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臣》第406章


俄国人入侵阿富汗之后,与英国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兵力远远高于英国,由于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英国根本派不出如此多的军队来征服这个国家,因此他们的主要目标只是几个阿富汗的大城市,而其他的中小城市以及乡村则弃之不顾,只要游击队不来打我的大城市和补给线,我只当做没有看见。
而俄国人则不同,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派出大规模的军队,十万、二十万都不是问题,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只是想控制这里,而是希望将其一举吞并,完完整整的消化掉。因此,俄军不只占领大城市,还对乡镇进行扫荡,任何抵抗者倘若要抵抗,都会遭受无情的镇压,俄国人的办法是鲁莽的,不过在某一时期很有效果,至少暂时维持了一定时期的全面优势,游击队不得不躲入连绵的山地中去,龟缩不出。
可是当他们的大军进入印度和东巴基斯坦地区之后,问题就显现了,俄国人的兵力开始出现不足,满腹血海深仇的游击队活动又开始频繁起来,他们攻击俄国人的运输线,袭击俄军的据点,攻击落单的俄国士兵。
这一度令驻守阿富汗的俄军很是头痛,因为抵抗者是杀不完的,杀的越多,抵抗就越激烈,这一条或许对于某些民族并不适用,可是对阿富汗人却是相当的正确。
南亚大陆有句谚语,叫“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最毒,眼睛蛇的牙、鹰的爪和阿富汗人的复仇之心”。
这个民族由于土地贫瘠以及战乱不断,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可怕的尚武精神,几乎人人都是合格的战士,当俄国人兵力不足时,疯狂的复仇也就开始了,甚至就在几个月前,游击队还收复了几座小型城市。
不管怎么说,对于阿富汗人来说,俄国人是最恐怖的,他们宁愿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也不愿在恐怖的伊凡治下,游击队与袁世凯很快的达成了一致,而这些人也很快的弄来了喀布尔城内的大量情报,这对袁世凯很有帮助。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当袁世凯向吴辰上了一本奏疏,奏疏中的大意是,陛下,请多等候一会儿,最多十天,我将拿下喀布尔,以此来给陛下献礼。
袁世凯的估计是正确的,上前门火炮开始对喀布尔展开了炮击,炮击不分昼夜,无时不刻的轰炸着俄军的每一个工事,从未间断,用袁世凯的话来说,步兵的作用已经有限了,因为他们现在要做的只是在一片废墟之中消灭那些还没有死透或者处于崩溃的敌人,而真正的进攻利器,毫无疑问就是火炮。
袁世凯和许多新军的高级将领一样,一开始并不认为火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可是当新军的装备开始变得越来越优良,装备的火炮越来越多,火炮的射程、威力也得到加强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这东西的好处。
当然是这样的,十门炮能发挥什么用处,一百门炮恐怕也只是用以恐吓罢了,但是如果是一千门甚至上万门呢,当数千门火炮对着一座城市狂轰滥炸时,恐怕步兵在这些高级将来的心目中的次序需要调整一下吧。
而袁世凯已经习惯了利用火炮来进攻的作战方式,他下达的第一个进攻命令就是,炮击!先炮击个三两天再说,炮击完了之后再考虑其他,如果不够,就再炮击三四天,不急。
他的第二个命令是要求那些该死的军需官还有后勤的人员加把劲,绝不能让炮弹的存量中断,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若是达不到足够的存量,将上疏弹劾军中所有的军需官,他的炮击不能持续,所有人都别想好过。
第三个命令是针对步兵的,他放了步兵三天长假,虽然长假期间不能离开驻地,但是可以自由活动,步兵嘛,现在用不上他们。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城内和城郊的守军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火炮从未见过,一枚枚尖啸的炸弹随时可能在你的身边炸开,工事早已炸的差不多了,就连睡觉,都不能得到保障。
许多人已经开始精神崩溃了,这种随时可能丧命,到处都有人在无意中死伤,甚至连睡个觉都成了奢侈的日子令他们惶然不安,而捏诺夫的命令永远只有一个,孩子们,守住这座城市,为了沙皇陛下。V!~!
..
第二百三十一章:西伯利亚
俄军的抵抗是徒劳的。wWw;当炮击过后,无数以连队为单位的步兵在装甲车的开路下进入这座废墟时,这里的抵抗已经十分的零星了,就在几个小时之前,奉命守护这座城市的将军捏诺夫已在他的卧室里饮弹自尽。
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如今落入新军手中,而整个阿富汗的俄军也大多歼灭于此。
占领了这座城市之后,新军并没有南下,而是在等待,对于他们来说,南下进入东巴基斯坦毫无意义,那一支在东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俄军几乎已经完蛋了,关于这一点,恐怕就是军事白痴都能看出来。
他们的补给已经切断,亦没有援军,军队失去了与统帅的联系,现在袁世凯要等待的就是这伙俄军与英军好好的打一仗,而后再去收拾残局,同时亦随时监视伊拉克地区的俄军。
吴辰对中亚的策略是慢慢消化,因此,袁世凯并不急。
可是英国人却是急的很,俄国人亦是急不可耐。当在印的俄军发现后路被截断时,立即发生了一场大争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俄军应该回击喀布尔,将在印的三十万俄军凝聚起来,打通回家的通道。
支持这个提议的人相当的多,虽然他们明知这样做是不理智的,可是谁也无心再战了,俄国的伟大战略在喀布尔失陷的那一刻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笑话,现在的俄军只希望撤回这该死的ya热带地区,回到家乡去,谁愿意战死异乡,就算是死,他们也愿意距离俄国更近一些。
不过仍有人认为应该继续攻击德里,这是他们摆拖当下窘境的唯一出路,在他们的后面是五十万装备精良的新军,而在他们的面前,则是一座只有七万英军困守的城市,拿下德里,就可以控制住印度,在印度站稳脚跟之后,再与新军决战不迟。
支持这个提议的大多是理智者,他们明白,去攻击喀布尔只是个笑话,没有任何的可操作性,三十万失去了补给的俄军还没有抵达喀布尔,恐怕就已经溃不成军了。
他们的机会只有一个,趁着弹药、药品和粮食的储备还能够坚持时。将这些英国佬打败,劫掠他们的财富,就地获得他们所要的一切。
争论很快就结束了,因为远征军的亚历山大将军支持了后者,他是个理智的人,同时也作出了最佳的判断,而后,他很快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他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不必在乎伤亡,俄军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昼夜不停的攻击德里。
因为在一个星期之后,俄军的补给就彻底的消耗一空,因此这一个星期非常关键,决定着远征军的存亡。
英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俄国人现在就如一条受困的野兽,困兽反而是最危险的,寇松一边在心中暗骂新军袖手旁观之余,一边督促英军做好最后一战的准备。
战争毫无征兆的打响,枪声、炮声响彻一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战争从未有过间断,一分钟都没有,疯狂的俄军一个师一个师的反复冲锋,不断的被击退,随后又更多的人涌上去。
整个德里四处告急,谁都没有想到俄国人竟疯狂到了这个地步,城内四处告急,一队队的伤兵撤回来却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因为伤兵实在太多了,以至于连印度的土医都征募过来也不够用。
俄军攻破一处缺口,随后疯狂涌进来,而英军则只能迎上去阻止,第一天,英军的死亡人数达到了三千,第二天,则超过了五千,第三天有些回落,五天过去,就有2万英军战死,伤者不计其数。
而俄军的伤亡更大,至少是英军的两至三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之下,寇松只好带着祈求的向新军发电报,希望新军能够进攻东巴基斯坦,至少缓解一点点英军的压力。
他当然知道胜利就在眼前,可是这种伤亡惨重的胜利却不是他希望看到的,不过很明显,新军希望看到这个结果,他的电报如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
袁世凯在喀布尔悠哉游哉的看着各种战报,很明显,这个家伙是摆明了拉来凳子就等着好戏的**开锣了。
“英国佬和俄国佬仇视了几个世纪,总得让他们好好的打一场,不能搅了他们的兴致,再说了,英国佬固守德里,坚持了这么久,新军怎能去抢功,这场胜利,还是让英国佬单独来完成吧。”袁世凯调侃的和几个战地记者说。
最近这个家伙风光得意,一出中亚就打了一场大战役,以完胜告终,立即便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无数的记者抵达这里,蜂拥的报道他各种的花边新闻。
很快消息被爆料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