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第28章


就在接手的发行人员在与各地发行商联系回款的过程中,发现了严重的问题:有三家发行商,共3000多元书款打了小文提供的一个银行信用卡上,卡的主人姓孙……经了解,这是小文男朋友的姓……在杂志的每月回款记录表上,根本没有这三笔回款的记录。这三笔款子都发生在北京订货会之前,想到她在北京对我发出的暧昧的信息,我不禁感到可怕。我简直不能相信,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会有如此的心计,如此精于算计,而且如此地不择手段。
这是贪污!
她滥用了我的信任和放手,钻了管理制度的空子。她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其实却很傻,小小的伎俩不难被发现。
我通知她立即到单位来,把发行商所说的有关情况和她挑明了。她开始还狡辩,信誓旦旦地说已把钱给了会计;我找来会计与她对质,她难以自圆其说。后来又狡辩说卡丢了。我晓以利害,第二天她才不情愿地把卡拿来,又说什么卡已经过期钱取不出来。我说那不要紧,可以派人陪你去银行更换。她忙说不用,第三天老实地把3000多元钱交了出来。
这是我聘用的应届生中最自作聪明的一个。临别的时候,我告诫她:作为一个年轻人,能力有大小,但品格要端正。这是忠告,在以后的事业生涯中会有更多的诱惑,她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滑向更危险深渊。
第43节:我这里就是一块踏脚石
我这里对他来说就是一块踏脚石
小麦、小娆和小文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子怎么偏偏在生活问题上存在那么大的误区,显得那么轻佻和幼稚,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如果做人不能正正当当,那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势必会带到工作中去,这一点通过她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也不幸被证实了。
三个女孩子就这样被我请进来又被我请出去。花农种花挑种子,浇水施肥,指望有花开的一天。花的灿烂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我种的花,不断地长出分叉斜枝,是苗不好,还是我修剪的不好?我说不大准。因为我曾经有一朵好花开到墙外边去了。
4个应届毕业生中惟一的男生小杰是学新闻传播的,新闻敏感度和写作文笔都相当有潜力,日常为人也较实在。在试用期里,他做事很勤恳,看得出是真心在学习,渴望提高。交待给他的工作任务,他也总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业务上他也逐渐熟练起来,也没有造成什么失误。对于这样的员工,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说真的,我还真为自己的眼光得意过。我想,这样的毕业生应该好好培养,要为杂志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但试用期满合同签好没过多久,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很有礼貌地说想和我汇报一件事。他先回顾了来到杂志社以来学到的不少东西,得到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接着话锋一转,说考虑到这里的工作不太适合他,所以打算换一家单位。
我听了他的话,觉得有些突兀。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类事情,想不出来会有这么一出。头些天我还在为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欣喜,是我对应届毕业生收用的惟一成果,怎么也没料到他会主动离职?这下好,好的坏的一锅汤,全部倒出去了。
几个月下来,我们费心费力的招聘在应届毕业生这一块全军覆没了。这会儿再怎么挽留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他的心已经不在这儿了。我只能说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又礼节性地对他各方面的表现做了一番肯定,并希望他到新单位取得更大进步,云云。最后我让他写一个书面的辞职函,他说已经写好了。他是有备而来,我似冷水泼头。
按照社里的聘用合同规定,辞职者应提前一个月递交书面辞呈,按理此后的一个月他还应该在这里上班,他也做好了这个准备。但考虑到他找到一份满意的报社工作不容易,我很体谅他,所以让他把下期要发的稿件发完,就可以走了。
后来听报社的朋友说,他在那里兼职已几个月了,但一直进不去;后来经过努力,加上表现出色,报社领导终于把他接收下来。我明白了,我这里对他来说就是一块踏脚石、一个跳板、一个短暂的过渡。他的离开虽然对工作并没有大的冲击,但是作为用人者,我心里总是酸酸的。
再后来,我和一个朋友说到这个问题,他用很惊奇的口气对我说:“你真是落伍了,由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应届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成为一些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主导思想,目前采取‘先就业再择业’方式的毕业生占了应届毕业生的80%以上。有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就业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占10%,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至于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现在的毕业生,一切都为自己考虑,哪还有什么信义观念,哪像以前你们那时候?时代不一样了。”一席话说得当时我在惊异之余竟无言以对。
要说我不论办杂志还是自己写东西,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也不少,可我总没能和自己的身边发生的事联系起来。以我们的年纪在社会思潮也是属于被推着走的了,看着领跑者的背影我心里不踏实,而他们跑得欢着呢!是啊,时代是不一样了。
采访后记
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马先生说在以后的招聘中他再没有招过应届毕业生。他最后说“时代不一样了”时,语气中含有无限的惆怅!
近年来,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最令人感叹和侧目的莫过于媒体揭露的关于大学生的生活作风问题。人们在不理解和惋惜的同时,对那些不自爱的大学生们也多了一层轻视。
没想到的是,这个问题对他们的就业居然也有所影响。马先生讲述的事例虽然不具备代表性,但却足以令人警醒。也许这些事例并不像它们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更深层次地来说,它们揭露了现在的大学生们一些偏颇的人生观。
加强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德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有些高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却不能够尽如人意,使得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异化:重财不重德,“唯我意识”膨胀,道德滑坡、品质缺失。
这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恐怕也非一时一力之功。据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开始对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考试的考生加试职业道德考核部分。这体现了在用人上更注重以“德”为本的一个制度趋势和舆论推向。但要切实地收到成效还得有赖于建立一个操作性及测评能力更完善的一个系统数据库。
第44节:受惑于外面的世界
跳,跳,跳……受惑于外面的世界
刘先生,某银行市行人事处处长,从大学毕业起一直在该银行工作,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已经数十年。说起招收应届大学生到单位工作,他有相当感触:他们呆不住……世界在他们眼里是可以按照自己意愿掌握的,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说不干了就不干了……
早年间,银行一直是国家的金融机关部门,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我们的员工除了一些代办员外都是国家干部编制,不存在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每年我们单位都有定额接收应届毕业大学生的需要和任务,主要是由各大专院校的就业办直接向我们推荐合适的人选,我们再从中挑,当然不会去社会上自行招聘什么的。就连代办员这类临时工岗位也是招收职业高中或者金融中专学校等对口学校的定向委培学生,很少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你想想看,前几年你有没有在招聘会上见到我们设立的摊位?
这两年,几大国有银行也在陆续走上商业化的道路。银行运作模式改了,人事制度相应地也发生了更改。以前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允许了员工的自由流动。除了正常退休的外,年轻人的流动性比以前高了很多;银行为此时常人手不足,形势所迫,这才逐步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我们现在一个市级分行每年的人员缺口有几百人是常事。由各院校推荐来的优秀毕业生一般只能占到编制缺口的一半,剩下的就得靠我们自己去找了。多数时候,不分有没有工作经验,都会招一些,主要看什么岗位。
这年头,什么也禁锢不了人们念头的不断飞跃,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天一个主意,想要的东西也比较直接。要说我们单位的待遇虽不是拔尖,可在那儿说道起来也不寒碜。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