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第25章


侄嗔?0个职位。帖子上“摔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指的是“11·21包头空难”。怎么看这个帖子?震惊?悲叹?指责?发帖人用了“变态”来形容自己的心理,显然他自己也察觉到了其中的扭曲。但这种心理的真实存在让谁也没法去回避。是沉重的就业压力“逼”出了这种不健康心理,还是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一直都暗藏了各种心理问题?
前面我提到过的,今年年初,放完寒假开学,我们学校一个大四女生返校当晚从宿舍跳楼身亡。悲剧的起因在于“处女情结”。这个女生小的时候糊里糊涂地曾失过身。等懂事了,这件事就成了始终纠缠着她的心理阴影。她曾经和朋友聊过,也咨询过学校的心理医生,却始终没有得到淡化或者消解,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完全扼住了年轻的心,使她选择了轻生来实现彻底的解脱。我跟外地一个也是在高校工作的朋友交流起这事情,他告诉我说,就在前几天他们学校一个女生也跳楼了,也是大四的,求职失败了好几次,估计是受不了屡屡的打击就干脆从四楼跳了下来。
在大学里工作了这么多年,面对这些问题,真应该好好自我检讨: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大学出了什么问题?问题肯定是存在的,现在的学生到底在想什么?怎么会那么奇怪,那么脆弱?以这样的状态今后怎么踏上社会?而他们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就业的。
采访后记
听了吴老师的这些故事,其实我并不感到吃惊,因为近来社会上普遍对应届生存在一些看法,这些问题大都集中在知识结构、社会化程度、道德素质等方面。我有意和吴老师探讨一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学校!”吴老师说得十分肯定,“高校扩招,学校压力增加,教学工作不深入,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各层次管理人员忙于应付具体事务,老师忙于应付教学和科研,没有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思想工作水平上。一部分老师忙于兼职赚钱,没有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学生自然而然就顺坡放羊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浮躁在高校校园的一种反映。”
那天聊到末了,朋友说他的两个学生想到新闻单位见习,大三,文笔不错。问我那边有没有机会,我说可以先看一下。第二天下午,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就到我办公室来了,很活跃的两个学生,落落大方的,挺招人喜欢。聊到最后,女孩子问,老师你哪里人啊?我说是大连。女孩子惊讶地看着我说:“听你普通话那么好,还以为你是东北人呢?”
我张口结舌,还能说什么呢?怎么现在的大学生连这么粗浅的地理知识都不具备。虽不是以偏概全,但脑子直觉地又浮现出吴老师形容招聘会场面的时候所用的一个词:“人才汹涌”。真的很准确,庞大的声势背后水分也不可小觑啊。
潮来潮去浪淘沙尽
马先生,一家出版社社办刊物的负责人,本身还是位作家,在业界有相当的声誉。杂志发行量不错,深受读者欢迎。他想除旧布新,打通格局;他也一直想让杂志社吸收一些新鲜血液,让杂志变得更活,更有冲击力。他曾经相信过大学生的可塑性,但是事实教育了他,他失望了。几个个例在他心里形成了一堵墙,挡住了一大片……
你可能也知道,在我们这个南方省会,出版绝对算得上是高尚职业:工作体面,旱涝保收,单位经营状况不论如何,员工的待遇和福利都差不到哪里去的。所以,出版社的人才招聘会总是吸引大量的毕业生竞投档案,一般来说,每次的应聘和录用比例大致是200:1。
客观地说,我们这个出版社和许多其他“好”单位一样,存在很多不公正的问题,诸如在招聘问题上就存在很严重的走后门现象。这一时间无法改变的现状给没有背景的应届大学生们的应聘的确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根据我的观察,单位通过公开招聘的那些大学生、研究生也好不到哪去。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出身名牌大学,一个个都意气风发,看起来都才华横溢;可进了门,干一段时间,得,问题都出来了。按理说,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研究生,处理个稿件总没什么问题吧?可他们中的大多数愣是无法胜任。
以前,我总以为问题出在负责招聘的人身上,是他们挑错了人;但后来轮到我自己,才发现:没什么人可以挑!乍一看都不错,真用起来又都不行。
2002年,我们这个省的出版局和出版总社分开了,以省出版总社为基础,成立了出版集团。总体说来,我们出版实力在全国排名,每次都不出前五名。但是,作为一个算得上出版大省的省份,作为出版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集团所属的社办期刊的经营现状却亮点不多,这与出版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领导常说,许多出版相对落后的地区,比如甘肃、江西,都有在全国打得响的名牌期刊,我们这里为什么就不能有自己的王牌期刊?
为了体现新领导的眼光和思路,集团在成立不久就提出了振兴社办期刊,抓好新的增长点的目标。我经过竞争上岗,当上了杂志社社长。我提出,在人员使用方面真正引入竞争的机制,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杂志社的班子。由于选人思路上的问题,我们的目标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烦恼。起初还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经过几番折腾,我开始明白了,不是我选人的眼光有问题,而是我选人的定位有问题:我们当初确定的用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思路存在大大的误区,当我从这一误区中觉醒的时候,时间已被大大地耽搁了……
第39节:来自母校的超级网虫
2003年4月,我在本省几个发行量都在几十万份的报纸上刊登了招聘广告,分别招聘编辑、美术设计人员、发行主管。应聘报名的异常踊跃,在一个星期里,我们收到各类应聘者的报名资料近千件,咨询电话也整天响个不停。
我经过认真地筛选和比对,最后把范围缩小到50人,然后分别约谈。平心而论,他们每个人的资料都做得很好,都获得过多种荣誉,求职信都写得言辞恳切、自信满满,很能抓住求才若渴者的心理。至于他们的资料的成色,在多大程度上能体现他们真实的实力,有没有水分,有多大水分,我都无法验证,我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要选人,资料只是个参照,要通过当面考察及测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真正算数。
于是,根据各项工作的特点,我安排了考试。结合考试成绩和个人资料,确定面试名单。经过这些程序,最后我选定了8个人,其中应届毕业生共4人:发行员小文、文字编辑小杰和小麦、美术编辑小娆。
在这一拨应聘者中,我认为我做到了择优录用。对他们的情况,我虽然不是100%中意,他们毕竟刚出校门,在工作经验方面等肯定是有欠缺的。但我很看好他们的朝气和潜力,相信只要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调整造就,一定能成为人才。可没想到,在我聘用的这4个应届毕业生中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刚走出校门的他们,会给我带来这么多的困扰……
来自母校的超级网虫
小麦是个女孩,毕业于N大学中文系,是我的校友……10多年前,我也是从那个系毕业的。N大知名度很高,在全国也挂得上号,在本地更是无可争议的No。1。我记得,我们当初在学校的时候,办文学社,组织各类笔会活动,形成很浓的写作氛围。我们文学社的一批朋友中,后来出了许多名动全国的作家。所以我对母校的学生是很有信心的。也许这也是我第一个确定要收小麦在感情上的一个结。
小麦属于那种形象不太占先的女生,虽然没有明显的缺陷,但绝对算不上好看:头发短短的,在多数女孩子过度打扮自己的现实环境下,她算得上一个本色的女孩。从外在感觉上看,她有母校学子的气息:自信大方、视野开阔,表达能力也比较强。在面试时表现出的自聪明伶俐、热情精干,还是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
对工作条件,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在面谈的时候,她只是特别关心这里有没有宽带,能不能上网。我说我们这里办公都是电脑化,除了财务,每台电脑都可以上网……当然我当时万万没想到,她对上网是那么痴迷。
一开始,我安排小麦处理自然来稿,拆信、回信,筛选有一定基础的来稿,进行文字润色。这么安排,一方面考虑到要让她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熟悉编辑工作的流程;同时对她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挑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