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成功的孩子》第1章


《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作者:佚名
第一章
2003年8月17日,家住鄂西北十堰市的库金会被中央电视台作为主嘉宾邀到北京,与正在北京读书的大儿子库博飞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和北京市部分师生、家长一块,探讨有关家教的话题,在观众和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库金会出生于1959年。1966年至1972年读了7年书,出校门时写信都不会,半文盲一个。小时候,他家十分贫困,吃米糠和野菜长大。
后参军入伍,在部队勤奋好学,凭着抄字典、背诵《铁道兵报》上的文章,练习写通讯报道等顽强的毅力,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
从部队转业后,通过自学,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家教实践,他不但将自己两个调皮平凡的孩子培养成了十分出色的优秀学生,而且著书立说,写出了畅销家教书《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两个智商平平的孩子成功跳级
人们习惯地认为,孩子读书成绩好就是聪明。反之,成绩不好,就是愚笨。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跳级的孩子,传统看法就是天才。只有极聪明的孩子才能跳级。可是,库金会不那么看。他说,他的孩子智商平平,绝不是天才,可他却要培养孩子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3年1月24日,《十堰日报》在一篇报道库金会家教事迹的稿件中加编者按说:“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成功地跳了一级,这在十堰地区是少见的,甚至在全国也不多见。库金会先生的两个孩子都成功地跳了一级。他说,他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早知跳级那么容易,他一定让儿子们跳三级!”
库金会两个儿子跳级,说起来简直像“神话”,使人难以置信。
他的大儿子库博飞在小学1至5年级成绩不错,但在全班、年级、在他们单位五十多个同年的孩子中,不是最好的,他却让儿子跳了一级,由小学五年级直接升到初中,到十堰市六中读初一。而他的小儿子库稳飞,在小学则是一个差生,差到什么程度?一个差生又是怎么能跳级?我们不妨看看库稳飞小学时的班主任、十堰市武当路小学刘策明老师写的文章,从中能得到一些答案。
成绩平平的学生跳了级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路小学教师刘策明)
1998年9月1日下午18时左右,我作为当时六班班主任,在清点新学年开学报名人数时,发现少了一名学生。尚没报名的这位同学名叫库稳飞。他爸爸是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教育科科长,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时,正好孔校长和教导主任到我们年级办公室来了。我对孔校长说:“我班只差库稳飞同学未来报名。”孔校长说:“暑假你回家休假去了,库稳飞的老爸拿着市六中陈桂厚校长签发的录取通知书找我,取走了他儿子的学籍档案,跳级上初一去了。”
听了孔校长的话,我一时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简直不可思议,库稳飞居然可以跳级!他爸单位的十几个孩子都是我班学生,哪一个的学习成绩不比库稳飞强?库稳飞都能跳级,我们班岂不是90%的学生都可以跳级?
一晃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但库稳飞跳级的事情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记得当年库稳飞在全班个子最矮,坐在第一排,学习成绩太一般了,从未考过90分,平时测试只有六七十分,八十多分是最好成绩。这样的学生在我班55名同学中只有八九人。我们学校学生得满分很普遍,而考不及格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但库稳飞有时就能给你弄个不及格出来。
第二章
库稳飞的爸爸是教育科科长,对教育当然是十分重视,几乎天天都要到学校来一趟。可他儿子除了作文写得较好外,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智商也就是和大家一样,普通极了。上课时,表面上看他坐着不动在认真听讲,但经我多次观察发现,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根本没听老师讲课。他的心思在想着别的,一问答非所问,不过老师布置的作业倒是能完成,但潦草、马虎,很难辨认,错的也不少,明显的应付差事罢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却不声不响地跳级上了三年制的初中。
后来我时常记着这个学生。听市六中的老师讲,在库稳飞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却奇迹般地一下子上去了,在初一时就进入了前列,一直排在全班前十名。
听他爸爸说,库稳飞2004年6月份要参加高考,上一类重点大学没问题,目前在高三学习成绩很优秀。自从听了库稳飞爸爸的家教报告会后,才解开埋在我心里六年之久的库稳飞跳级之谜。
库金会让这样的差生儿子跳级,堪称一个奇迹!以库稳飞小学那样差的成绩,只有留级才正常,可库金会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让儿子跳级。难怪当时他们单位不少人说库金会有神经病,脑子不正常,会毁了儿子的一生。他的兄弟和亲戚也极力反对这样做,但库金会谁的话也没有听,走自己的路,大胆做他的家教实验,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刘策明老师的文章只是一个旁证,证明智商平平、成绩中下的库稳飞奇迹般跳了级,证明智商平平、成绩普通的孩子的确能跳级。但怎样才能保证跳级成功呢?库金会在他的家教实验中,摸着石头过河,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以一种马拉松长跑的坚韧毅力,将这一“神话”变成现实。
他创造了家教马拉松纪录
库金会说:“让孩子跳级容易,从这个年级弄到那个年级就是了,但要使跳级成功,就必须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最终考上一类名牌大学,这才算跳级成功!”
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梦想,孩子进入初中后,他就多年如一日,每天到孩子的学校去一至二次。他家离学校有3华里,他几乎每天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步行去学校。1999年秋,大儿子考上了市一中,学校离他家更是远达12华里,下了公交车,还要爬一个500米远的山坡才能到达学校。尽管如此,每天中午,他仍坚持利用午休时间给儿子送一餐饭。可小儿子初中的学校与大儿子高中的学校方向正好相反,中间相隔15华里,17个公交站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怕苦累,雷打不动地来回奔跑于两个儿子所在的学校,常常一身泥一身汗,让学校的不少老师和同学都为之感动。2001年,小儿子也以较好成绩考入了大儿子所在的同一所高中,这才减轻了他两头跑的艰辛,每天可以将两份午餐一块送到学校给孩子们吃。
很多人不理解库金会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一是很累,多年如一日,不能午休,家长太辛苦;二是算经济账,也根本就划不来,因为两个儿子买一餐饭只要6元就足够了,住校每人一年才50元,平均每天才几角钱的住宿费,他却让儿子都走读。当时全市住这么远的路走读,仅此一家(如今,根据库金会的教子经验,已有不少人也让孩子远距离走读了)。库金会说,他们单位男职工,人人都打麻将、斗地主,就他一人不参与,因为他没有时间娱乐。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这样累呢?
库金会的回答让我们茅塞顿开。
第三章
他说,这样做有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锻炼自己的意志、毅力和恒心。一个人干事业最起码的功底就是吃苦、耐心、毅力和意志。
二是给儿子作表率。他说自己平时坚持到学校送饭,这看似教条、形式,实际上是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锻炼其坚强毅力的得力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无形中也感染了儿子们。
三是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以便针对问题有目的地施教,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库金会说,现在许多家长都苦于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这样就给一些受不良影响的孩子在家长面前说谎、蒙骗创造了条件。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孩子一次次说谎得逞,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有些甚至走上邪路,这类例子很多。出现这种现象,很多家长不是检讨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够不够,了解够不够,尽没尽到一个家长的职责,反而一味抱怨孩子不听话,学坏了,抱怨学校风气不好,管理不严。其实孩子学坏,一大半责任在家长,要是家长经常到学校去,观察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施教,孩子就不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就说不上学坏了。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库金会自孩子上小学起,就坚持每天去一次学校。在小学阶段,他主要是到学校观察孩子活动的情况,研究孩子的心理活动。他不但观察自己的孩子,还观察别人的孩子,同时找老师了解情况,观察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和成绩差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