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当家》第74章


刘氏听了之后果然面露不虞,着人将冯君彦带到跟前,当着张婷的面把人重重打了一顿好生警告一番才放她回去。
刘氏不笨,知道张婷其实想要将冯氏赶走,现在却不知为何放弃了这个念头。她生气也生过了,现在早已洞明其中利害,冯氏决不能赶走的,她还要将人扶至正位。既能断了张婷的念想,又可绝了李元熙夺嫡之路,何乐而不为?
但她也有疑虑。因为李元熙上赶着要将冯氏扶正,这股急切劲儿太蹊跷了,事有反常即为妖,这点她一直暗自警惕着。
打了冯君彦之后,刘氏又跟张婷说了一会儿话,见她微露疲惫,便让她躺回去休息。刘氏和刘夫人回到珍玉园,在内室中讨论李元熙此举的用意和对付她的计策,还没说两句,外面有人敲门,虎贲堂那边来人了,李敖要请刘氏过去一趟。
“王爷有说是什么事吗?”
“王爷没有说是什么事,不过,大少也在场。”下人回话道。
“出去领赏钱吧。回去告诉王爷,我很快就过去。”刘氏拂袖道。
下人喜气洋洋地谢过退了出去。等人走了后,刘氏望向刘夫人,表情看似正在沉思,有些神思不属。
刘夫人见了疑惑地问道:“姐姐,你怎么了?不会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吧?”
刘氏道:“看来咱们讨论这个已经有些来不及了。”
第九十四章、父母之命
等待刘氏的空档,李元熙发起呆来。她一整晚没睡,越想越懊恼。虽然也有一半原因是怕动静太大引来旁人,但更多是因为她被一种古怪的情愫所误导,以至于有些反常地放任凤临渊任意妄为……等到他离开之后,人也渐渐清醒了,才觉得自己极是不妥。他会不会觉得她很随便?李元熙有些纠结地想。
就在李元熙暗自懊恼之际,李敖正打量着她,见她一路皱着眉头不知在想些什么,心里有些不喜,又见屋内冷场,便哼了一声企图引起她的注意。
李元熙心里正装着别的事,并没有听见,李敖面色一沉,道:“元熙,在想些什么呢?”
李元熙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刚刚居然一直在想凤临渊的事,心下烦躁不已。她并没有听清楚李敖在说些什么,只好照直道:“对不起,元熙刚才走神了。爹刚刚说了些什么?”
李敖忍了一忍脾气,嗡声道:“在想什么呢?”
李元熙摇摇头,一脸呆滞地道:“这几日一合眼就梦见娘亲,思念难当,睡得不踏实,人总是有些呆呆的,并没有想些什么。”
李敖见她眼底有明显的阴影,暗自点了点头,没有发作她。李元熙看了他一眼,复又敛眉不语。
刘氏从外面走了进来,道:“王爷,你让人叫来妾身所为何事?”
李敖看了她一眼,指了指旁边的交椅道了句“坐”,李元熙忙起身执礼相迎。待刘氏落座,李敖道:“今日叫你来,是想问问你关于元熙乘孝娶的意见。”
刘氏哦了一声,微笑道:“王爷独断即可,妾身无有不从。”
李敖正要答应,忽然想起一事,问道:“那冯氏不是害得婷儿落水么?你怎么就答应了呢?”
“妾身可没说过什么答应不答应的话。”她笑容不减,道:“王爷认为冯氏应当扶正那就扶正,不应当便不扶正。至于婷儿的事,妾身已经把人罚过了。”她偏头对李元熙道:“只打了她一顿大板就让她回去将养了。元熙不会生我的气吧?”
李元熙立即道:“大娘这话实在折杀元熙了,您打她一顿是为了教导她行事需谨慎,元熙还要多谢您呢。”
李敖点头道:“对,打一顿就算是轻的了。你是当家主母,又是做人母亲的,教训孩儿是天经地义,谁能生你的气?”
刘氏闻言只是笑笑便扔了这个话题,免得被李元熙抓住了话柄,平白惹李敖生气。
“王爷,言归正传。您就发话吧,妾身听着呢。”
李敖只擅长行军布阵,敌兵动向意图他可以依靠侦察和经验揣摩通透,但像眼下这二人耍的心机,他却丝毫看不出来。有些事不擅长就是不擅长,况且他闲置在家多年,早就不用脑子想事了,嫌麻烦还来不及呢。他也没理会其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只听了李元熙所说的话,觉得扶正冯氏百利而无一害,当下也不细思了,拍板道:“好,就按元熙的想法去做,将冯氏扶正吧。”
他对李元熙道:“你仍在孝中,婚庆就免了,况且她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女儿,写信告知亲朋好友,待你孝期过了再入族谱吧。其他的事,你们看着办,别再来烦我了。”
李元熙恭敬地应了,多谢了李刘二人。李敖拂拂手,有些不耐烦,正要开口赶人,李元熙便道:“还有一事,趁着大娘和您都在场……只是不知当说不当说。”
“不当说你说来干什么?”李敖没好气地道,刘氏也斜乜着李元熙一脸似笑非笑,仿佛已经猜到她想说些什么。
李元熙呼了口气,缓缓道:“元熙认为,爹是时候应立世子了。”
李敖闻言大笑了起来,刘氏在一旁忍不住一阵紧张。李元熙已经没有竞争力了,但李元俊能不能继承爵位还未可知呢,如果能正式确立李元俊为世子,那么她才算是松一口气。
李敖没有笑多久便停了下来,摆手道:“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这就是你所说的‘不知当说不当说之事’么?也未免太简单了吧?”
“简单?”李元熙有些吃惊地重复道。
李敖点点头,道:“虽然我才五十而立、正值壮年,但先立世子也未尝不可。”他试探地对李元熙道:“那元熙认为谁最适宜立为世子?”
李元熙暗暗冷笑,回道:“自然是嫡子元俊。爹,你这话问得端的奇怪了。”
“好,那人选便定下了。待明日我便上奏折请皇上批允,如无意外,几日内便见分晓。”李敖抚须而笑,刘氏也一脸欣喜。
李元熙见皆大欢喜,起身对两人行礼道:“爹、大娘,元熙仍在孝中,不便在此久留,如果没有别的事吩咐,请容元熙先行告退。”
李元熙一走,刘氏便起了别样的心思来。上奏请立世子,如不是特殊情况,世子人选人品或嫡庶有碍,皇帝一般不会驳回。也就是说,李元俊被立为世子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既然如此,那李元熙留着也就无用了。
她思索了一会儿,很快便否决了直接买凶杀人的办法。织夫人新死,若连庶子也死亡的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嫡母来,要杀也要等风声过了才行。
“夫人,在想什么呢?”李敖见刘氏坐着不动,奇怪地问。
刘氏回过神来咬牙一想,既然不能用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想别的办法先夺了他的权!忙道:“刚刚提到元俊,妾身就想起元俊的婚事来。元俊年纪不少了,连正经婚事也没有定下来,妾身心里急切啊。”
李敖莞尔,拉起她的手笑道:“夫人,你焦急什么呢?府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对象么?”
刘氏瞄了交握的手一眼,心里说不出的厌恶,却只是佯装挣了一挣,便任由李敖握在手心。她白了李敖一眼道:“你以为呢!哼,你总是吊儿郎当的,只管把事情堆到我身上,我还在为这事儿焦头烂额呢着:婷儿出身好,不知有多少媒婆踏她家的门槛儿,和咱家元俊不相伯仲的大有人在……就是不提这个,咳,你也未免太迟钝了些——婷儿那妮子自小对待元熙就非一般的好,我是怕她不愿意当咱家元俊的媳妇。”
“这是什么话?婷儿跟元熙?不可能!”李敖说罢觉得有些不妥,赶忙问:“那元熙是怎么想的?”
刘氏说了这些话,已有些后悔,生怕其中生出其他意外,便圆说道:“你也瞧见了,元熙一心一意要扶正冯氏,怕是心系在冯氏身上的。”
“这还叫好些。”李敖道,“不对,婷儿对元熙只是兄妹孺慕,小丫头片子哪里懂得什么情啊爱啊的?况且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愿不愿意只是其次。”
刘氏点头道:“那就这么着了,等会儿用饭前我跟你一道去向她家提亲吧。”
李敖笑了,道:“你啊……”
刘氏道:“怎么,难道你不心急?”
“好好好,待会就去向他们家提亲。这总得了吧?”
刘氏满意地抿唇一笑,伸出另一只手,握住李敖的手。两人相对而笑,都没有记起(或者是根本没有在意过)李元熙正在府中守孝。
第九十五章、物是人非事事休(3k)
补充一点:庶子为生母服孝三年,余者不必为死者服孝。其余妻妾的儿子为妾守孝的先例大约从明朝开始。
=================
不论二人是否有过瓜葛,抑或甚至是素未谋面,一旦双方父母达成了共识定下了亲事,除非其中一人遭遇重大不幸(指的是女方,如男方死亡,女方极有可能要守望门寡,不排除其他情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