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眉》第74章


孟知听了刘演的汇报,心里也恨的直痒痒,这个魏平生也未免太把自己当盘菜了,居然要和本王坐分江山!……给是肯定不能给他,但是这个节骨眼上又不能得罪这个宠臣,只要让自己准备充足,挺过这一段,魏平生就没有利用价值,到时他的小命都在本王手中,还敢要什么江山!
“父王,我觉得此事可行,就让我进京一趟,稳住皇上……大不了就被他扣在京里作人质么!有父王在,他是不敢把我怎么样的!”孟习良向来无畏,这次更是主动要求前往京城。
见孟知犹疑未决,刘演说道:“王爷,这件事我们得两头看……我们准备不足,恐怕皇上也是准备不足;而且天下是他的天下,最不想打仗一定也是他,只要我们表示出请罪之意,皇上一定在这件事上下不了决心……他这一犹豫,我们就占了先机……何况以皇上的禀性,他是绝没有傻到把世子杀害来激怒王爷的地步,所以我看……”
孟知挥手打断了他,转而看向孟习良,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既然这样,那你就进京一趟,见到皇上要多表惶恐不安之态,让他以为我不敢造反……给魏平生多带些礼物,你在京城,这个人还是要多多利用的……”
“父亲放心,一切看我的好了!”孟习良踌躇满志的答道。
------------------
孟习良的到来,让本就人心惶惶的大臣们再次惊愕不已,谁不知道皇上和淮王此刻正水火难容,御尉属的魏平生每日还忙着“整肃朝纲”,难道不是对着淮王来的?……在这个时候,淮王居然敢让世子进京面圣?……诸多的疑问人人私下里议论纷纷,都等着看下面的好戏。
不过圣宗对待孟习良的态度却极其和蔼,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会大怒着把孟习良投入大牢……淮王世子在京数日,宫内赐宴不断,封赏不停,朝臣们看着圣宗一脸笑容的拉着孟习良问东问西,气氛之欢快实在是当初所难以想象的。
而对于圣宗的关心,孟习良倒显得诚惶诚恐,言谈之中还屡屡有代父请罪之意,都被圣宗笑着喝止……看到这一幕,那些整日提心吊胆,害怕魏平生找上门来的大臣,都发自内心的长舒了一口气。
在推杯换盏的循环中,孟习良不由几分酣醉,脸色发红,头也渐渐发沉……因为一切进行的十分顺利,让孟习良不免为自己的办事能力感到得意,父亲交代的东西也渐渐记不起来,只觉的今天酒兴正高,皇上又如此抬爱,只想就此喝个痛快!
太子戴承坐在圣宗下手边,这个角落在热闹的酒宴之中显得稍有些冷清……太子的母亲当年虽说是大家闺秀,但家族没什么权势,所以纵然戴承是皇长子,却也没有立刻坐上太子之位。这还是后来皇后遇刺之后,皇上要晋封悦葳,为了安抚群臣,才捎带着把戴承封为太子。
太子的性格很内敛,平时十分低调,这也许和当年在南竹园读书时的经历有关:
太子十几岁的时候,圣宗突发奇想,也许是要培养皇族子弟之间的亲情,就把皇族亲贵们的孩子都弄到南竹园来读书,由统一的老师教授……这些孩子原本都是在自家读书,但皇命难为,就都跑到南竹园来了……这里面全是皇族的子弟,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智愚。
究其原因,还是襄王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本来智及也该参加,可那时候他还太小,所以就没来。
南竹园的老师都是一些学富五车的大儒,但是这些纨绔子弟哪个好学之人,上课的时候不是聊天就是睡觉,要么就是睡醒精神好之后搞一些让老师哭笑不得的恶作剧……这些大儒们虽然学问很大,但拿这群孩子却全然没什么办法,时间一长只能任其胡闹,反正自己把课讲完就得了!
而这些皇族子弟不得管束越发贪玩……有一次当一名老师走进来的时候,发现偌大一间书堂竟然只剩下两个人还留在坐位上……因为都睡着了,而其他醒着的人却都在院子里嬉戏打闹。
这位老师看到此情此景,不由长叹一声,自我安慰道:“若是多少年后,这群皇子们仍能如今日一般手足相亲、心无芥蒂,想必许多宫廷惨剧也不会发生……”
话一出口,却不想两个看起来睡得死死的孩子竟然坐起来,追问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位老师当即吓得手足无措,面色惨白,心想这话要是传到皇上耳朵里,自己定然小命难保……可这两个孩子虽说年幼,但也是到了懂事的年纪,想随口胡弄过去也绝非易事,让他不由不知该如何解释。
这时那个大一点的孩子以太子的身份相压,要是不说就置他的罪,这位老师没办法,只得具体解释了自己此话的含义,并反复恳求太子和那位襄王世子不要对别人说起。
在跟两个孩子拉钩承诺之后,他战战兢兢的渡过了几日,却什么都没有发生,而且去南竹园上课的时候,每逢闲暇,这两个孩子仍缠着他让他讲故事……因为他们平日里听的都是圣贤之书,而这位老师讲的那些故人争权夺利、手足相残的比较阴暗故事,他们从来就没听过,所以一听之下上了瘾,便总想让老师给他们讲。
这位老师见两个孩子没有出卖自己,也就放心将自己的对帝王之家的种种见解和盘托出……可惜这他的这些思想太过消极,而两个孩子又基本上是在青春期的范畴,正赶上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年龄,可以想象,当他绘声绘色有理有据的讲述自己的观点时,对太子和智愚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正文 第八十三章
这让两个孩子本来天真烂漫的心里立刻对未来产生了诸多忧虑,他们当然要向眼前这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位老师难得有人悉心听取自己的想法,也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话会对两个孩子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便滔滔不绝的讲了自己的观点……太子的身份是很微妙的,说君不是君;说臣不是臣,历来做太子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安守本分、韬光养晦……并且皇上是一代明君,只要太子不做什么出格的事,安安稳稳的登上皇位绝非难事……至于襄王世子,已经是显贵之极,没必要再去争什么,不问世事的做个富贵翁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从此之后太子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一直言行谨慎、对圣宗亦步亦趋,有时候朝中大臣都会忘了还有这么一个太子的存在。
但他和智愚不同,智愚的身份再显赫也不过只是襄王世子,可以什么都不做,也没人挑他的毛病……但戴承是太子,他在很多事情上,都不可能选择完全回避的态度。
所以,他可以低调却不能毫无权力;他可以不广结朋党但却必须有大臣支持!
这时,一个人主动的走入太子的视野,他就是吏部尚书沈墨芳!
沈墨芳是当朝的权臣之一,有他襄助,对于没有外戚支持的太子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沈墨芳却有个不小的毛病——那就是锋芒太露,为人处事过于张扬,和他这么高调的人合作是否有违自己的行为准则,太子一直在犹豫,但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因为沈墨芳所代表的实力还是让他难以拒绝的。
接下来的事情是沈墨芳把女儿嫁给了太子,这门婚事圣宗也同意,于是沈墨芳成了未来的国丈,和太子的关系也有了实质上的保障。
但是沈墨芳虽有权势,但在钱财方面的供给也只能靠孟知,太子虽然不曾参与,不过这层关系他还是知道的……今天正好孟习良在场,而且连父皇都对他如此亲切,自己多年来受孟知馈赠,这时候不出来说句话,似乎也不好。
这时一脸醉态的孟习良却步伐凌乱的走过来,端着就被向太子敬酒道:“臣平日远在淮州,与太子殿下没见过几次面,这次正好趁这个机会敬太子一杯!”
说罢,孟习良不待太子反应,便将自己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太子也举杯干了,然后说道:“淮王半生为天下平定而戎马争战;半生为国事而勤勉劳碌,真可谓百官之表率……我代父皇敬淮王一杯!”
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想借此机会,向对自己赞助钱物多年的淮王表示一下感谢……孟习良当然听得出他的意思,但是太子敬酒何其容宠,孟习良受宠若惊中,下意识的一摆手,不在乎的说道:“太子言重了,那点钱不过是父王应尽的绵薄之力,太子以后若是……”
说到这孟习良猛的打了一个寒战,一下子酒全醒了,他意识到自己刚才说了什么,再看太子已是面无血色,手中的酒杯似乎已经抓不稳了……周围听到这句话的大臣也是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