,华军拿它无可奈何,因此就能拖就拖。从一九四五年八月,一直赖到一九四六年的二月二十四日,最后连美国都加入施压,苏军才宣布撤军,大摇大摆的将所有劫掠的物资带走。苏联军队直到三月二十五日,才撤出哈尔滨,留下了满目疮痍、劫后的东北大地。(原本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唯一没有遭到战争严重破坏之处,只有富饶的东北地区了,同时日本人也有不少的投资建设,这是中国战后重建最关键、重要的工业基地。但是被苏联劫掠之后,不但赤地千里,中国战后复原的机会也付之一炬了。)
至于外蒙古独立问题,苏联迫不及待的立刻炮制了一个公民投票的 “活动“,结果当然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蒙古人(这是非常 “正常“的结果,苏联政权七十五年,所有在苏联政府安排下的投票结果,都是百分之九十九支持莫斯科的立场),都赞成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只有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此时国民政府还抱有一丝丝的希望,希望 “盟邦“苏联,能够因为得到抢劫战利品的饱足,能够暂时放过中国。雅尔达密约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可耻的一个条约,因为这个不公义的阴谋秘密协定,完全违背了参与反法西斯作战的二十六国所支持之大西洋宪章的精神,就是“没有经过参战国家人民的同意,不得变更国家固有的疆界“ 的明确主张。雅尔达密约清楚地表明,在国际社会中,强权的力量仍然大于正义,中国虽然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极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本身的国力耗损最大,于是以弱国的身份,因而遭到盟国无情的践踏。
37。8?
小说推荐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卷 最光辉的时刻
- 吴万沈 译最光辉的时刻目 录本卷的主题英国人民怎样单独坚守堡垒直至过去半盲的人们作好一半的准备。上部 法国的沦陷(1940年5—6月)第二卷 序 最光辉的时刻第01章 全国联合第02章 法兰西之战第03章 法兰西之战第04章 向海岸撤退第05章 援救敦刻尔克 第06章 竞相抢夺第07章 再谈法国 第
- 最新章:第152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作者[英 李德·哈特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其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更是全面而深远,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省思 正文 出版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原为英国伦敦
- 最新章:第1412章
- (德)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作者:卡尔·邓尼茨 译者说明 纳粹德国全面崩溃前夕,希特勒临死时,指定邓尼茨作他的继承人。自1945年5月2日至22日,邓尼茨充当了二十天的纳粹德国临时政府首脑。1946年9 月,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邓尼茨被宣判为战犯,监禁十年,释放后居西德 邓尼茨曾任德国潜艇司令
- 最新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第40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美] 肯特·格林菲尔德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作者[美]肯特·格林菲尔德 著 汉译本前言 全书由四篇专论组成,每篇相对独立,合起来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第一章开宗明义列举了标志大战中美国战略演变进程的八项重大战略决策,由此引出一系列战略关系或矛盾,分别在以下各章中加以探讨。其中第二章专门探讨英美两国战略上的矛盾,核心
- 最新章:第21章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作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绪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
- 最新章:第448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空军 [美] 肯尼思·r·惠廷著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空军[美]肯尼思·R·惠廷著 军用航空早期的发展 在三十年代初期斯大林为了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而执行了几个五年计划并获得成果,在此之前苏联红军基本上是一支庞大的步兵集团。航空兵、装甲兵和技术人员只占武装力量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发展苏联航空工业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的 当时是从
- 最新章:第47章
- 战争与和平 第二卷 第二部
- ,第一章 生?皮埃尔和妻子反目并且表明态度之后,就启程前往彼得堡。那时托尔若克驿站上没有驿用马匹,也许是驿站站长不愿意供应。皮埃尔不得不等候。他和衣躺在圆桌前面的皮革沙发上,把那双穿着厚皮靴的大腿伸到这张桌子上,沉思起来了“请问,要把箱子搬进来吗?请问,要铺床、沏茶吗”仆人问道。皮埃尔不回答,因为他
- 最新章:第22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四卷 命运的关键
- 吴万沈 译第四卷序 命运的关键目 录志谢序言上部 日本的猛攻(1942年1月—7月)第01章 大洋洲方面的忧虑第02章 沙漠上的挫折第03章 马来亚的惩罚第04章 信任投票第05章 内阁的变动第06章 新加坡的沦陷第07章 潜艇的乐园第08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失守第09章 进犯缅甸第10章 锡兰和孟
- 最新章:第207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全史: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理1945-1946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全史: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理1945-1946年 作者(英)阿诺德·托因比 作者序 作者还在大学本科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在当地报社门前阅读有关1930年9 月14日选举结果的报道,获悉纳粹党已成为德国最强大的政党。这是作者头脑中有关德国的最初印象之一。作者对纳粹上台所造成的局势极为关
- 最新章:第9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