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是条鱼》第42章


“好啊,你小子!趁火打劫啊!对了,我先到楼上一趟,如果有人送照片过来,一定第一时间给我电话,我马上下来。”苏豫再三交待齐鲁未,然后一步三回头的出了办公室的门。
“得嘞,你就放心得去吧,千万别走得不踏实!哈哈哈哈!”齐鲁未看着苏豫那小心翼翼的样儿,忍不住调侃起他来。
“哈哈,你还别说,苏豫第一次全权负责一个活动,小心在所难免,咱们还都是注意一点儿比较好。”徐敏行起身倒水,笑着打起圆场。
“多谢了,各位!苏豫在此有礼了。”苏豫在门口一抱拳,给大家鞠了一躬。
“好了,好了,赶紧忙你的去吧,还啰嗦上了。”徐敏行走到门口,笑着把苏豫推了出去。
第二卷 一路上行 第四十章 一战成名(2)
苏豫到了楼上新闻大厅,跟孟轲商量关于摄影讲座的事情,一边谈,一边不停的看手机。
“苏豫,怎么了?等女朋友电话啊!”孟轲看苏豫心不在焉的样儿,忍不住调侃道。
苏豫一回神,才觉得自己太沉不住气,把内心的焦虑都表现在了脸上,不禁暗自责怪自己,真不是大将之才,一点儿小事儿都已经搞得自己神思恍惚了,还好是孟轲,要是别人,自己真是丢人丢大了。不由得晒然一笑,解释说:“哪来的女朋友,等着齐鲁未打电话给我呢,还不知道征集老照片情况怎么样呢!”
“哦,哦,哦,原来担心的是公事啊!公事么,尽人事就好了,而且长命功夫长命做,可不能太较真了,否则,有你好受的。”孟轲调侃着,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苏豫。
正说着,一段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光一去难再回,往事只能回味……”
原来是苏豫的手机铃声响起,顾不上欣赏优美的旋律,苏豫一看是企划部办公室的电话,简单跟孟轲说了声:“不好意思。”
转过身来,电话一接通,就急切地问:“鲁未,咋样,是不是有好照片送过来了啊!”
“嗯,苏哥,你方便的话下来看看吧,人家指名要见活动的策划者呢,哈哈!”齐鲁未爽朗的笑声,从电话那头传过来。
苏豫挂上电话,跟孟轲打了声招呼,匆匆忙忙下楼去了。
刚刚走到办公室门口,他就听到一略带南方口音的中年男声,正在跟齐鲁未激动的说着什么,隔着门,叽里呱啦的也没太听得清。
推开门,只见一清瘦略高的男子,头发花白,戴一副黑框眼镜,年纪大约有50岁左右,,手拿一份当天的《绿城早报》,举止温文,言谈有礼。
齐鲁未正在跟中年男子聊天,一见苏豫进门,就连忙起身,给旁边的中年男子介绍道:“董老师,这就是我们这次活动的负责人,苏豫。”
“苏老师啊,你好,你好。”这位董老师急忙向前迈了两步,紧紧的握住苏豫的手,热情洋溢的说。
“你好,这位是……”苏豫被眼前这个人的热情搞得有点儿糊涂,一边跟对方打招呼,一边用眼神询问齐鲁未。
“哦,这位是我们的热心读者,董老师。”齐鲁未连忙向苏豫介绍,异常感慨的说:“董老师已经连续订我们《绿城早报》三十年了,算起来,比我们年龄还大呢,这次是来参加我们老照片征集的活动的。”
“董老师,请坐,请坐。”苏豫一听,再看眼前这位中年男子的时候,就油然而起一股敬意,连忙把椅子拉过来,叫对方坐下。
几个人都一一坐定,只听董老师充满感情的对他们两个人说:“我是上海人,从小随父母来到了绿城,可以说绿城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小时候家里常订《绿城晚报》,那时候,信息匮乏啊,一份报纸,就是我了解大千世界的小小窗口。”
苏豫慢慢听对方说着,不时点头赞同,过了一会儿,起身给董老师面前的茶杯里添满水。
董老师见苏豫倒水,连忙用中指在桌子上敲了敲,表示感谢,然后端起水杯,轻轻抿了一口,接着说:“小时候,觉得在报社工作的,那都是大文化人,崇拜的很呢!一直到现在,我对报社工作的同志们,都有着很深的敬意,你们都是老师啊!”
苏豫连忙说:“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在您面前,那都是小字辈儿的。”
齐鲁未也一个劲儿的点头,说:“董老师,您这样说,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哈哈,你们也别太谦虚了!就说这次这个活动吧,我看就很不错么!”董老师拿起报纸,指着上面的活动自宣广告,用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念到:
“几千年来,我们用文字记录历史。近百年来,我们用光影见证时代。5000年华夏文明,50年风云变幻。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背后的故事。多少瞬间凝固历史,多少影像影响中国!”
“瞧瞧,这话说得多大气!而且活动的名称起的也好,‘影像河南;影响中国’,跟以往的一些摄影活动相比,它不是就河南说河南,而是试图用咱河南发生的人和事来影响全国,思路很好。”
“我是偶然看见这个消息的,觉得这个活动不一般。我的这张照片,要论历史,可以说不够老,可是我觉得,对于咱们河南来说,却具有特别的意义。”
说着,董老师从包里拿出一张精心收藏的照片,小心翼翼的打开包在照片外面的丝绸。
董老师指着照片上的人物,自豪地说:“照片上的这位年轻的姑娘,是我的女儿,这是她在在上海参加‘神舟五号’飞天庆祝活动时被一家媒体拍下的,后来几经周折,才拿回了一张。”
照片上,上海航天局局长手拿董老师女儿设计的“神五”纪念标,正高高举起向台下的观众展示,董老师的女儿则站在另一侧,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
董老师骄傲地告诉大家:“后来航天英雄杨利伟,来上海时就专门看了这张图标,还签上了自己的名。我以我女儿为荣啊!”
董老师的情绪,感染了办公室所有的人,徐敏行、宋佳也站起来看他手中的照片。
照片本身并不出奇,可是这背后的故事却让人感到自豪。
董老师走了,留下了他的照片,流传下他女儿的故事。苏豫禁不住思绪万千,就把这第一张照片的故事写下来,告诉给广大读者知道。
接踵而来,有30年前二七塔附近中心城区的老照片,有49年绿城刚解放时,某个家族的全家福,也有毛主席视察燕庄的老照片。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从千家万户走来,又流传给千家万户。
伴随着摄影大师江梅的讲座,活动圆满结束了。
这是苏豫独立运作的第一个项目,对苏豫来说,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
从这个活动之后,他渐渐从幕后走向了前台,被报社更多的人发现、了解、认识。
第二卷 一路上行 第四十一章 悬梁刺股(1)
转眼,又快年末了。
十月份的时候,苏豫终于决定考研,于是义无反顾的报了名。
报名的时候,方刚嘲笑他说,“苏豫,你有报名的钱,还不如请我们大家吃顿饭呢,何必白仍了呢!”
苏豫更是下了狠心,一定要好好复习,不能让方刚把自己给瞧扁了。
说句实在话,对于苏豫来说,既要忙工作,又要复习考研,真的是难以兼顾,不免有疲于奔命之感。有时候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何苦来哉,又不是混不下去了,有没有一个硕士学位,对于自己目前在报社的发展来说,好像并不是十分重要。一张本科文凭,足矣!
可是,人活着,总得给自己寻找个目标,也就是说总得有点儿奔头。
有一天下了班,方刚、徐敏行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徐敏行就异常羡慕地说:“苏豫,我就喜欢你这种求上进的劲头儿,不像方刚,整天松松垮垮的,安逸的很,满足的很,有时候让人恨得牙痒痒的。”
苏豫一边夹菜吃饭,一边含混地说:“方刚也不错啊,这叫知足者常乐。”
方刚正在愤愤不平,一听苏豫的话,立马开心了,“哈哈,还是我哥们对我好,来,吃菜,吃菜,多吃点,晚上才有精神看书。”说着,亲亲热热给苏豫夹了一块大排骨,搁在他的碗里,然后用眼睛瞥了瞥徐敏行。
“方刚,你知道你刚才的表情是什么意思么?”徐敏行故作神秘的问。
“什么意思?”
“就是一副……欠揍的表情,脸色像刻了三个字似的,‘我欠揍,我欠揍’哈哈”徐敏行戏弄完方刚,忍不住大笑起来。
“徐敏行,你这样不地道,你不能看方刚人实在,就老欺负他。”苏豫好不容易啃完一块排骨,逮着机会替方刚说起话来。
“就是,你要是羡慕苏豫,也不用拿我来跟他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