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骑兵》第71章


氖挛裰荒茉菔庇闪ひ桓鋈烁涸稹A醮豪装炎约汗卦谖葑永铮锤醋聊スサ恼蕉肪氲揭坏憔榻萄稻透辖艏窍吕矗煌砩暇尤恍戳耸敢持健>驼饷醋牛咀钔吠葱醋值乃哟丝甲霰始橇恕?br /> 河西一带是新区,这里的群众对八路军还不太了解。“黑马连”刚开到的时候,老百姓都躲了起来,村里不仅看不见家禽和牲口,甚至连一个青壮年也没有。老人和孩子坐在床头以惊恐的眼神看着骑兵,向他们问好打招呼没有回应,想征集粮草得到的是摇头。至于动员担架、搞后勤服务就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了。
越是在复杂的环境里,八路军就越要注重群众纪律。
有一次,一连白天驻进一个村子,想要就地征集些粮草,老百姓都摇头,说是没草料也没有粮食。战士们不搜查不埋怨,高高兴兴帮老乡扫院子挑水,然后牵着战马到野外吃青草,顺便采点野菜回来。
出了村,发现麦田里聚着一群人,远远望见部队就一哄而散;接着,斥候骑兵又在一个大土坑里找到了十几头牛和驴,显然是刚才那些村民藏在这里的。骑兵就帮着喂牲口吃草,连队的马医生还给驴子治了腿,然后一一拴在村口的树上。
开饭的时候,八路军吃的是用自带的粮食和着野菜做的菜馍。通信员吴立然帮连长打饭,一手端着疙瘩汤一手拿着馍。正走着,路边突然窜出个傻子,一把将馍馍抢走了,小吴和连长只好喝汤。那傻子脑筋不行,胃口倒还不错,三两口啃完了菜馍又跑过来盯着大刘的碗看,刘连长干脆把菜汤也分给他一半。结果是傻小子撑了个肚儿圆,八路也觉得挺开心的。
第三十四章我们胜利了(2)
那傻子的老娘得知这情况,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流泪,浑身哆嗦着硬拉着儿子要给大刘磕头。
天黑以后,骑兵开拔了。村民们拿着自家烙的饼子,拎着喂战马的黑豆送出村来。那些跑出去躲避的青壮年也回来了,解下拴在村口的牲口,有点害羞地诉说自己的苦衷。八路军借机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从此以后,骑兵连在附近征集粮草就容易多了。
开辟新区,工作重点是变“两面负担”(既要向日伪交粮,也向抗日政府交粮)为“合理负担”。骑兵连和八路军各部在民兵的配合下频频袭扰交通线,打击日伪抢粮队,保护群众财产。这样一来,不仅使根据地的物资全部掌握在抗日民众手中,就连游击区的粮食也不能流入敌占区。1945年河南夏粮大熟,可开封、洛阳等日伪中心地区却出现了物资紧缺、粮价高涨的情况,这和八路军采取的封锁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开始的时候,群众对参加抗日活动并不热心。有的小伙想当民兵,家里人却哭着喊着往回拽;部队需要征用民夫,老百姓也是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了,一家老小就都围着连长、排长、班长,递香烟说好话,千拜托万嘱咐,又是眼泪又是鼻涕的,好像八路军是要拉他们去送死一样。
而八路军对群众却是有求必应。只要得知日伪军出动抢粮,或者是老百姓诉说受到了威胁,无论部队多疲劳,路途有多远,骑兵总是立即出动,对小股的敌人坚决消灭掉;如果敌人太多,就层层阻击袭扰,反正不能让敌人把抢来的东西拉走。这么打了几仗,百姓的胆子壮了,有事就向八路军报告,对日伪势力的掠夺也敢于反抗了。
淇县卫河渡口驻着三十多个伪军,还有个日本工程师①。据点的头目叫马德传,每当群众经过渡口,他总是搜查盘剥,征粮索款,还嚣张地宣称:“当日本的差就要按日本人的章程办,八路有意见,让他们上炮楼来说!”于是老百姓就向骑兵诉苦,骑兵连当即决定拔掉这个据点。
行动的当天,八路军化装接近渡口,两个侦察员扮成卖山货的在据点跟前吆喝。那日本婆子看见水果高兴坏了:“卡几卡几(柿子),拉西拉西(梨)。”跑出来挑柿子选梨子,她男人也在旁边看热闹。
部队准备就绪,大刘掏枪就把鬼子打倒了,十挺机枪随即架上周围房顶,八路军冲进了据点。守门的伪军根本没敢抵抗,只有那日本女人还抱着老公一个劲地哭。
刘连长站在院子里喊:“马德传,你叫八路来说话,现在我们来了!是你下炮楼还是我上去?”那马德传连滚带爬跑到跟前,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地猛抽自己嘴巴,哪里还讲得出话来!
接下来就拆检查站,拆炮楼。那时候,八路军打下敌人据点之后就拆掉,拆下炮楼、围墙和房屋的砖瓦木料都归参加劳动的群众所有,所以只要八路军打了胜仗,周围的老百姓早就拿着锄头、铁锹等着了。两个月也盖不起来的大据点,一天时间就能拆得干干净净。
干完这些,骑兵们扬长而去。伪军领教了黑马团的厉害,都说:“有日本人的地方都是说拿下就拿下,咱们这里恐怕更靠不住。”从此就老实多了。
老百姓是最现实的,没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说多少好听话也没用;老百姓也是最仗义的,一旦八路军维护了群众的利益,他们就能豁出来跟着共产党干。
从根据地来了宣传队、工作组,调来了民兵骨干,各乡各村成立了救国会、民兵队,河西地区的民主民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在树林边、原野上,庙宇外、河套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戴草帽、拿着武器的“青抗先”,有的在上政治课,有的在会操,个个生龙活虎、精神焕发。
军民关系也日益融洽。在路边,一个老农扛着锄头从田里归来,后面跟着个扎羊角小辫、挽着野菜篮子的小姑娘,看见骑兵就招手。八路军和他俩打招呼,这一老一小也满脸喜悦地回应。那小女孩的模样十分可爱,每当看到有战士对她做鬼脸,就蹦跳着发出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引得骑兵队伍也是欢声一片。
第三十四章我们胜利了(3)
各村都开展了参军动员工作。群众组织踏着“隆咚呛、呛咚呛”的鼓点,扭着秧歌挨家挨户地给军属送荣誉牌和光荣花,“青抗先”、妇救会和儿童团的男女载歌载舞地唱着:
模范爹,模范娘,
快快送儿上战场。
…………
好丈夫,志气强,
参加八路在前方。
我在家中搞生产,
抗日军属真荣光。
其他群众看了十分羡慕:“现如今,参加八路真比当年中了举人秀才还荣耀哩!”家里再有人去当民兵打鬼子,就十分支持了。
民兵队伍普遍建立起来,敌人抢粮的阴谋就更难以得逞了。1945年8月,浚、汲两县的日伪军联合出动“清乡”。以往遇到这类情况,老百姓只有“跑反”,可如今不同了,各村民兵纷纷组织起来抵抗,一边操起土枪、土炮和敌人对着干,一边向八路军报信。
得知消息,黑马连最先赶到,三个排轮番奔袭,不断骚扰。接着,红马连来了,十六团来了,分区独立团也来了……伪军立刻崩溃,日军也丢下大车仓皇逃跑,民兵们漫山遍野地追俘虏、捡战利品,乐得合不拢嘴,说:“日本是那个庙不是那座神了,小鬼子不行了!”鬼子汉奸也哀叹:“八路一来,土包子也成精了!”
1945年的夏天,冀鲁豫边区已经发展成为共产党在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全区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南至新黄河,北到德石路。纵横千余里,人口超过两千万,除交通干线和一些孤立的大据点之外,日伪军都被驱逐到了边沿区。
从当时的总体形势来看,根据地周边环境呈“南松北紧,东缓西急”的态势。“北紧”,是指北面冀南军区的攻势作战不很顺利,受到了日伪势力的阻碍;而“西急”则是因为王树生、戴季英领导的河南军区(豫西)刚成立不久,正在伏牛山一带与敌人酣战。
九分区的作战区域在豫北,但为了策应豫西战事,骑兵们也经常向西机动,到平汉路一侧打击日伪交通线,这本来是豫西部队的任务,但他们这时候有点忙不过来。作为兄弟部队,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因此,刘春雷率领的骑兵一连就在卫河与平汉铁路之间驰骋。
“卫水清,通天津;卫水长,出皇粮。”自从三国时曹操治理水利起,卫河就成了河南省重要的水运枢纽。历史上,卫水还曾经有个响亮的名字——永济渠。到了抗战时期,卫河沿岸虽然堤防残破、洪涝频繁,但依然出产有名的卫河银鱼,航运也能直达天津。
从卫河岸到平汉线一带,是古时候的牧野和朝歌。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妲己的狐狸在这里变成了美女,还有个叫卫懿公的国王在这里养过仙鹤。而1945年的夏天,刘春雷和他的战友们就在这个地方学会了玩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