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架空传》第179章


方上地官员、土豪便减少了相应地自治权。当安南地中央政权衰弱后。地方上也会短时间内出现军阀自治地现象。但哪有这种名正言顺地有邑贵族体系好?
所以。很多没有抵抗心思地安南将领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反正是向前陈朝国王地继承人投降。也不会产生道德上地失落感。当然。投降后地安南将领及地方官员们也就相应地承担起了供应大军粮草地义务。如此一来。明朝地远征大军也就不需要大肆掠夺便不存在缺粮地问题了。
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况且大明地少数民族土兵相互之间打冤家时就已经养了抢劫地习惯。虽说张辅三申五令不得私自抢掠。但几十万大军又怎么可能全都管得住呢?所以。进入安南后还没打什么象样地仗(战斗总是军纪败坏地催化剂)。可明军地军纪仍然无法达到秋毫无犯地标准。在安南官员提出控诉之后。张辅便将那些违犯军纪较为严重地土兵吊死在道路地两旁。
张辅这样处理地本意只是威慑其他地土兵不要违反军纪。至少不能有杀人**之类地严重违反军纪地行为。然而此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地好处。安南人看到道路两旁被吊死地士兵尸体。得知他们都是违反军纪而被处死地。于是更加拥护明朝军队了。
之前胡朝君臣对明主战或主和地意见分歧甚大。有地官员认为只好“从他(明朝)所好。以缓师可也”。左相国胡元澄(注1)则言“臣不怕战。但怕民心之从违耳。”。对明作战并无十足把握。胡朝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于对抗天朝有着虑。但烂船也有三斤钉。安南好歹也是中南半岛上地大国。拥有人口共有七百余万。而胡一元又是从权相变为国王地。手下地军队和心腹将领却也不少。
眼见明朝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胡一元便在芹站布置伏兵,准备给明军一点颜色看。然而张辅小心谨慎,识破了安南军队计策。于是张辅将计就计,大败安南之伏兵。之后张辅又率兵进占新福,接下
鹤江与沐)率领的军队胜利会师。胡氏父子料不到如此神速,大惊之下,倾全国之兵号称二百余万,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
在绝对的优势下,胡朝或许用计谋还能给张辅造成一定的困惑,但这种严防死守的战法张辅哪里会在乎?张辅大军进入富良江,先命骁将朱荣进攻嘉林江口,再进至多邦隘,沐晟军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进,与张辅呈南北夹击之势,互为声援。一路上,胡朝立下的军寨一一被明军轻松攻克。
胡朝军队节节败退,只得厚集兵力于多邦城,企图据险顽抗。
多邦城坚而高峻,城下设有重濠,濠内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卫严密。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攻克这种坚城需要付出极大地代价。看到多邦城时,不少有邑贵族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无他,朝廷正规军与少数民族私兵一同作战时,充当炮灰的总是后。有了这样地觉悟后,再看到多邦城的雄峻,有邑贵族们自然觉得头疼不已。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有邑贵族都产生畏惧,也有一些有邑贵族主动请战。这其中,湖广土家族的布平争夺先锋的表现最为激烈。布平地父亲是三等有邑伯爵,因此布平曾经在南京藩学就读,在就读期间布平得知为国捐躯死后便可以入烈士陵园,享受世人祭祀。布平极其渴望进入烈士陵园,因此在面对坚城时毫不畏惧。
然而令有邑贵族们惊讶的是,张辅却并没有接受布平等人打头阵地要求,而是宣布待攻破了多邦城之后,布平等人再入城巷战。
其实这种战术安排却是大军出征前朱棣便预先就安排好的。历史上明军攻击多邦城时,好不容易依靠两名高级军官率领敢死之士凭借勇气和血肉之躯才攻下了多邦城的外城。然而进城之后,却现安南兵驱大象出阵,誓死拒战,激烈的巷战中,明军几呈不支。朱~并不怀疑明军的肉搏能力,但如果安南士兵在巷战中负隅顽抗,那么这一仗打下来损失必然不小。
张辅并不知道朱~之所以这样布置是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之前张辅还不明白皇上为什么会一本正经地叮嘱,到了多邦城后要将攻击内城地任务交给有邑贵族。但现在张辅却“明白”了。在“了解”了朱~的用心后,张辅不禁感叹皇上果然是料事如神。
一路上鲜有抵抗,因此有邑贵族们也就没了烧杀抢掠地理由。为了维护军纪,张辅甚至不得不处死那些严重违反军纪的有邑贵族以及他们地私兵。
如今到了多邦城下,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次真正的战斗——更准确地说,是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次真正值得抢劫地对象。如果由朝廷正规军攻下多邦城,那么事后大掠由谁来进行呢?若是朝廷的正规军平定了内城的抵抗,然后由有邑贵族们实施大掠,正规军流血拼命之余却受到这种待遇,谁能想得通?如果由朝廷正规军负责巷战,战胜后实施大掠,对有邑贵族而言却也不公平。
要知道,有邑贵族们辛辛苦苦跟着来,可不是为了参观安南风景的!从道义上讲,有邑贵族参加远征大军是为了完成封建契约,但谁都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路上都梦想着通过战争来抢劫、财。如果不满足这些有邑贵族的,把他们憋得狠了,终究会出事的。
不说张辅对朱棣愈加敬畏。第二天,明军便开始攻城了。
坚固的城池对于防御冷兵器部队很有效果,但是对这支明军来说却没什么影响。
先出战的是神机营。神机营的士兵在城外一百五十米的距离上散开排好,然后开始向城头上射击。
安南也有火枪,如果不是因为朱棣的穿越,安南当时使用的火枪甚至比明军使用的火枪性能更加优异。提到安南的火枪,那便不得不提到胡元澄这个人。历史上胡元澄被明军俘虏后,由于他擅长兵器,能造神枪火器,所以获明朝授以官职,胡元澄对火器的改进非常成功,后因功升迁至工部尚书。升为工部尚书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胡元澄最终成为了一代兵器家,被明代军士奉为“火器之神”——狭隘民族主义没必要对此介意,9世纪的浙江因处于五代的纷争中,因此当年的部分胡氏家族成员从浙江南迁至古代的南越地区。也就是说,胡元澄实际上是中国人。至于说朱~为什么不亲近实为中国人的胡元澄,而要去立陈天平为安南国王,那是因为陈氏的先祖是大约在十二世纪移民安南的福建人。既然两都是中国人,手心手背都是肉,那自然要选择更容易控制的陈天平了。
……扯远了,回到正题。
多邦城上的安南守军同样拥有火器,然而因为火药工艺的不同,导致两的威力相差极大。在一百五十米的距离上,明军士兵只要不是眼睛被安南火器打中,那便顶多也就是受点轻伤;可安南士兵如果被明军的火枪击中,不死也重伤了。
另一个令安南守军无法忍受的事情是,安南守军的火器在这种距离上没有丝毫的准确性可言,可明军使用的新式火枪射程远不说,而且负责与安南守军对射的是神机营!
普通士兵经过一定的训练后,使用新式火枪在1步内比较容易击中门板大小的目标。但这只是普通士兵的标准!出征的明军正规军要么是小旗以上的军官,要么就是各地军中选出来的精锐,其战斗技能自然超过了普通士兵。至于神机营则更是夸张。如果在一百五十米的距离上连续两枪都打不中门板大小的目标,那他都不好意思自称是神机营的人。
既然无论是武器还是士兵素质都有着巨大的差距,那么在对射中神机营将城头上的火力逐渐压制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渐渐的,已经没有安南人敢于冒头了。
这时中军令旗一挥,神机营的火枪兵便缓缓向前走去。
注1:胡一元长子,胡汉苍之兄。
第十三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下)
枪兵们缓缓走到离城墙大约一百米左右的距离,然后距离上继续实施火力压制。
将距离缩短是为了提高射击的精确率。由于火枪精度的限制,在这个时代绝不可能产生百步穿杨的神枪手,但是在这个距离上,神机营的火枪兵们却能够做到以敌人的上半身为目标就基本上不会打中敌人的下半身。
安南守军现在不敢冒头了,但城墙上除了箭垛之外,还设有一些射击孔。这些射击孔非常狭小,而且从位置上讲也不很方便射击,但守城一方毕竟可以通过这些射击孔对攻城方造成威胁。而神机营的火枪兵现在离城墙大约只有一百米,十枪当中总有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