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痕记》第497章


。他还设置了告密信箱,那是一个人们可以投诉之处,可以把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曝光。他的建议激起了官僚阶层及其盟友地主阶级的激烈反对。贾对付对手的方法是清洗了一批异己官员,并杀掉了几个。为补充这些腐败官员留下的空缺,他越过一些资历较老的官员,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和低级官员。这些政策措施,反过来使他的反对派阵营愈发壮大了。这样的政治动荡和分裂,使得南宋在面对统一而强大的蒙古人的挑战时显得异常脆弱。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忽必烈决心入主南中国。不过,最初他并不想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在1260年他曾派遣特使郝经到南宋商讨和平解决方案。如果南宋承认他作为中国天子的统治,作为回报,他会给他们一定限度的自治,并可以继续享受繁荣,因为蒙古人容许并支持商业贸易。郝经自己也写了一封信,作为忽必烈信函的补充。在信中,郝经对忽必烈赞美有加,他把这位蒙古君主说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皇帝,虚心倾听儒士幕僚的建议,以德治国等等。另一方面,他说明了拒绝与忽必烈合作可能导致的后果。他直率地警告宋廷,蒙古人的军事力量是可怕的,军事抵抗是无意义的。他援引中国历史中的事例说明,许多中原王朝,包括宋朝本身,都曾不得不适应形势,向所谓的北虏进贡。上文已经提到,南宋的反应是扣留了郝经。贾似道和支持他的官员决心抵抗。当忽必烈于1261年春派遣两位使节崔明道和李全义出使南宋,要求释放郝经时,遭到了宋廷的断然拒绝。忽必烈并未气馁,接着做出了进一步的和解姿态。1261年,他亲自释放了蒙古军人在宋、蒙边界抓获的七十五位宋朝商人,第二年,又有四十位商人被允许返回南宋;两年后,他又大赦了五十七位南宋商人。直到1269年,他又释放了四十五位商人。在1264年,忽必烈严厉斥责了他的军事将领,因为他们未经调查和审讯,便私自处决了俘虏的两位南宋将领。忽必烈正千方百计鼓励南宋军队变节投诚,所以对这样鲁莽和轻率的行动极为不悦。
第一一二章
忽必烈越来越意识到蒙古军需要建立一支海军。在进攻襄樊时,忽必烈已经认识到要战胜南宋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水上作战部队,于是开始着手夺取战船或修造战船。
南宋变节者刘整是造船计划最热心的鼓吹者之一。刘整坚持认为没有战船,蒙古人就无法征服南宋。他的鼓吹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蒙古人终于建立了一支海军,并在双方初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中显示了实力。双方交战的地点是在襄阳,这场战役标志着战争的转折点。战事从1268年开始,是征宋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最后以蒙古人的胜利而告终。
马可&;#8226;波罗对此有详细描述,他声称亲身参加了围攻襄阳城的战斗,不过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这场围城战在他到达中国两年之前就已经结束了。襄阳和毗邻城市樊城位于今湖北省的北部边界,坐落在汉水两岸,二城隔水相望,汉水在更南部的武昌汇入长江。其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它们是进入长江流域途中的最后堡垒,守护着通往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南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夺取这两座城镇将为蒙古人提供一个基地,可对南部其他地区发起攻击。为了消除南宋襄阳守军的抵抗,蒙古军队不得不展示他们最近刚发明的攻城和海战战术。他们起初希望用饥饿法迫使南宋守军放弃抵抗,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必须切断向襄阳运送给养的水道。他们所需要的是完全控制汉水水域,并尽可能向南延伸到长江。南宋会设法通过水路向襄阳输送物资和增援部队。忽必烈的部队必须设法阻止他们的行动。要粉碎防御者的抵抗,忽必烈的部队最终必须用炮火猛攻这座城堡。但南宋军队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蒙古人意识到他们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因此,他们需要火炮的支持,以避免这种巨大的损失。忽必烈为这次战役选定的指挥官再次显露了他的用人策略。他所任命的将领并非清一色的蒙古人,也非来自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刚刚投降蒙古并向忽必烈透露南宋政治和军事弱点所在的刘整,在忽必烈登上大位之前就投降蒙古的史天泽,是这次战役中最著名的汉人将领。畏兀儿人阿里海牙被证明是最成功的指挥官之一。阿术是参与围城战的主要蒙古将领。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则是来自中东的穆斯林,他们设计的火炮在对襄阳的最后攻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高丽人和女真人建造的战船也在围城时派上了用场。忽必烈任用的这些将领花了差不多五年时间才占领襄阳。这些将领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加强对该城的封锁。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料到将遇到如此漫长的围城之战。襄阳居民储存了大量食物,一些货船偶尔会穿过蒙古人的封锁线,向城中被围困的汉人提供给养。这些都使得围城之战的结束变得遥遥无期。汉文史书很少记载战事的细节,但是,它们确实揭示了围城战是时断时续的事实。作为这次围城战的第一步,忽必烈于1268年初对山西和四川的官员下令,建造五百条小船。刘整计划用这些船只控制通向汉水的水路。几个月后,他便开始在襄阳南部的白河口和鹿门山建筑工事,防止运载货物的小船进入城内。到了10月份,忽必烈又指派蒙古指挥官阿术开始围困樊城。这时,驻守襄阳的南宋守军开始恐慌了。果然,没过多久,在1269年8月,南宋将军夏贵率三千艘小船,攻击了鹿门山。然而,蒙古军队不仅击败了他,而且缴获了五十艘小船。为鼓励更多的变节者,忽必烈通过他的儒臣廉希宪告诉伯颜,禁止蒙古军在新占领地区进行抢掠。忽必烈很少如此告诫他的将领,因为他曾说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乃军事至理名言。在几番扫荡之后,伯颜逼近了扬州。他命令几位将领围攻这座城市,并向他的最终目标临安推进。1264年登基的年轻皇帝度宗在1274年8月12日突然驾崩。他的三个儿子尚未成人。他的第二个儿子,年仅四岁的赵?继位,因为他的母亲全太后是度宗的正宫皇后,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则是由妃子所生的。但是,真正的政治权力仍掌握在赵?的祖母谢太后手中。不过,她已老迈,疾病缠身,加上自1274年至1275年导致贾似道倒台的政治危机,她在朝中很少有可信赖的顾问。官员的叛逃更使她形单影只。随着蒙古大军不断向临安推进,她越来越担心王朝的存亡。这个时期最有名的文官文天祥建议皇室离开临安,迁往南方比较安全的地方。南宋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将领张世杰也支持文天祥的建议,但是谢太后显然不愿意放弃都城。然而,随着伯颜大军步步逼近临安,她终于妥协了。她把皇帝的兄弟护送出临安,迁往南部某处,但她和皇帝仍留守在后,集合当地百姓。与此同时,伯颜的大军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在很多情况下,宋朝的军民不经任何抵抗就投降了。南宋王朝正在土崩瓦解。即使如此,谢太后仍希望获得一种适当的平等待遇,而不是作为被征服者向侵略者投降。1275年12月23日,她派遣一位使节劝说伯颜放弃他的远征,以换取宋廷定期的进贡。这位蒙古大将在胜利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决不会接受这样微不足道的战果。伯颜列举宋廷的种种背信弃义行为,包括扣留郝经和杀害忽必烈的使节,因此拒绝了这个建议,三言两语便打发南宋特使回去了。吸取了这个教训之后,宋廷决定提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方案。1276年1月11日,它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条件:南宋每年将向蒙古进贡白银250000两,丝绸250000匹。然而伯颜仍不为所动。他唯一的要求便是宋廷无条件的投降,此外别无所求。直到1月下旬,宋朝皇帝亲自向忽必烈称臣之后,伯颜才同意与南宋特使谈判。在双方代表几次毫无成果的会谈之后,谢太后把宋朝的大印交给了伯颜,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降标志。然而,还不到一个星期,伯颜便获悉,张世杰正护送宋朝皇帝的两位兄弟逃往南方。伯颜的属下立即发起追击行动,但是没有成功,张世杰等人成功逃脱。伯颜决定暂不管宋廷安排部分皇族出逃的明显的欺诈行为。当宋帝亲自来向这个城市的新主人投降时,伯颜客气地接受了投降。他后来指出,南宋投降的结果是使南方和北方成为一家人。他命令他的官员对临安进行人口普查,登记粮仓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