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第38章


桌上的一只大土碗,碗内是农家自制的豆花,孤零零地居于桌子中央。周围是几只盛着米饭的土碗。豆花是白的,米饭是白的。主妇从厨房又端出两碗豆花,放在我们面前,很不好意思地说:“乡下人家,莫嫌弃。”
我端起碗,把脸凑下去……豆花很香。
我听到异口同声地催促:“怎么不吃?吃呀!”
原来陈郁一直没有动筷。我看到陈郁慢腾腾地从口袋里掏出一袋纸巾,抽出一张,在筷子上来回地擦,擦了很久,擦得我想抓起墙角的锄头砸向他的脑袋。
第58节:第一次有人喊我“老师”
我感到悲哀。那一家人都埋着头吃饭。时间像是死过去一般。陈郁扒拉着豆花,一点一点往嘴里送。我把碗里的汤喝得一干二净。陈郁剩下了大半碗。主妇像客人般拘谨。
采访将完的时候,主人说:“天灾免不了。粮食够吃,不生病,就谢天谢地了。”
走出这户人家,到山脚下进行采访,再到踏上归途,我没有主动和陈郁说一句话。
回到报社,我和陈郁面临一个写稿分工的问题。按照常规,这种两人一同采访的稿子,由两人各写一半,分工合作。我不想和陈郁分着写。说实话,有点“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思。我对他说,不如一人写一篇,写完后都交上去,上面愿意用哪篇就用哪篇。陈郁同意了。
因为心灵受到震撼,我提起笔就停不下来,直写到七八千字才罢休。陈郁的稿子写了三千来字。两篇稿子一同交上去。我的稿子被采用了。稿子刊发出来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读者通过报社给灾区捐了款。
陈郁主动找到了我,这是破天荒第一遭。我以为他要发泄不满。没想到他跟我说开始有点服我了。说是以前他确实有些看不起我,觉得我没上过大学,和他不在一个层次。现在看起来,我是个例外。
我说:“你错了,还有很多没上过大学的人,比我能干。人与人是否处于同一层次,除了教育背景之外,还有很多考量因素,比如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此后,我和他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僵了,但也只停留在一般同事交情上。说不上有什么成见,也许不过是成长经历不一样罢了……我们是不同类型的人。
第一次听到有人喊我“老师”
夏天,报社来了几个实习生,给我分配了一个让我带。乖乖巧巧的一个女孩子,叫章欣。她站在我面前,一声清脆的“老师”,喊得我傻愣愣的。第一次听到有人喊我“老师”,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在报社呆了两年,一直是我叫别人“老师”。
章欣在一所大学新闻系读大三,利用暑假的两个月时间来报社体验一下实战的感觉。我告诉她当记者很苦。她说她就是专门来吃苦的。她就是喜欢记者这个挑战性强的行业,自由得很,也有成就感。我就告诉她当记者没什么大的诀窍,关键就是多跑,多想,多写。
第二天出去采访时,我带上了章欣。她又是紧张,又是兴奋。我让她镇定些,采访时多听我说。她忙不迭地点头。
没想到,第一次带章欣采访就砸了锅。刚开始她还比较安静,专注地听着我和采访对象的对话,在采访本上作着记录。后来,也许是紧张劲过去了,她活跃起来,急于表现,抢在我前面连连向对方提问,有时甚至不够礼貌地打断对方的话。而她提的那些问题呢,实在是不够地道,简单、有点小儿科,令那位采访对象直皱眉。我几次想重新夺回交谈的主动权,向她递眼色也没效果。
采访基本算是失败的。一些该问的要点没问到,鸡毛蒜皮的细枝末节倒有不少。到后来,采访对象也失了耐心,推说有事下了逐客令。
看我脸色有点坏,章欣明白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大气不敢出。我的气也就消了,告诉她采访要掌握技巧,刚开始别太心急,要学会倾听。章欣一声不吭地听着,满脸委屈。
没想到接下来几次带她出去采访,她又走了另一个极端:一句话不说,像个木偶似的坐在那儿,连笑都不会了。每次我都当着采访对象的面给她留机会:“章欣,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她总是摇头摆手,让人哭笑不得。
一次采访回来,我对她说:“章欣,你跟我跑好几次了。今天的采访内容我看你也做了记录,稿子就由你捉刀吧。”
我想看看她的写稿能力。这下章欣倒来了兴趣,爽快地答应了,并让我承诺不准笑她。
稿子很快写成了。我拿过来一看,忍不住大笑。她写的根本不是新闻稿,就像学生作文一样记流水账,还闹了笑话,写的是:“……该公司的CEO王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王先生给记者沏了茶之后,大谈公司的发展目标:明年实现上市……”我想采访中她是用耳朵听了,却根本没往心里去。
实际上,我们去采访的那家公司是个只有十来人的小公司;王先生不过是经理,与CEO差之千里;所谓的上市也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人家说的是明年让公司的新产品上市。
这样的稿子,想不笑都不行。章欣一把从我手里夺回稿子,要哭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有些伤她的自尊,赶紧道了歉。当了人家的老师,不好好教一教,也太说不过去了。我把自己写稿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说给章欣。我告诉她:经济新闻其实是最难写的一种新闻,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之外,敏锐感觉、深入观察、独立思考都是其中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记者的知识素养、视角和思辨决定了新闻的质量。
章欣很虚心,自己也琢磨着,重写那篇稿子。二稿出来再看,虽仍有毛病,但总算有模有样了。后来的几次采访,我仍坚持让章欣写稿。她的稿子质量一点点提高着。大半个月后,我对章欣说:“小鸟翅膀硬了,出去单飞吧。”章欣知道这是为她好,虽有点怯,也同意了。她说,小鸟出去找不到食就回巢哟。我说,找不到食就别回来。
第59节:“人才加工厂”质量报告
章欣“单飞”的第一天,很晚的时候才回来,闷闷不乐。我问她去哪儿了。她说,在外面转了一天,一个“点子”都找不到。我劝她别灰心,多开动脑筋,学会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常,新闻选题是“钻”出来的。第二天、第三天,章欣还是一无所获。她捶着膝盖说,跑政府部门,转商场,脚都走肿了,就是没有找到可以写的东西。新闻敏感这东西没法教,全靠自己体悟。我鼓励章欣要坚持。
章欣终于找到选题写了篇稿子。她乐颠颠地拿着自己第一篇独立完成的新闻作品来找我。我接过一看,标题是《农贸市场供应充足》,大意为记者在农贸市场看到农副产品种类繁多,货源充足,老百姓很满意。
我不忍心打击她太深,调侃了一下:“哎哟,狗咬人也成新闻了。”章欣的脸红了。我告诉她,如果所有的农贸市场都供应充足,只有一家市场出现短缺,奇货可居,这种现象就可挖掘,写成一篇市场新闻。章欣听了若有所悟。接下去的她又独立采访撰写几篇稿件,已经是大有起色了。
章欣回学校的时候,我去送她。我问她毕业后是否还想当记者,她说肯定会的,她觉得自己在这两个月中学到了很多:学了三年新闻,没想到一上场就现了原形。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不敢再拿自己当盘菜了。毕业找工作时,她会保持平常心,从头做起,努力做个像我一样棒的记者!
我知道自己并不棒。没有上大学,我不自卑,但毕竟是心中一个难以抹去的隐痛:知识不系统,专业训练不够。我只是尽心尽力去做事,努力活得真实。其实,那些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天之骄子,他们有理由比我棒。
采访后记:
大江的经历很值得思索。他最后所说正派学校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有理由比他棒,这本身是个很好的逻辑推论,而现实很多时候并非如此。大江的表现就如同是眼镜、陈郁、章欣的镜子,从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他们的事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对广大学生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眼镜”求职过程中三次考试体现出的在校学习阶段惰性十足,学无所成,毫无收获;同时缺乏主见、求职目标模糊不清,对单位的选择、职业的适应性以及求职于该单位的目的、动机等问题茫然不晓,并不清楚自己为何选择该职业;很难引起用人单位的兴趣。
陈郁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恃才自负,孤芳自赏,听不进他人的意见,目中无人,惟我独尊。一旦进入职业领域,协调性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有时不单单是人际关系极差,在工作中也必将缺乏必要的世俗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