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日本1946》第255章


应无法被产业吸收,大量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巨额虚拟资产的存在导致泡沫经济产生。到1989年末,日经平均股价高达日元,相当于1984年的3。68倍。1990年日本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可见,“广场协议”促成了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成为改变日本经济增长基调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恰恰也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起始点。
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1985年到 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所谓泡沫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一旦投机者丧失了投机**。土地和股票价格将下降,因此反而导致帐面资本亏损,由于许多企业和投机者之前将上升的帐面资本考虑在内而进行了过大的投资,从而带来大量负债。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直到现在日本也没有完全的缓过来,而且中国房地产目前面临的情况极其类似,不知道后续将怎样。
ps:在这里要很正式的跟大家说一件事,这本书从七月份开书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半年时间,字数也快八十万字了,不过明天就是小年了,所以我打算这段时间休息一下,因此接下来的时间里更新量可能会比较少,大概会是一天一更吧,请大家谅解一下,毕竟过年的时候有好多事要做,要去领导家、亲戚家尤其是未婚妻的家里拜年,肯定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码字。
另外,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都打算开一本比较敏感的历史文,但是限于里面的雷区太多加上资料储备不够,所以一直都没开,最近终于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而且历经了长达半个月之久的审核,这本书总算是过内签了,预计年后也就是初七初八上传。这本书写得好不好我不敢保证,但我可以保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写这个题材,具体情况等到发书的时候再跟大家说,在这里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三来一补
这天,许久不见的东野主动来东京找唐宁,这本身就让唐宁感觉有点意外了,但更让他意外的是东野这次找他商量的事情。
“老板,我感觉您好像要把发展重心挪到中国大陆,但是我觉得您目前的这种策略好像不太合适,其实目前有更好的方法。”
唐宁沉吟了一下答道:“额,倒不是要把发展重心挪过去,只是我觉得将来中国的发展机遇会更多,发展前景会更大,所以想未雨绸缪一下,不过十年之内还是日本的经济状况最好,所以这里的产业要固守好。另外就是想借此来锻炼一下孩子们,只靠着在日本吃老本是肯定不行的,必须得锻炼一下他们的开拓精神。至于发展策略,东野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其实很简单啊,就像三十年前老板你刚刚来到日本发展的时候那样就可以,现在日本的人工太贵了,而中国的人工便宜的难以想象,虽然他们的技术水平还不行,但是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应对一些基础的工作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容易管理的民族,所以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建设一些工厂,将咱们的基础工作都发到那里去完成,而且也可以接一些外包工程,虽然利润不是特别大,但胜在稳定啊。”东野缓缓的说道。
“中国人的特性我很清楚,但是中国的意识形态跟日本不一样,现在虽然稍微好了一点,但还没有完全的从之前的文化活动中摆脱出来,去年我尝试性的开办了一家可乐工厂,但也是波折重重,如果像你所说的开办大型外包工厂的话。当地政府能够同意吗?咱们能招到工人吗?”唐宁皱着眉头问道。
东野笑道:“老板啊,你这是只把目光放在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所以看问题不够全面。北京那是什么地方?那是首都啊,在那里想做一些史无前例的事情难度将是所有地方中最大的,这跟当初您来时候的东京不一样,那个时候有强大的麦克阿瑟将军坐镇。否则的话,您当初在东京也绝不会那么顺利,即便如此,后期您不也是把重心挪到冲绳和小仓、关岛了么。现在的中国最合适发展的地方并不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而是广东的一些小城市。”
唐宁有些诧异的说道:“东野,看来你对中国下的心思比我大啊。”
东野摇摇头:“那倒没有,只是正巧认识一个香港朋友,他现在就在中国的一个小城市开办工厂,据说当地政府给他的条件特别好。工人们不但踏实肯干,而且工资特别低廉,所以我这才动了心。”
“不对啊,现在中国还不允许外资开厂,连北京都不行,怎么这个地方胆子那么大呢?”
东野解释道:“那里也不允许外资独资开厂,不过当地政府很聪明的换了层皮,叫做三来一补。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它最早出现于1979年。由张细创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三来一补‘企业……龙眼张氏发具厂。‘三来一补‘企业主要的结构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中外双方对各自不作价以提供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三来一补‘企业;中外双方不以‘三来一补‘企业名义核算,各自记账,以工缴费结算,对‘三来一补‘企业各负连带责任的。”
唐宁挠挠头说道:“这个形式倒是挺有意思的。看来你对中国的研究要比我深啊,这可不是单单有个朋友就能知道的事情。”
东野沉思了一下,然后沉声说道:“老板跟您说句实话,从46年开始跟着您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否则当初我这个东大的毕业生估计早就在社团火拼的时候被人给砍死了。这些年承蒙您赏识。也算是我幸运,一直没出什么太大的差错,不过说起来,我也有一点遗憾,那就是总想尝试着自己做点什么。
这些年我一直都跟着您,最佩服的就是您的眼光,尤其是当时白手起家在东京这个几乎是一片废墟上的地方创立了这么大的产业,现在的中国给我的感觉就有点像当年的日本,可以说遍地都是机遇,遍地都是可能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也想去尝试一下。”
在唐宁的众多手下里,东野可以说是脑子最聪明、能力最强的一个人,虽然他曾经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