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第25章


如今,刘亦婷的家长把过去那套塑造英雄的手法又捡起来了。他们先是把刘亦婷打造成了“素质教育的英雄模范人物”,然后又把自己打造成“英雄的母亲”、“英雄的父亲”,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导演来包装他们,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为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出“素质教育典范”的大戏。
我们看看这个“典范人物”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刘亦婷10个月时手舞足蹈几下成了展示艺术细胞;1岁时跺了几下脚成了即兴创作舞蹈;1岁3个月的时候发了一声“啊”被认为学会了抒发感情;3岁时在钢琴上拍了几下成了即兴作曲;6岁时弹了几下电子琴成了自学乐器;玩了几次五子棋成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心情不好的时候唱歌成了一项“善于调控情绪”的发明……
我们还是仔细剖析一下刘亦婷家长牵强附会的笔法吧:
在我的努力下,婷儿5个月大时,便对音乐和舞蹈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兴趣:
……喂奶喝水都要听着歌儿才肯吃,不管多调皮的时候,一听见歌声就乖了。大人一唱歌,她就全神贯注地听着,还哼哼叽叽地想跟着学。我若在她面前跳舞,更是把她高兴得不得了。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40页)
看到这段文字我想起了一则新闻,说一些奶牛场通过给牛听音乐增加了产量。根据这则新闻我们能不能这样推测,对于音乐和舞蹈或者说节奏的兴趣是人类的本能,是根本不需要培养、教导的,如果连这种本能都牵强附会成自己早期教育的功绩,我想,这完完全全是一种反科学的态度。
到她满10个月时,婷儿的艺术细胞似乎已经形成了:
……那天我抱着她哼了几句歌,她居然自己又哼又舞起来,虽然只是乱晃着胖胖的小手,但她是在“跳舞”却不容置疑。当我扶她站在穿衣镜前时,她更是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来。
这种“跳舞”虽然只是一种模仿行为,但创造多半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模仿也是一种有待发展的能力,需要大人随时鼓励,以增强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40页)
大家都看过马戏团的表演,笨拙的大象在音乐中也能翩翩起舞。为什么?一种条件反射而已。对于10个月的刘亦婷来说,对于节奏感强的音乐产生条件反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刘亦婷的家长却把这当作刘亦婷艺术细胞形成的证据,是自己培养的结果。这真是一种可笑的逻辑。
婷儿刚满1岁,模仿能力就发展得相当好了:
……大概是一个星期前吧,我发现婷婷会自己“玩家家”(做游戏)了。她拿着小宋的牙缸,一会地装作刷牙,一会地装作吃、喝,还“吧哒”着小嘴儿品味呢。兴趣大得呀,抱都抱不走。这大概是一种自发的模仿吧。
还有一天,我发现婷儿老是兴奋地跺脚,就称之为“跳踢踏舞”,还鼓励她一次又一次地跳。我认为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婴儿时期形成的即兴创作舞蹈的兴趣,使她在后来的校园生活中无数次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尽管没有训练过的舞姿不可能很规范(因为我不希望婷儿长大了从事表演艺术,所以我很少在这方面训练她),但全身心地沉浸在欣赏或自娱中,尽情享受音乐和舞蹈的艺术美,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40页)
孩子跺脚成了即兴跳舞,鼓励孩子跺脚成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信心。更让人惊诧的说法是,这种“婴儿时期形成的即兴创作舞蹈的兴趣,使她在后来的校园生活中无数次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想,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这个世界人人都可以是舞蹈家,因为这些地球人都曾经在婴儿时期即兴创作过舞蹈,否则不会直立行走的人类不知还能不能称作人类?
这就是刘亦婷的家长对刘亦婷实施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吗?如果这就算所谓的早期教育的话,我看每个家长都可以无师自通,每个孩子都将自动成为天才儿童。孩子摆弄一下乐器,你可以说他即兴作曲,是音乐神童;孩子在纸上涂鸦数笔,你可以说他即兴作画,是绘画神童;孩子踢了几下球,这可不得了,在婴儿时就显示出了卓越的脚法,是未来的罗纳尔多。
总之,牵强附会的本事谁都有,国人更是擅长这个,我们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有人想尽办法,牵强附会地指出你冒犯了皇帝,而且灭九族,一杀就是上万人。那个“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典故我至今记忆犹新。
国人为什么喜欢牵强附会呢?关键是缺乏科学传统,缺乏科学精神。刘亦婷的家长也不例外,所以他们的“育儿日记”充斥着牵强附会的荒唐之言便不足为怪了。
培养纪实,名不符实
婴幼儿教育涉及人的智能、心理诸多领域,很多领域都存在着一些未解之迷。科学家对我们大脑的了解正像对黑洞的了解一样非常肤浅和粗糙。由于幼儿教育涉及“人脑机能”这个科学上的盲区,目前尚没有权威的系统理论可以指导家长实施幼儿教育。如果有的话,这个人肯定可以拿到诺贝尔奖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一个领域充满了未解之迷,没有被科学完全占领的时候,也就是伪科学层出不穷,江湖医生当道的时候。尤其在我国,婴幼儿教育刚刚起步,各式各样的早期教育理论鱼龙混杂,对于缺乏专门知识的家长来说往往莫衷一是,难辨真伪。
当年,英国政府曾给幼儿园儿童制定了一份学习目标,希望5岁的幼儿能学会数两位数的数字,以及会书写自己的姓名和拼写简单的单词。待他们长到6岁时,教育部将会检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取得了哪些进步,都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一学前教育大纲一问世,即遭到学前教育联盟的恶评,并警告说,政府计划促进幼儿的早期教育,可能逼使教师和家长在这种“争上进”的压力下,逼迫儿童超前发展,其后果将会给儿童带来诸如作噩梦、尿床等由于压力而引起的后遗症。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玩是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孩子有当孩子的权力,他们可以从玩耍过程中学会与其他人交往之道,体验成人世界及认识周围事物,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总之,令孩子娱乐放松的游戏,是儿童时代最要紧的首要之事。如今政府为幼儿规定学习目标强迫灌输“学问”,使得孩子的游戏活动退居次要位置,这将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身心成长。
所以,关于儿童是不是应该进行早期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早期教育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过必须承认,在权威缺席的时候,一些个案化的“育儿经验”是有一定价值的。人们起码可以通过这些“育儿经验”获得一些启示,少走一些弯路。
所以,如果刘亦婷的家长扎扎实实以“纪实”风格谈谈自己的“育儿经验”,他们的书可能会更有价值一些。可惜的是,当他们以培养出“哈佛女孩”作为资本,武断的认为自己的“育儿经验”就是真理,开始以真理为名向家长们兜售的时候,性质就完全变了。
教育无小事。活生生的人并非实验品,实验错了可以重来,人生无法重来。所以这种以非科学态度写作的书,给读者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刘亦婷的早期教育只有经验没有教训,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很让人反感。其实,“育儿经验”最大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向大家证明我的做法有多正确,而是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教训。
因为你的做法正确与否实在是难以从学理上证明的命题。你不能因为孩子成为杰出人物就证明你的早期教育是正确的。比如贝多芬的老爸经常毒打贝多芬,毛泽东的老爸也是对毛泽东非打即骂,你能因为他们是伟人而认可他们的家庭教育吗?
但是,一些家教中的教训是可以建立一定因果关系的。比如由于你的责骂孩子离家出走,那么,我们便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责骂导致了孩子的出走。如果你用纪实的风格老老实实地记录,大家还能看到细节,看到你的孩子是什么类型的孩子,你们的矛盾是什么,你当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现在许多家长在写这类素质教育纪实的时候,报喜的太多,报忧的几乎没有。都是声称自己有多成功,而很少提到自己育儿方面的教训。这样的素质教育纪实,实在是名不符实。
自我表扬,不吝笔墨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一书的第一章便是,“刘亦婷,你在哈佛还好吗?”的确,很多读者对于刘亦婷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