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个优等生》第11章


比如杭州某小学生看到许多大宾馆里挂着一些大挂钟,觉得既占地方又费钱,就把大挂钟时针改成时盘,使一口钟面上就能准确地读出许多个国家的相应时刻,经济又实用。
2。异物组合法
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思想或物质组合在一起。异物组合实际上是异中求同、异中求新,从而使整体发生深刻变化,产生出新的思想或新的产品。美国俄亥俄州乔葆德城的“书丽雅海滩”酒店,不设泳池、球场、影视放映场、健美中心之类的娱乐设施,却利用书籍吸引顾客:客房分别以20位文学大师的名字来命名,房间里陈列的书也以这些文学家的著作为主,摆设也以这些书中的情节为依据,形成一定主题。酒店实际上成了旅馆与图书室的组合体,开业以来,日日顾客盈门,每晚房价在77~128美元之间,顾客喜爱这家酒店,热情地称它为“读书乐酒店”。
第34节:主体附加组合法
3。主体附加组合法
这是指以某一特定的对象为主体,增添新的附件,从而使新的物品性能更好、功能更强的组合方法。我们还是来看看铅笔。自威廉的带橡皮头的铅笔问世以来,人们就在铅笔上大做文章。1936年维斯涅尔申请了铅笔一端装有圆形橡皮的专利;1946年美国的彼切尔逊发明了在铅笔尾部可将橡皮抽出的铅笔;德国的普林茨又发明了带切削刀的铅笔;美国的罗斯发明了带纸的铅笔;德国素锡发明了带灯泡的铅笔……这些铅笔的发明,无不是在橡皮头铅笔的的启示下的主体附加组合的代表。
4。原理移植法
就是将科学原理或是技术原理移植到某一领域的方法。有的科学家鉴于一般的汽车在南北极并不适用,于是想制造一种极地使用的汽车。但是,这种汽车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们看见南极的企鹅,平时走路摇摇晃晃,不慌不忙,速度很慢,但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会一反常态,用腹部贴在雪地上,双脚蹬动,能在雪地上飞速前进。由此,科学家们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宽阔的底部贴在雪地上,用轮勺推动,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的雪地汽车。
这个例子就是科学家们把企鹅滑行的原理用在了汽车制造上。
……
11。方法移植法
就是把某一领域的技术方法有意识地移植到另一领域而形成创造的方法。比如面团经过发酵,进入烘箱后,内部产生大量气体,使体积膨胀,变成松软可口的面包。这种可使物体体积增大,重量减轻的发酵方法,移植到塑料生产中,便发明了价廉物美的泡沫塑料。这种塑料质地轻,防震性能好,可以作为易碎或贵重物品的包装材料,也可用来制作救生衣等。发酵方法用在金属材料上,德国制造出了泡沫金属,可以充填工艺构件中的洞隙,还可以悬浮在水上,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12。结构移植法
就是指把一领域的独特结构移植到另一领域而形成具有新结构的事物的方法。蜂窝是一种费料少但强度高的结构,把这一结构移植到飞机制造上,就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而提高其强度,把这一结构移植到房屋建筑上,可制造蜂窝砖,既能减轻墙体重量,又隔音保暖。
13。形象类比法
著名的瑞典哲学家艾赫尔别格曾经对人类的发展速度有过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他认为,在到达最后1公里之前的漫长的征途中,人类一直是沿着十分艰难崎岖的道路前行的,穿过了荒野,穿过了原始森林,但对周围的世界万物仍茫然一无所知。只是在即将到达最后1公里的时候,人类才看到了原始时代的工具和史前穴居时代他作的绘画。当开始最后1公里赛程时,人类才看到难以识别的文字,看到农业社会的特征,看到人类文明刚刚透过来的几缕曙光。离终点200米的时候,人类在铺着石板的道路上穿过了古罗马雄浑的城堡。离终点100米的时候,在跑道的一边是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神圣建筑,另一边是中央之国四大发明的繁荣场所。离终点50米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个人,他用创造者特有的智慧和洞察力的眼光注视着这场赛跑……他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剩下只有10米了,人类开始出现在火炬和油灯焕发出的光芒之中。剩下最后5米了,在这最后的冲刺中,人类看到了惊人的奇迹,电灯光亮照耀着夜间的大道,机器轰鸣,汽车和收音机疾驰而过,摄影记者和电视记者的聚光灯使胜利的赛跑运动员眼花缭乱……
第35节:训练思维的逆反性
可以说,在进行这个例子的构思过程中,哲学家本人应用了高超的形象思维来向人们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个问题。
14。寻找感觉法
一天,正当施耐庵写到武松打虎时,困为不熟悉打虎的情况,怎么也写不好。恰在此时,听到外面有狗狂叫的声音,他出来看,原来是一个醉汉在同一条恶狗搏斗。只见那个醉汉跑来闪去,不一会就抓住了狗的颈皮往上一提,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狠狠捶了一通,再往地上一扔,恶狗就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了。
施耐庵看得入了迷,心领神会,连忙进屋把这段经过写了下来。但为了写得更加逼真生动,他决心自己体验一下:搬来长凳放在堂屋中央,一只手按住长凳,把它当“虎”,他自己跳来跳去,摹仿醉汉打狗的姿势,体会醉汉打狗时的心理。他的妻子一见,连忙叫嚷着说:“你疯了?怎么打起东西来啦?”施耐庵笑着说:“我在打‘虎’呀!”
训练思维的逆反性
1。反常法
化学课上,老师掏出一枚金币,指着玻璃器皿里的溶液问学生,“刚才我已经讲过这种溶液的性质,现在,我把金币扔进去。你们想一想,金币会被溶化掉吗?”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答不上来。
忽然,坐在第一排的霍特站起来大声说:“肯定不会!”
“你回答得很好,”老师摸着小霍特的头,赞许地说,“今天的课,你一定弄懂了。”
“我什么也没听懂。”小霍特低着头说。
“那你怎么知道金币不会被溶化得了呢?”老师惊讶地问。
小霍特很快地回答说:“要是这种溶液能溶化金币,你怎么舍得把它放进去呢?”
2。逆向法
美国以前有个总统,他小的时候性格内向,十分怕羞,大家便以为他智力有问题。有人在他面前丢下1角和5分的两枚硬币,小孩只去拣那个5分的,人们就嘻嘻哈哈地大笑一回。此事越传越广,很多人纷纷前来测试,每次,这个小孩都是拣5分而不拣1角的,大家就认为这个小孩头脑有问题。终于有一天,一个人问这个小孩子:“你为何每次都拣那5分的,难道你不知道,那1角是5分的两倍吗?”
“当然知道。”小孩冷冷地说,“可是如果我去拣1角的硬币,就再也不会有人在我面前扔钱了。”
3。换位法
1970年,有位美国记者获准同埃及总统纳赛尔谈阿以冲突的问题。他问纳赛尔:“你希望梅厄夫人(当时以色列总理)采取什么行动?”纳赛尔坚决地回答:“撤退。”记者问:“要她撤退吗?”纳赛尔说:“是的,从阿拉伯的领土上完完全全撤退。”记者惊讶地问道:“没有什么交换条件?对方从你这里什么也没换到?”纳赛尔斩钉截铁地说:“什么也没有,这是我们的领土,以色列应该撤退。”记者又问:“如果明天早晨,梅厄夫人在广播里和电视上宣布说:‘我代表以色列人民宣布,我国将从1967年以来的土地,包括西奈半岛、加沙走廊、西海岸、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上完全撤退,但阿拉伯国家没有作任何让步。’那么情况会变成怎样呢?”
第36节:对立互补法
纳赛尔听了大笑起来,说道:“啊!她在国内将要有麻烦了。”通过这次谈话,纳赛尔认识到,埃及对以色列所提的要求不合实际,他适度修正了自己的想法。结果,这有力地促成了日后埃以签订中东停战协议。
可以说,阿以冲突是长久以来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是战争不可以无休止地打下去,寻求合平的道路是矛盾双方的需要。最后,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在纳赛尔的大脑中形成了以色列“无条件撤”这一正论,接着形成了“有条件撤”这一反论,最终纳赛尔意识到以色列“无条件撤退”是不现实的,这其实成为了让以色列撤退的阻碍。于是经过权衡利弊,纳赛尔重新修改自己的提议,这个修改过了的提议,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双方以前各自的观点的提议了,而是一个各有让步,也各有坚持的全新的协议,从而使这一次中东协议得以达成。
4。对立互补法
对立互补法就是以把握思维对象的对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