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张云逸》第69章


在养病期间,他和人民群众也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他说:“我是广西人民代表,要为广西人民办几件实事。”为了给贫困的广西创造发展经济的条件,力争给广西一个出海口,他四处奔波游说,坚持把钦州、合浦、北海等地从广东省划过来。他经常说,家乡海南经济非常落后,长期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父亲曾向海南的同志介绍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经验,推广种植咖啡、胡椒等,并在文昌县亲手种下胡椒和柑桔。他在百色地区视察时,亲自到贫困的老红军家中看望。一次走在途中发现身后的警卫员提着一个热水瓶。他生气地说:“怎么能拿着热水瓶去看望群众呢?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群众养育了我们,现在胜利了,群众的水就喝不得了吗?”在山区看到公路边的山林起火,他立即叫司机停车,让全体随员和群众一起灭火,直到把山火扑灭了才继续往前走。
父亲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婚姻以及家庭中的困难。帮助工作人员创造学习条件,使他们在他身边工作几年后能够到专门的学校去学习,好担当更重要的工作。逢年过节都把工作人员请来和家人一起会餐。平时亲友送来南方的时新水果或家中包饺子、蒸包子也让子女给工作人员送去。60年代初,警卫员小孙山东老家受灾房屋倒塌,父亲拿出200 元给他寄回老家去修房。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尊重保姆的劳动,他说,没有保姆帮你们带好孩子,你们就不能安心工作,要把阿姨看作是一家人。我们从上海带来的刘阿姨突然发现患了晚期子宫癌,父亲叫司机开车送她到医院检查治疗,又把她哥哥从上海接来,给他们钱送她回上海继续治疗。刘阿姨的病终于在上海肿瘤医院治好了。
父亲对待自己的母亲和妻子的态度体现了真正共产主义者的人性。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但一谈到自己的母亲总是非常动情,眼中充满泪水。他常对我们说:“要孝敬母亲,没有娘的孩子最可怜。我幼年家境贫寒,母亲很年轻就死了,不久两个幼小的弟妹也死了。”父亲的前妻是被敌人打死的,他常说阿娘是一位极贤惠的母亲。解放后他曾多次到广东给前妻扫墓。对我们的母亲韩碧更是视为生死与共的战友和伴侣。母亲长期在白色恐怖下生活,在完全不知道父亲下落的情况下,靠着当理发工人挣得的一点微薄收入,抚养远之,历尽艰辛。1939年7 月经组织上安排,母亲带着远之绕道越南,经广西、湖南、江西,长途跋涉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就在到江北指挥部途中,刚过长江,在无为县襄安镇被国民党扣押,坐了7 个多月的牢。1945年母亲生下小妹妹远明,万没想到聪明可爱的小妹妹在一岁半时突然得了急病,根据地缺医少药,母亲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小女儿死在怀里。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使母亲受到极大刺激,她精神失常了。以后严重的神经分裂症不时发作,弄得父亲日夜不得安宁,也影响了他的工作和健康。不少同志善意地劝父亲把母亲送到精神病院去,父亲始终不肯。他说在家里大家都很体贴她,又有两个心爱的孙儿陪伴,对她的病有好处。母亲怎么闹,他都不发火,还经常陪她到风景幽美的地方散心,尽量使母亲心情愉快。在父亲关怀照顾下,经过多位著名中西医治疗,母亲的病逐渐好了。1957年我俩调到北京后,父亲告诉我们“五月初九是母亲的生日,你们应该有所表示,让她高兴高兴。”我们给她买了一套绣花绿绸衣服,母亲非常喜欢,这套衣服她一直保留至今。从此以后,每逢母亲的生日我们都送一件她最喜欢的东西,孙子们每年也都给祖母送生日礼物。
父亲还把两位孤寡姐妹接到北京家里,一直供养到她们90多岁,安然辞世。
父亲对儿子儿媳及孙辈都是既严格要求,又非常关心疼爱。他首先要求子孙们不脱离群众,不搞特殊化。他对儿子找对象毫无世俗的门第观念。我们在上海工作时,每逢年节,他或亲自或派人到北京一个小胡同里的破旧大杂院中看望儿媳的家人,有时送点布料,有时送点钱资助他们。
父亲工作忙,年迈有病,但他无时不在关心我们。我们在学校读书,在工厂劳动,在农村搞四清,不管在哪里,都常接到父亲的来信。他和我们谈家常,和我们同志式地讨论问题,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人农民交朋友,向他们学习,鼓励我们上进。
他的长孙张小龙参军后,发现食堂和仓库里有很多老鼠糟踏粮食,写信要家里帮忙买些鼠夹。爷爷见信后非常高兴,买了许多老鼠夹寄给所在部队,并写信给小龙表扬他关心集体,爱护国家财产。
一次他看到孙子小健的作文本放在秘书的办公桌上,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之后,把小健喊过来生气地说:“我们培养你,希望你做一个有用的人,诚实的人。你为什么叫叔叔帮你写作文?”小健连忙对爷爷说:“作文是我自己写的,叔叔一点没帮忙。”爷爷听罢,脸上有了笑容,高兴地说:“这篇作文写得很好,字也写得好,爷爷错怪你了。”爷爷疼爱孙子,孙子也最爱爷爷。空闲时祖孙一块游泳,下棋,打扑克。孩子们生病他比我们还着急,孙子参军他亲自送行,孙子们入了党,他亲笔写信祝贺鼓励。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在儿孙们的心目中是世界上最慈爱最值得敬重的人。
父亲也以同样的爱心对待烈士子女和几个没有父亲的子侄们。红七军烈士张逸秋的女儿张念环,在父母牺牲后流落在广西一地主家当使女。解放后父亲派人多方寻找,几经周折才把她救出困境。他像对待自己亲生女儿一样,把她培养成为一名军医。念环常对我们说:“张老就和我的亲生父亲一样。”
父亲一生勤劳、节俭。他爱整洁,外出时非常注意军人仪表。平时在家里衣着十分朴素,衣服鞋袜破了,补了一遍又一遍。他经常自己洗内衣、袜子,饭后自己洗碗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劳动。3年困难时期,他带头吃粗粮,并在每个房间里贴上亲自写的‘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的纸条。他常对我们说:“生活要节俭,不能铺张浪费。”“钱能养人,钱也能害人。用得当可为人民做好事,用得不当会使人成为腐化堕落分子。”他在厨房的墙上贴着“有时需作无时想,莫到无时想有时”。至今我们仍坚持人走灯灭,用洗过澡的水洗衣服,然后再冲马桶,用洗菜和洗米的水浇花。
亲爱的爸爸虽然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挚爱,他不忘劳动人民本色的风范,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并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张云逸将军轶事 丁芒我在解放军总政治部《星火燎原》编辑部工作期间,曾替已故张云逸大将代笔过几篇文章。1964年冬,为了进一步修订《百色起义与红七军》及《一次重大的失策》两篇文章,也为了搜集更多的素材,我随张老来到广西南宁,住在东郊的一座宾馆里。张老曾多次邀请当年的老战友来此聚会,并带我去各处拜访红七军老战士。因为和张老住在一起,闲谈的机会多,话题有时就不完全局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有时是在散步,有时是在车中,因此,许多材料只是事后凭记忆写下来,加之他一口海南官话,听不很清楚,往往只能记个梗概。可惜“文革”,期间,我这些宝贵记录本被抄劫一空,至今思之犹觉痛心。
这里仅凭记忆,记叙张将军几则鲜为人知的轶事,以纪念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险为黄花岗烈士张云逸将军是海南岛文昌县人。16岁(1908年)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旋秘密参加同盟会。1911年初夏离开陆军小学,投身民主革命。前一年,孙中山与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议定辛亥广州起义计划,会后由黄、赵在香港组成统筹部,派人至新军、巡防营和会党中活动,并向海外募集经费。选骨干800 人组成先锋队(敢死队),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30余处。时张云逸年方十九,即踊跃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因事泄,清两广总督张鸣歧严加戒备,被迫改变计划。1911年4 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巷战。起义军奋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死伤过多,被迫退却。喻培伦、林时爽、方声洞、李文甫、林觉民、徐广滔等100 多人,英勇牺牲。
当时清军围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