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第35章


直至今。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但人也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你勇敢的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士,实际上你就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信心,并获得了不断成功的渴望。尽情的想象,才能尽情的奋斗;尽情的奋斗,才能不断把梦想变成现实,并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做更新更美的梦想,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五)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热情的来源。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动力,更加轻松。
兴趣可以通过多读一些课外书来培养。0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章文颖在《兴趣给你学习的冲动》中这样写道:“要学会培养对各门科目的兴趣。有了这些兴趣,你学习起来就有无穷的动力。常有学生对我抱怨自己对某科没有兴趣。我想说的是,其实兴趣是可以自己培养的。比如语文,可以在课外抛开老师交给的条条框框,自己去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如《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三国演义》等。如果你没有时间去啃这些大部头,那么平时也可以阅读一些比较轻松和短篇的文字,比如文摘杂志或散文集,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每月必买的杂志是《读者》,看过两遍以上的散文集是《文化苦旅》。阅读这些文字,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语文的兴趣。”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课外书”的范围应该扩展,包括各种影音读物。我的好朋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董熠晶同学就说自己对地理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来自看美国的科普节目Discovery,通过它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么奇妙,也就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读高一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男生每次都考班上第一名,尤其是物理学的特别好,我就看见他买了好多当时特别畅销的《第一推动丛书》,包括什么《时间简史》、《可怕的对称》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成就感中获得兴趣。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人总是爱好虚荣的,很容易从每一次细小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而有了这种满足感,他就更有动力去追求更大的成功。反之,如果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遇到挫折,慢慢的就会对此丧失兴趣。所以,要提高兴趣,可以先从获得成就感入手。可以先找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来做,做着做着,发现自己都会做,就会产生成就感,于是慢慢的就对这门科目产生兴趣了。相反,本来你对某门科目,比如物理,很有兴趣,但是你总是喜欢找一些竞赛题来做,耗费了一个下午,发现一道题都不会做,自己也就丧失了兴趣,看见物理题就头痛。
这同时也涉及到一个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的问题。每做对一道题,你都对自己说:“嗯,不错,我水平越来越高了。”这样一来就越来越有信心。我在考试的时候,每做对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目,我就会暗示自己:“这么有难度的题目,都被我做出来了,我真是太聪明了,别人肯定都做不出来,我又比别人多拿了多少分。”然后很得意地往下做。
第51节:培养兴趣有很多种方法
培养兴趣还有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兴趣只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利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有不少人问我:“对某门科目没有兴趣怎么办?”我的回答就是:“没有兴趣要想办法培养兴趣,实在培养不出来就强迫自己没有兴趣地去努力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区别。兴趣是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来源,不过,没有兴趣却有热情,也有可能学好,只是和有兴趣的人相比,学习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痛苦。没有兴趣而能够把中学的学科学好的例子太多了。我认识一个北大女生,是个对文学、历史、政治毫无兴趣的人……实际上很多女生都对政治没有兴趣,但照样能学好……为了实现自己考上北京大学的目标,她仍然要求自己认真踏实的学好每一课,结果成了当年全省文科状元。
没有兴趣而必须把某件事情做好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铁血首相”俾斯麦非常讨厌法律,家里逼着他去上法律学院,他一直都学不好,老想着毕业以后回家继承家产也做一个庄园主。但当他父亲破产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找一份公职,才能生活下去。当时要找公职必须通过法律考试,于是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突击法律,终于通过了考试,从而走上了政治道路……在以后的道路中,他仍然不喜欢法律,而喜欢强权和战争。
邱吉尔小时候数学不及格,用他的话来说:“我爸爸从前数学就不及格,看来我也不是学数学的料。”但是后来阴差阳错,竟然被任命为财政大臣,这个职务对数学要求很高,财政收支数额庞大而且项目繁多,于是他找了好几个专家来给他“补课”,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终于向国会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财政预算。
总之,尽管兴趣非常重要,但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总是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必须去做,那么就不能以没有兴趣作为偷懒的理由。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在艰苦的学习中坚持下来,就不能让自己生活得过于安逸,在追逐时髦中丧失了对学习的枯燥和艰苦的忍受能力,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小时候,我妈经常跟我念叨一个故事来教育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确实对我启发挺大。我家对门有家太平洋电脑,经理是个女的。我妈说她们小时候是一个村的,她上了初中以后,觉得学习实在是太累的,实在受不了,于是跑回家说她再也不想学了。家里就说,不想学也行,就回来干活吧,天天让她上山砍柴。砍了几天之后,她终于发现世界上原来还有比学习更痛苦的事情。于是又回来上学,从此以后发奋图强,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做了这家电脑公司的总经理。
……忧患意识,或者说压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热情的来源。没有压力,就很难有动力,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就应该主动选择过一种有压力的生活。
《教父》中维托·考利昂的儿子迈克尔·考利昂曾经被一个警察重重的一拳把脸都打得变形了。后来他父亲因为被仇家雇佣杀手枪杀,虽然没有死掉,但是失去了指挥家族的能力,他就担当起了为父亲报仇和振兴家族的重任。不少人劝他去治疗一下脸上的伤,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只有保持每天受脸部疼痛的折磨,才能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松懈。最后,他终于杀死了他父亲的敌人,重新夺回了考利昂家族在纽约的老大地位。
这个故事当然是虚构的,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真实而且更加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为了相曾经吞并越国的吴王夫差报仇,身为一国之君,却让自己每天都睡在“薪”也就是木材铺成的床上,每天尝一下苦胆的味道,以保持自己要复仇的热情。最后他终于成功了,吞并了吴国、杀掉了吴王夫差,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其实他的对手吴王夫差也曾经是一个“生于忧患”的典型,他的父亲被楚国杀死,为了报仇,他每天上朝的时候都命令士兵大声提醒自己:“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吗?”夫差于是大声回答:“虽死不忘!”后来果然击败楚国,称霸一方。但是后来却沉迷于自己所获得的成功,忘记了自己其实仍然身处楚国和越国的夹缝之中,过起了安逸的生活。终于被勾践击败,身死国灭。后来有人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和项羽在巨鹿之战前破釜沉舟的故事相对照,写成了一幅对联,千古之下,尤令人读来热血沸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的时候每顿饭只能喝粥和吃粗面馒头。有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天看见他又在啃馒头,就走过去对他说:“我这里有一份肉,给你吃吧。”却被范仲淹拒绝了。那个同学很不理解。范仲淹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如果我怕我吃了你的肉,以后吃起馒头来就不那么舒服了。”
类似的故事我在小时候还听说过一个。当时我们乡里有一个考入了清华的学生,这是我们乡有史以来第一次考入清华的。正好我上初中的时候的班主任就是以前他的老师,常常给我讲他的故事。说他在江津中学读书的时候,住校,家里人去看他,他都坚决不让家人给他带好吃的东西,即使有的时候带了一点,他就很快吃完,继续每天按部就班的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