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8章


暮艽蟮奶辶Γ攘亢陀簧希宰右裁换盍Α?br /> 饮食卫生很重要,不能使孩子发生胃肠疾病和消化系统紊乱,尤其注意不要吃隔夜的食物。孩子自己在家复习功课时,父母要帮他安排好三餐。如果午餐只能出去吃,就帮孩子在附近选择一家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夏天温度高,容易出汗,家长要叮嘱孩子多喝水,保持体内充足的水分。凉白开水是最好的,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冷水不能喝,容易头疼、胃疼。
第22节: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
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
高考无小事。孩子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家长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关于考前文具等的准备。建议考生在6月4日就把必要的考试物品,铅笔、钢笔、准考证、橡皮等,都准备好,装在一个透明袋里,便于检查。
对待高考的“平常心”,还体现在考试用品上。不要特别准备一些新的、特别的文具。有些家长高考前给孩子买了新笔,其实没必要,原来用的笔只要写得流畅,就应该用原来的笔,因为用习惯了写起来比较顺当。有些新的钢笔和圆珠笔,孩子也没有试过,直接拿到考场上来用,天热可能会漏水、漏油,污染了卷面就非常麻烦了。
准考证一定要放在透明塑料袋里的明显位置,6月7日早上出门的时候再看一眼。有的孩子忙忙叨叨,可能考试前一天从塑料袋里取东西,顺手把准考证拿出来搁在别处,过后又忘了放回去,上考场时还自认为带了。
北京就发生过一件事情,特别值得考生和家长从中吸取教训。一个考生和母亲一起去考场,都以为准考证在对方那里,其实谁也没带。这种事情每年都在强调,又每年都在发生。
发现准考证没带后,连忙返回家取,再打车回来。由于路远堵车,到考场已经过了九点半,考生下了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考场大门,门卫都没拦住。可是当他跑到考场门口,还是没能进去……按照当时的规定,考试正式开始半个小时以后,考生不得进入考场。
知道这件事,他妈妈瘫在出租车里下不了车。为了今天的高考,辛辛苦苦12年,一时的疏忽却令前功尽弃。
第二,关于考试时间的把握。手表是用来掌握时间的,可因为手表误事的例子也有不少。我在前面讲过一个典型例子。一个考生的爷爷年老眼花,将孩子戴着上考场的手表调快一小时,弄得孩子感觉特别仓促,根本来不及思考就慌张作答。等到后来发现时间还有富裕,很多答错的题目已经没有办法改了。
2001年高考,一个来自山西吕梁地区的孩子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他告诉我,他原本是能上清华大学的。怎么回事呢?因为家庭贫困,他从来没戴过手表,考试前妈妈想方设法帮他借来一块。考理科综合的时候,表停了,但他不知道,以为离交卷还有很长时间,后面剩下的四道大题可以很从容地去做。结果,考试结束的铃声很快就响了,而他还有几道题因为放慢了速度,完全没来得及做,清华大学的梦想也就此成为泡影。
第三,关于考场路线的熟悉。高考前一天,家长需要督促孩子去考场实地考察一番。一来可以提前看看考场什么样子,打消神秘感,二来可以观察沿途路线,从哪里走、怎么走最安全便利。
通常情况下,家离考场比较近的考生,也就是步行15到20分钟左右的距离,应该步行去考场,避免乘车、堵车的麻烦。步行需要40分钟以上的可以选择骑自行车,这样大约只需要10分钟时间,而且不存在堵车问题。如果离学校10公里以上就需要乘车了。事先要确定好乘车的路线,是否需要转车,在哪里转,如果堵车该换哪条路线,都最好“预演”一次,否则就无法真正知道路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出现了问题怎么解决。
第23节:孩子高考,家长五不要
孩子高考,家长五不要:
不要规定考试成绩的指标
有的家长在考前反复跟孩子讲这样的话:你的数学应该考110分,语文应该考105分,英语应该考120分,理科综合应该考240分。我为什么反对这种做法?因为家长给孩子定的指标通常很难兑现,除了给孩子心理施压,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
每年每科的考试难度都和往年不尽相同,有时今年的数学相对比较难,明年的却偏容易,或者今年的理综难度不大,明年就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一个具体的分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赶上题出得简单,大家的分就都上去了,题出得难,大家的分就都下来了。
例如2003年,北京的理综试题较难,北京考生这门课的平均分在160分左右,而2004年的理综容易,几乎出乎大家的意料,考生得分普遍高于上年。这并不能表明2004年的考生比上一届考生水平高。
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重点大学,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理智地想一想,重点大学、著名大学就这么几所,而每年的考生有六七百万人,竞争非常激烈。更何况,能上哪所大学不但取决于高考成绩,还与报志愿是否科学合理有关系。“规定”孩子上哪所大学实在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就有这样一个考生,凭借真实水平应该能考上首都师范大学,若考北京理工大学就需要“超水平”发挥。孩子的父母说,要有信心,要有志向,一定得冲上理工大学。结果,那一年理综考得很难,孩子拿到试卷后粗粗浏览了一遍题目,就感到自己的成绩可能离父母要求的“理工大学”差得太远了,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头脑一片空白。最后这门课的成绩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填报志愿
从中国考生目前的情况看,孩子独立确定志愿的很少很少。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更多的是父母让报什么学校就报什么学校,或父母打草稿,孩子往正式表格上誊抄。当然还有一些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讨论的,可是一旦意见相左,多半是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
我认为,填报志愿这项工作的份量丝毫不亚于高考本身。能否考上大学很重要,选择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同样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因为前者只在一时,后者却很可能决定一世。念书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无法代替,所以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和孩子充分讨论、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他难免在一段时间里不痛快,心想:“这个大学没劲,这个专业更没劲。”这就会影响他的复习质量。又假如家长的心气儿很高,强迫孩子报一个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也会削减孩子的信心。
不要问孩子考试结果
有些家长在孩子考完一门课之后总是拐弯抹角地打探情况。其实,孩子这时很敏感,会感觉到父母正在“盘问”自己,难免心情不悦。
我研究高考八年,最好的理科考试成绩是710分左右,文科是680多分。也就是说在高考中获得满分、每道题都会做、能做对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家长急着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会想到,刚才有的题没想起来,或是答错了,从而感到遗憾、后悔。而考得不好的学生就更慌了。如实回答,怕招来一顿指责,遮遮掩掩也是一块心病,因为父母迟早会知道。结果,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最明智的家长,从心理上就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考一门算一门,让孩子始终向前看,准备下一场考试,而不是为了已经考过的一门患得患失。
家长不要送孩子上考场
每一年,高考不仅涉及到数百万考生,也牵连到数百万个家庭。大中城市里送孩子上考场、等孩子出考场的家长成为一道高考风景线。有人说得很贴切:高考是中国的一个节日。据粗略估计,目前有50%到70%的考生家长是这“节日”中热心参与的一分子。
2004年6月7日上午11点半,高考第一门语文结束了。我在北京某学校考点门口观察,迎接考生的家长大约有400人左右,而这个考场容纳的考生也是400人左右。考虑到一个学生不一定只有一个家长,估计接孩子的家长大约占80%。
送孩子上考场的家长人数则很难统计。八点半入场,从七点半就陆续有人来。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平安进去就走了,更多的家长不走,在附近的树荫下乘凉或到附近逛商店、去快餐店消磨时光,一直等到孩子出来。
家长送孩子上考场,我并不一概地反对。家离考场距离较远、需要多次倒车,或在孩子身体不适等情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