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诱惑》第81章


侍王李世贤致美英法各国公使书
天朝九门御林忠正京卫军侍王李世贤敬启大美、大英、大法兰西诸国钦差大臣贵士兄台阁下:窃我中国自混沌开天以来,神农启宇而后,尧、舜禅让,汤、武征诛,秦、汉、魏、晋之递传,唐、宋、元、明之接续,遥稽世代,屈数难终,而中外一家,固皆与诸大国式好无尤,无分略威(域)矣。贤生也晚,未获遭逢景运,共庆圣明,而按之舆图,考诸纪载,亦得悉其原委,如在目前。伏思守土宇者,宜凛唇亡齿寒之戒;而交邻国者,不亡(忘)以大事小之箴。我中国由明、元而逆计之,历承环邻千百国献琛纳贡,两不相侵。唯狐奴生产异类,夙以窥伺为心,是以我中国与辽东诸国常防其奸伪,特筑长城以御之。不意明季引入内地,堕其术中,受其污辱二百余年。凡属英豪,谁不抚膺涕泣!即如诸大国谊属邻邦,恬关辱齿,谅亦隐深痛恨,思欲早举义旗,奈以中国无人,斩付之无可如何之列耳!幸天父上帝不绝汉嗣,厌弃胡奴,特命我主定基金陵,十有余载,剿灭狐奴,不知几千万数数。而如诸大国之英雄豪杰,均各两相和好,买卖如常。且江、广、浙、豫等省,诸大国之大臣、贵士,亦得游历其间,照常贸易,宁非美事。贤遵奉主命,阃外专征,扫除狐种。日前攻克漳州,驻兵该郡。欣闻众贵士兄台在迩,喜出非常。此即修函驰递,犹恐途中阻滞,因特将原启缮录,故着潮州大埔子民专呈,伏乞众贵士兄台收阅,俯念唇亡齿寒之意,洞悉以大事小之原,给发雄兵,同灭清妖,同襄义举,庶几群黎造福,万国咸宁。夫天父上帝、耶稣尊教,原属恩怜救护,覆帱无私,举凡普天大下之人,皆宜尊教恐后,故我主未登大宝之时,前数十年间,即敬奉尊教,举止饮食,在在无违。并接贵国罗孝全先生传授我国人民,同日(口)赞美。我中国人民,亦敬服尊教。目击贵国之医治中国无许废人,救护中国之若干残疾,无不人人感其仁慈,个个沾其恩德。是贵国之与中国,诚为一本之亲矣。只狐妖崇信佛、老,藐视耶稣教主,硬颈不从。第从与不从,亦是各修各得(德),何又到处严拿信从尊教之人,无有立身之地。我主势不得不起义师与之争战,干戈四起,迄今十数年。荷蒙天父上帝,耶稣德威,暨诸大国福庇,攻开省郡不为不多,诛灭清妖不为不众。但该妖以十八省之大,加以蒙古、汉军,劲旅如林,军需粮饷充足,于此而欲克期灭尽,诚知其难已。试看古往今来,行兵必期于接应,立国总赖乎和邻。目下诸大国之与我中国,真是唇齿相依,大小相顾之事也。当我主未定江南之日,众仁兄台得人入内地乎?兹则东、西、南、北任其驰驱,湖北、安徽随乎贸易。倘不共相会合,一鼓铲平,则中国缺少水师,未能一朝扑灭,受制于胡奴,恐唇亡而齿以随之,诸大国不得不长计虑耳。如诸大国相(信)我中国,仗天父、耶稣之权能,留尊教之体面,与贤议定章程,同诛胡虏。众仁兄专取水路,所得郡县州城关隘,悉听众仁兄台铺派镇守,其财宝钱漕,一并收纳,贤毫不过问。至贤统兵专取陆路,所得郡县州城镇隘以及财宝钱漕,贤与众仁兄台各得其半。其中外远近之城邑,凡有大水关、大码头,亦归众仁兄台关抚。谅有此水师,虽跨海渡江,无有阻滞矣。我中国开创之初,兵力不无单薄,军需不无缺乏。假令众仁兄台甘于袖手,不为援救,则该清妖弁贪婪无厌,乃狐鼠肆威之辈,一经我中国被其挟制,势必及于众仁兄;于此而欲仍逍遥往来于江、广、浙、豫也,未必然已。万祈众仁兄台,迅速发兵,立除余孽,以全两便,慎勿见吝,是所切祷。唯望一视同仁,将见成功之日,各镇金汤,两下和好,万代通商,同享太平之福,岂不美哉。再:漳城称富足,目下军情平善,兵民两安,生意买卖,甚为热闹,金银满市。伏乞众仁兄台酌议拨移货物船只,内载一切洋物并铜帽洋火等项前来,自可立即出售。如虑及我军兵士,贤愚不一,或有硬自取货,不付银洋,贤照价赔偿,断无失信于朋友之理。书到之日,祈赐回复,以免远盼。专此敬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十月初一日启(1865年3月4日)
侍王李世贤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与慈禧“宁与洋人勿与京奴”有同工异曲之妙,他竟然还扬言过:“如果太平军不能战胜清军,倒很愿意看到英国统治中国。”(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下册629页)这种赤裸裸的卖国,其实也代表了太平天国后期部分上层将领的看法。在他们心目中,“洋兄弟”总比“清妖”要亲近一层。
洋大人们不听这一套,他们反而积极配合李鸿章、左宗棠部,派人派船帮助清军围打漳州。李世贤又气又急,于5月15日匆匆逃离漳州。
一路大败,李世贤几十万大军最后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他孤身一人。想昔日拜上帝会能以几千人起家一路杀至南京,只凭一个“势”字。李世贤攻占漳州时,有兵几十万,武装精良,来福枪、左轮枪、滑膛枪,应有尽有,而清军方面只有土绳枪、抬炮和长矛,人数远远逊于李世贤军。时异势移,众人心怀鬼胎,各打算盘,几十万军只是散沙而已。偶逢一败,便立刻土崩瓦解。
李世贤自己割发化装,狼狈不堪地逃入广东镇平(镇平即今天梅州地区的蕉岭),回到客家人的老家地区。由于康王汪海洋先前与李世贤有矛盾,又怕他官大夺自己之权,隔了几天就派人刺死了李世贤。侍王李世贤死年32岁。想当初他与堂兄李秀成,曾撑起太平天国大半江山。一朝败溃,死于自己人之手,不能不让人一叹。其实,天京失守后,如果李世贤有大局观念,没有急急忙忙向福建方向逃遁,在江西稍稍稳住阵脚,把太平天国的“象征”幼天王迎入军中,自可“挟天子而令诸侯”,联络各路残余太平军、捻军以及曾经向太平天国效忠的各地会党,给予他们以希望,继续作战,胜负未可知也。如果他们在江西得以巩固力量,蕴力集势而攻得襄楚,与河南的扶王陈得才和遵王赖文光遥相呼应,说不定在中原地区可以开辟新天地。可惜李世贤受其堂兄李秀成回攻闽粤思想影响太深,缺乏应变的谋略,一意南退,终于走上不归路。
太平军事至如此还窝里反,真让人叹息。仅仅过了几个月,在清军左宗棠部的节节进逼下,康王汪海洋等人不敌,失掉嘉应州城,他本人也中弹而亡。最后,偕王谭体元也被生擒,获凌迟酷刑。
两天大战,太平军余部被杀一万多人,其余数万或被俘,或投降。作为一股军事力量的“太平军”,至此完全消亡。
太平天国最后一个被俘的“名王”,乃辅王杨辅清。这位杨秀清的族弟在湖州时与洪仁辣穑笔本菟凳乔巴虾O蜓笕斯郝蚓稹:罄聪⑷蓿写运邓チ嗣拦胺⒄埂薄F涫担雍葑吆蟛痪茫骄胁拷员灰灰幌穑缓们被毓阄鞫隳洹S捎诜缟战簦罡ㄇ宥阄鞑兀诨浦荨⒐愣⒑稀不找淮拇ο棺7⒒璧辈涣怂溃炀┏窍莺笫辏诟=ㄏ胪肚逵北巳铣霰磺堋G宄稣阕芏嚼詈啄臧阉诟V萘璩俅λ馈#ㄏ昵榧郊独詈啄曜喔濉罚?br />
兔死狐狗竟未烹——湘军系的“好”结局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自筹饷,自练兵,使这支处于半独立的军事团体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
依理讲,曾氏集团的下场无外乎两种:第一,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被清廷上下联手干掉;第二,曾氏可仿“陈桥兵变”,在南京振臂一呼,提兵北上,由臣而君,取代清朝,恢复汉人政权,那样一来曾国藩最起码可当个“隋文帝”。
两者选其一,人生大博弈,但拿捏不好,皆是灭族亡宗的大险大恶。还好,饱读诗书的曾国藩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以罕见的退让和耐心,终于化解清廷疑忌,得以避免了清末满汉阶层之间的最大一次冲突。
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后,当天即发“八百里”快报向朝廷报捷。殊不料,清廷一盆冷水浇下,指责曾国荃大事粗定就擅自回营,语气严厉地表示说,如果天京有漏网的“逆首”逃出,定拿曾国荃是问。由此一来,曾国藩只得本人亲自重新上报“天京大捷”的胜报,而且还得让满洲贵族官文领衔分功。
慈禧虽为一妇人,阴毒过人,她竟然置咸丰帝所讲过的“攻克南京者授王爵”的许诺于不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