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传》第457章


那就太令人沮丧了。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决战的日子越来越近。尽管还有很多希望加入讨伐英格兰尼的军队或游侠还在路上,但是到了九月一日,战争还是如期爆发了。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讨英联军在英格兰尼克拉比松省进行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首先,当时的农业并不发达,囤积足以支撑这种规模战役的农副产品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其次,当时大陆的人口有限,占大陆面积五分之一的英格兰尼人口总数也仅仅只不过五千万左右。以当时大陆通行的征兵比例100:3来看,英格兰尼的总兵力应该只有一百五十万。所以说,以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社会现状来看,克拉比松战役的爆发显然是一件非常不合常理的事。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双方达成相当程度共识后才展开的战争。
英格兰尼国王之所以迫不得已接受兰特大帝“在克拉比松省进行一场大决战”的要求,而且还不得不尽力约束英格兰尼人及协同军不要在战争爆发前袭击欧巴尼亚帝国及其盟友,那是因为老国王知道:一旦兰特大帝被激怒因而放弃展开大型战役的念头,受损害最深的还是英格兰尼人。如果敌人的联军从英格兰尼的各个方向蜂拥而至,那么整个英格兰尼都将遭受悲惨的蹂躏。要知道,在某些国家一直存在“匪过如梳,兵过如篾”的可怕说法。既然兰特能够纵容麾下的拉库里,那么他有什么理由会惩罚其他国家军队在英格兰尼犯下的罪行呢?反之,如果能够在战役中取得胜利或者与敌人联军打成两败俱伤,那么英格兰尼就能够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另外,英格兰尼军方上层或许还有这样一个共识:与欧巴尼亚帝国进行战争时如果仅仅只是分兵被动防御,很难想象会有比法兰西斯更好的下场。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不选择轰轰烈烈拼个鱼死网破呢?
当时,联军方大多数中低级将领都无法理解英格兰尼为什么会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因为在这样的决战里,英格兰尼显然处于劣势。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方一共围困过的八十七座。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敌人怎么有胆子从城墙后面走出来?他们竟然胆敢与兰特皇帝进行野战?
不过,联军方的中低级将领以及士兵的想法十分简单:既然英格兰尼人因为某些他们无法理解的原因在联军的面前集结了,那么他们就应该尽快地发起进攻,以消灭那些集结的英格兰尼人,以防止万一英格兰尼人忽然改变主意,从那里撤退。因此,在战前联军方的士气极为高昂。
这里先说明一下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战役爆发前,联军方面兵力共计九十八万,但真正被投入到这场战役中的部队实际上只有876891人。仅以人数看,相对于拥有六十万兵力的盟军,联军方面只占有1。46:1的优势,对于进攻一方而言,这实在算不上特别明显的优势。不过,联军在人数上虽然只占微弱的优势,然而在骑兵和魔法师方面的比例却是惊人的4。3:1和3。2:1。这显然是因为在较长的距离上,骑兵和魔法师比步兵进行集合要容易得多的缘故。
为了解决骑兵数量处于明显劣势的难题,英格兰尼开始在前线部署一种称为“筑垒地域”的部队,这种部队的兵力通常相当有五到八个联队的兵力,主要由弓箭手和步兵组成。这种部队的防御力相当不错,毕竟整个部队龟缩在防御工事的后面,但是这种部队的机动性极差。即便他们愿意放弃防区内的所有辎重,步兵的速度仍然相当有限。它的任务很简单,就是防守一个很宽的地段,以释放尽量多的骑兵参加进攻。英格兰尼的统帅肯洛亲王解放骑兵的措施显然是正确的,不过,肯洛亲王成功的光芒却被他的敌人欧巴尼亚皇帝取得的更大的成功所掩盖了。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战役得失”中进行讨论。
在兰特大帝的回忆录写道:“在战役开始之前,我面临着三大难题:讨英联军有没有足够有经验的军官去指挥这样一支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部队?讨英联军有没有足够的参谋人员和足够的通讯设施去协调各个部队的行动?如何解决部队的后勤供应问题?”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战争中,即便是最为优秀的将领在战斗中的有效指挥半径也不可能超过七公里。而一场交战双方总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大型战役,交战一方的总指挥是绝对不可能完全控制住所有的部队。结合这样的限制,兰特大帝是这样解决第一个难题的。
在联军集结的过程中,兰特大帝将联军划分为十个大的部分。马迪尔、凯森、皮耶德、萨弗斯、多明戈分别担任从A至E五个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他们麾下的战士除了本身的军团外,主要由德克萨、法兰西斯这样的大国以及其他实力较强国家的政府军组成,每个集团军大约有十五万人。而凯迪、史蒂夫、拉库里、海若、乌尔里分别担任从F至J五个战斗集群总指挥的职务,战斗集群的主要兵源是小的公国、自由城邦、领主私兵以及游侠、佣兵团、盗贼团组成,每个战斗集群人数从三万至七万多寡不等。无论是从将领在兰特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还是士兵的组成和数量来看,战斗集群相较于集团军而言自然只能算是二流甚至三流的部队。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有几支二流部队在整个战役中的表现相当出色,在某些战斗中,它们的表现甚至不逊于大陆上公认的王牌部队。
兰特大帝解决第二个难题的手段“简单明了”。兰特大帝将组建及运作参谋总部的重任交给家臣斌和一个神秘的叫作兰仆的人,然后便甩手不管了。我们不知道只有九个人的参谋总部是如何完成的那一份份无比详尽的作战计划。更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如果将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联军参谋总部的效率和功能至少比盟军先进了两百年。兰特大帝解决各支部队与总部、各支部队相互之间的联络难题的手段也很简单:将飞翼部队、狮鹫骑士以及其它一切能够载人飞行的魔兽剥离出一线战斗部队,组成一支特别通讯部队。这一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线战斗部队的战斗力,然而它却使数支部队合作进行穿插、堵截、包围成为了可能。利弊得失显然无需赘言。
至于说解决后勤供应的方法,兰特大帝也采取了很干脆的方法:组建后勤总部,由财政大臣阿拉卡担任首任后勤部长。不知道这一人事任命仅仅是因为大帝对阿拉卡的宠爱所致还是大帝确实慧眼识人,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阿拉卡在后勤部长一职上表现得十分出色。后世的评论家对于阿拉卡在后勤管理中的表现是这样评价的:在阿拉卡失踪后至少三百年内,再也没有人能够在后勤管理中表现得比阿拉卡更加出色。
因为兰特大帝向英格兰尼国王下达的战书明确规定了战役的战场范围,相对于一百五十万人以上的大型战役而言,这样的战场显得相当狭小,因此,在克拉比松战役爆发之前,大多数人就已经将之定性为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
自古以来,对于在战场上战斗力较弱的部队的使用方法通常是这样的,在进攻时,这些部队通常会被赋予保护两翼的任务,在防守时,这种部队通常被部署在第一线。这样做的用意是以那些不大可靠的部队尽量吸收进攻一方的动量,然后由充当主力的部队在第二线和敌军决战,同时这样部署也有防止前者溃退的作用。如果将不可靠的部队部署在第二线,那么一旦当第一线被迫后退时,那些占据第二线的二流部队很可能会产生恐慌。处于二线的二流部队往往会这样想:“既然他们也抵挡不住,我们又能干什么!”。于是,二线的二流部队往往不但不去反击进攻的敌军,反而率先逃跑从而造成全线崩溃的危险。所以,盟军按照惯例将战斗较弱的盟友以及领主私兵放置在第一线,而将主力部队部署在第二线。然而,这一常规的部署却被证明是极其错误的。
9月1日凌晨,紧随着一阵猛烈的魔法攻击之后,联军方面开始了他们的进攻。
遭受铺天盖地火球的蹂躏之后,盟军一线一段大约五公里长防御工事遭受了彻底的破坏。由于联军方集中使用了魔法师的缘故,盟军一线遭受攻击地段的军官普遍认为他们面前的敌人数量是他们的五十倍甚至一百倍。这一错误的认知极大地损害了守军的士气,在魔法攻击下留得性命的盟军在听到敌人的马蹄声后,没有经过任何抵抗便举起了白旗。当然,我们并不认为防御工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