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骑兵》第65章


听说要缴枪,林子里就有人骂开了:“破骑兵!别太得意了,刚才是没认真打,小心把老子惹毛了,你们一匹马也剩不下。”
这一下子先把骑兵们惹火了,集中火力朝着树林里一阵射击。里面又猛喊起来:“八路别打了,真的别打了!我们打不过,愿意缴枪。”
“知道打不过八路军,为什么刚才不投降?”
“刚才骂人的是我们队长,现在被你们打死了。”
这一仗,从变换行军队列到结束战斗不过半个小时,三百多人的伪警备队就被骑兵一营消灭干净。“俘虏”中还有个三岁的小男孩,赤条条一丝不挂的,手里抓着把枣子,浑身又是汗又是土,好像个泥猴子一样。原来,这孩子的娘死得早,当爹的站岗值勤、行军打仗还得把他带上,是个随军娃娃。
张教导员训了几句话,留下当官的送地方政府甄别,其他的喽啰兵都放了。骑兵没有伤亡,缴获了一百多条枪和十多挂大车,当然还有“三截棍”的那匹大骡子。
当天夜间,一连驻扎在吴屯村,刘连长正式上任。虽然是到新连队任职,但大家都是骑兵团的老人了,彼此并不陌生。晚上,指导员张凤翔抱来几把刚缴获的盒子枪,刘春雷选了把八成新的快慢机。要在以前,德国造二十响手枪必须先上缴军分区,再由上级统一分配;如今缴获增多,政策也就放宽了。
按当时的习惯,连长和指导员可以有一支备用枪。这枪平时是由通信员背着的。有时候,判断一个连队的战绩如何,看通信员的装备就能知道一半。
红军出身的干部喜欢把身边的工作人员叫做“小鬼”,到刘春雷他们这一拨已经不这么称呼了,但干部和通信员的关系依然十分亲密。身边有个能干的通信员,当连长的能省不少心。吴立然是个爱整洁、有条理的小伙子,平时总挎着两支匣枪、两个公文包,外带挎包、急救包、水壶、饭盒子,身上鼓鼓囊囊,满是东西,从文件、地图、铅笔、记录本,到香皂、牙粉、香烟、茶叶,应有尽有,把连长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开始的时候,两人住在一起并不习惯。通信员是学生出身,有读书写字的爱好,可当连长的却拿起笔就头晕。所以,别人都是领导熬夜办公,随从陪着犯困;只有他俩是倒过来,通信员看书写笔记弄到半夜三更,当连长的守在边上打瞌睡。不过,刘春雷从来没有反对过吴立然的学习,虽然自己不喜欢看书,但他知道爱学习是件好事,很希望小通信员今后能有大出息。
刘春雷当排长的时候只要带头打仗就行,当连长以后,需要管的事情就多了。
安排警戒放哨,组织行军作战,这些工作对大刘来说都好办,比较头痛的是后勤管理。骑兵连一百多号人、一百三十匹马,无论走到哪个村都是惊天动地的,“号房子”首先就是个大问题。群众觉悟不同,经济条件不等,有的很热情有的需要做思想工作;谁家房子大、谁家女眷多,事先也要调查清楚;还要考虑马厩设在哪里、伙房设在谁家、连部在什么地方办公……稍有差池,不仅影响连队宿营,还会破坏军民团结。
这些事,吴立然办得挺好。行军时派他打前站,连队到达目的地,早就有干部在路口迎接了。一大群小孩也在村口挥着手喊:“一排一班的叔叔到我家来。”“二排一班在哪里?我给你们带路……”有的人家没安排住宿,那家的孩子就羡慕死别人了,哭着喊着非要拽几个战士回去不可。
连长、指导员和通信员住的地方也就是连部,一般屋里能有张大方桌,屋前有个比较宽敞的院子。干部们安顿下来就要准备吃饭。当时,骑兵的粮草主要依靠就地征集,每个连一天大概需要八百斤粗粮、两千斤草(包括烧饭用的柴草),筹集粮草的工作就在连部办理。
把大方桌在院子里一摆,儿童团员们就纷纷跑来向吴立然报告:“俺爹说拿一百斤干草。”“俺娘说交五十斤玉米。”“我家有二十斤面粉。”……小吴根据各家的情况开具收条,再由连长盖上章。这些物资就算是八路军借用的了,凭这个收条可以向地方政府领款或者抵偿公粮。
第三十一章当连长了(6)
小吴通信员把条子交给儿童团员,然后一本正经地敬个军礼:“同志,谢谢你!一定要小心保管好八路军的收条。”小孩们顿时激动万分,赶忙立正敬礼,捂住口袋撅着屁股跑回家去了。
原本麻烦的事,让通信员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连长到各家去感谢群众,发现妇女儿童们对小吴都挺拥护的。这也难怪,吴立然从抗敌中学毕业后就在公安大队工作,公安队的任务是教育群众、肃奸锄恶、维护治安,他是个小八路,一直负责联系妇救会和儿童团,当然对如何发动女人、孩子很有经验了。
时间一长,骑兵团的干部们都知道一连通讯员是个孩子王,能指挥着小娃娃到处跑,也曾经有好几个指导员来打小吴的主意,刘连长当然不肯放他走。
第三十二章“骑兵一连,出刀!”(1)
1945年6月底,骑兵团回到根据地训练休整。
29日上午,濮阳方向开过来一辆小汽车。那时候这玩意儿比较少见,战士们都围上去看稀奇。车上坐着九分区副司令员赵东寰(开国少将),他遇到骑兵很高兴:“你们正在训练啊,那好,来一个冲锋表演,看看谁威风。”
一连排成两列纵队,把小汽车夹在中间。赵副司令员一按喇叭,大家就开跑。汽车在黄河故道上开得“咔嘣咔嘣”直响,扬起漫天黄沙。刚开始,战马对旁边的铁壳怪物还有点害怕,过一会儿就放开了,越跑越来劲,纷纷超越了汽车。比赛结束,赵东寰操着东北口音说:“不错不错,冲锋速度够快的,到战场上也能这么快吗?”战士们回答:“比这还要快呢!”司令员很满意,开着车子往团部去了。
刘春雷估计:分区首长到骑兵团来,绝不会是为了赛跑比威风,肯定是又要打仗了。果然,过了不多久就得到通知,让各连通信员到团部领命令。
吃过晚饭,通信员小吴带来了行军指令:一连夜间拔营,担任团队前卫,控制蔡村(在河南省南乐县)渡口后等待团部命令。另外还有两条:一是行动要保密;二是行军时,白马在右边。
一连都是黑马,刘春雷以为“白马在右边”是指三连(白马连)在一连的右翼,所以也就没在意。不过,既然是担任前卫秘密开进,就要封锁行动消息,行军线路也要尽量避开村庄。他向各排长传达行动计划,强调了行军纪律。天黑以后,刘春雷先派出伪装成便衣的斥候分队,然后全连集合,上路出发。
这一仗,是刘春雷当连长以后的第一次上阵,可这时候,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要去哪里打仗。
从驻地赶到蔡村渡口,需要穿越整个南乐县,沿途有敌人的据点。乘骑秘密开进需要严格执行行军纪律,尽量避开村镇,减少休息次数,而且不能向战士们传达任务内容。
这个时期,冀鲁豫八路军进行了大规模扩充。当时步兵团有个“新三三制”的说法,即部队成员中的老战士占三分之一、入伍民兵占三分之一、投诚伪军也占三分之一。骑兵团尽管单纯一些,同样也补充了不少当地的同志,这些来自本乡本土的新战士打仗没问题,却存在着容易泄密的缺点。平时,驻地附近的亲朋好友往来不断,部队一旦有行动,十里八乡很快就传遍了。鉴于以往的教训,保密行动首先就要从内部封锁消息做起。
黑夜里,虽然不知道行军目的地,但战士们一直朝着敌占区走,自然也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气氛逐渐紧张起来。
凌晨四点,一连抵达蔡村。斥候骑兵报告说村里没有敌人,只有一家农户因为母牛产崽还没有休息。刘连长立刻布置了伪装哨和暗哨,把战马隐蔽在青纱帐里,命令一排“守马桩”,二排进村,三排监视河滩渡口,把附近的道路都封锁住,发现行人就扣留起来。
村子里静悄悄的,战士们守在各个路口。那个忙着接生小牛犊的老头儿出门打水,正迷迷糊糊地摇辘轳,忽然看见旁边蹲着两个人,水桶“哐当”一下就掉到了井里。八路军帮他把水挑回家,这一家人也就暂时不能出门了。
河滩上情况正常。有个战士躺在地上哼小曲儿:“说声汉奸不长久,日本打猎你当狗。赶走鬼子吃狗肉,看你还有啥奔头!……”扭头发现连长在背后,吓得吐了吐舌头。
“唱得不错嘛,是你自己编的?”
“他会编个蛋!人家儿童团唱的,他跟着瞎哼唧。”三排长杨继录在旁边揭发。
“管谁编的呢,好听就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