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第26章


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验:眼睛盯着书本,脑子里却不知想到哪里去了,没准还在想着昨天吃那顿火锅呢。所以如果看书的时候精神比较疲倦,就更容易走神。而且看书从翻开书本到进入状态需要一个时间,大约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你花了十来分钟好不容易开始专心致志了,突然什么事情打断,比如接个电话之类,然后回到书桌前来看书,你又需要花五到十分钟来集中注意力,如此反复被打断,最后你感觉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实际上真正“看进去”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所以看书的时间最好不要被随便打扰。
我记得我考研的时候为了好好复习,专门到西安爷爷家住了两个月。因为那里我没有熟人朋友,可以安心看书。但我奶奶也许是过于关心我,经常没事推门进来给我个香蕉苹果之类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对我影响很大,后来还是决定回学校复习了。现在有很多家长也是这样,他老是担心自己的孩子独自呆在房间里不好好学习,于是一会儿送个水果,一会儿加件衣服之类的,找了种种借口,无非是为了看一眼孩子在认真看书,就心满意足了。殊不知你这一眼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干扰,本来他在认真看的,你一进来就变成装着认真看了。要等你走了很久以后,他才能再次静下心来认真看书作业。
所以,对于看书背诵的事情,最好选择精力旺盛不容易受干扰的较长时间段来做。
那么,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较容易受干扰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
用来做题。因为做题的时候需要动笔演算,可以强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围环境比较吵闹,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下课的十分钟,你规定自己做十道英语选择题,你刚做了五道,突然有同学找你聊天,你的思路被打断了,聊了一会儿再提起笔做第六道,到上课的时候只做了八道,你就收获了八道题的知识。如果你用来看书,除非你有超人的定力,否则恐怕还没有看清书上写的什么就上课了。
(二)注意适当的休息
前面我说了我有睡午觉的习惯,晚上也会在12点之前睡觉。在高三阶段每天都要睡这么多的时间,可能跟我个人比较贪睡有关。但在制定时间计划的时候,保证必要的休息还是应该的。有很多同学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精神,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的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都迷迷瞪瞪的。其实高中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浪费时间很容易,一晃就过去了;要努力学习也足够长,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偶尔熬夜可以,长期如此肯定坚持不住。
美军的陆军守则里面有这么一条:“记住,你不是超人。”意在警告那些年轻的陆军士兵们不要上好莱坞大片的当,以为“孤胆英雄”真的那么好当,随便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些非人力所能为的“奇迹”。在学习中,每个人也都要明白:“你不是超人”,只有休息好才能学习好,长时间超极限的学习会将你击倒的。
马歇尔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是在他手里形成的,他有两个弟子比他更加出名,一个叫庇古,是福利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另一个就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师徒三人都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马歇尔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就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每个周末他都会徒步到附近的山区旅行,白天不停的走路,晚上打开帐篷休息,静静的思考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这一习惯使得他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何强健的体魄,成为了一代经济学巨匠。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发动政变,软禁戈尔巴乔夫,试图阻止签订削弱苏联中央权力的《新联盟条约》。政变者将军队开进莫斯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苏维埃会议大楼组织抵抗。在自己的回忆录《总统笔记》中,叶利钦这样回忆8·19之夜,他写道:
第38节: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
“我的意志不但坚强,而且神经系统也很健康。当时身体有种感觉:如果不能休息哪怕半小时,明天就会犯错误,就会作出不正确的决定。那就是一种殊死的冒险。于是,我强迫自己睡了半小时,然后又一跃而起开始工作。”
叶利钦在生死关头,还知道必须休息才能保证自己不会犯错误。高考压力再大,与叶利钦在8·19之夜所承受的压力也不可同日而语,自然更要好好休息。每天比别人多睡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得看谁的学习效率高。浙江省理科状元陆文在演讲中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非常经典:
“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学习,而是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不是你每天学习24个小时你就一定能学好,而是你可能每天只学习十个小时,甚至八个小时,但你能保证在这学习的八个小时中,你是精力充沛的、专心致志的、富有效率的,这才能真正学好。
(三)每天都要制定计划
你需要有一个大概的计划纲要,比如我前文所列的我的高三冲刺时间表。但这个时间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学校突然组织大家去听高考专家的报告会,那么这一天的时间安排就必须有所变化了。所以每天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制定的计划需要写出来,写到纸上。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拿出来看几遍,认真的把它记住。只有这样,第二天才能真正的按照计划行事。按照某些成功学的理论,制定的计划不是看三遍,而是大声朗读三遍。这就比较夸张了,其实核心意思都是让你加深印象。如果你一个人住,那么大声读三遍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在寝室里住,那就不必如此摆酷了。总之是牢牢记住就好了。
我有个表妹,比我小八岁,比较贪玩,学习不太好。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她都很受打击,在学习挨老师批,回家挨家长批,于是奋发图强,连夜制定了未来半年的学习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看哪门科目的书,什么时候做哪本参考资料都规定好了,然后往墙上一贴。刚开始的时候还能按计划学习,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时常有些事情耽误了,不能完全按计划学习,慢慢的就养成了习惯,又跟原来一样,每天做什么跟她的计划毫无关系了。其实我以前制定计划也多次出现这种情况,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过制定时间计划的经历,但是,到最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长时间的按照学习计划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呢?很少很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不能每天都制定计划,每天都提醒自己第二天需要做什么,而是匆匆忙忙的制定一个月度计划或年度计划,然后就不管了,这样是无法持之以恒的。
所以,良好的计划要得到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每天都制定计划。
(四)每天都要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
就跟我们学习需要预习和复习一样,计划既需要每天执行之前牢记在心,也应该在每天执行之后进行检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我每天制定的计划,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检查检查,完成了的,就在前面打上勾,没有完成的,就在前面打上叉,然后统计统计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刚开始的时候大概能完成60%,时间久了,基本上能维持在80%左右。
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具体忘了是谁。总之是有一位古人,总觉得自己每天都会做一些错事,为了少犯错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拿出一个碗、一包黄豆、一包绿豆,每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把黄豆放进碗里,做了一件错事就把绿豆放进碗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就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颗黄豆多少颗绿豆,然后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就这样日复一日,黄豆逐渐增多而绿豆日渐减少。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每天监督自己的好处。无论做了什么事情,每天睡觉前都回想一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做的事情又有哪些做得不好,该怎样改进。这样才能不停地进步,而不至于停滞不前。我们制定了计划,就需要每天都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督促自己不断改进,真正做到制定好计划、执行好计划。
(五)计划不能定的过高
有的人喜欢头脑发热地制定时间表,排的密密麻麻的,从计划表上看,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原计划用半小时背一篇英语课文,谁知用了40分钟还没有背完。这才发现时间不够,连忙放下英语课本,拿起数学题做了起来,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