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良妃》第185章


虽然胤禩答应借兵,可是得用的将军还得自己的人,弘时从小喜文,虽然木兰围猎也能射得几个猎物,领兵打仗却不一定能行。弘历倒是一副磨刀霍霍的样子,可惜年纪太小,根本就无法服众。弘昼更是顽皮,读书习武没有一样成的,连当初的胤礻我都不如。胤禛越发怀念自己的长子,要是弘恽还在,年纪和手段自然都不差。
想到文武双全的弘恽,越发觉得对不起乌拉那拉氏,对她不肯跟自己一心的举动,也消了些怨言了。
谁都知道当初弘恽身体不错,却丧命于一场小小的风寒,若是没有猫腻,谁都不信。乌拉那拉氏只有弘恽一个孩子,一直把他的衣食住行看管的很严,可是还是被人钻了空子。首先怀疑的自然是亲近之人,胤禛当初也查了许久,可惜人家做的太巧妙,没有半点线索,自然也无法给乌拉那拉氏一个稍微宽慰的的交代。后来又因为年家,胤禛异常宠幸年侧福晋,屡次的挑战乌拉那拉氏的尊严,更是伤透了乌拉那拉氏的心,由此也失去了一个忠心的臂膀。
原本乌拉那拉氏才是跟胤禛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啊。
大清开放经商,并不拒绝排斥外国人,只要奉公守法的缴纳税银,跟普通大清百姓待遇一样,经营着琳琅满目的泊来品的外国商铺也是各国探子们最佳藏身之地。自从胤祯占领倭国,高丽和临近的小国就开始人心惶惶,他们生怕在发生类似的事情,命令各自的探子务必尽忠职守,做好刺探工作,间谍活动也空前的频繁起来,胤禩和弘旺也借机驱逐和处理了一批人。
只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何况胤禩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秘密处置这些兄弟们。
胤禛的大军还未点齐,有关他的所有消息都已经送到了高丽皇宫,高丽皇室人人自危,恐慌不已。
虽然知道胤禛这是被胤禩放逐,可是,人家既然不想兄弟相残发生内斗,自然是祸水东引,外人遭殃,别看在国内胤禩防备着胤禛,要是攻打高丽,胤禩自然是给胤禛撑腰的,没看见胤祯入侵倭国初期,大清是财务人力全力支持的吗?
若单独一个胤禛,高丽还敢跟他打一仗,拼个你死我活,可是如今跟整个大清斗,高丽还没有这个胆子,白白的拱手相让,皇族李氏又不甘心。商量纠结了许久,决定先隐匿财务,转移不显眼的皇嗣,留一条后路。一边也要做垂死前的挣扎,示弱和亲送美人,来个缓冲,晚个几年被人占领,没准会有一丝转机,毕竟,大清的皇位已经换人做,万一新皇替他们解决了胤禛呢?
胤禩却不想干涉此事,他已经把事情都交给了弘旺,也是弘旺答应的胤禛,相信只要是胤禛老实,弘旺不会对他怎么样。弘旺虽然继承了胤禩的温润如玉,却也承袭了康熙的狠辣无情,跟胤禩的忍耐大度不同,弘旺前一刻还笑脸相迎,下一时就有可能冷眼对人,毕竟他跟胤禩当初的地位和处境不同。
卫琳琅当时身份低微,胤禩根本就没有耍横的本钱。弘旺生在了好时候,又是子代父职,既要照顾祖母,还要看护幼弟,家中的琐事还要他去打理,一些叔伯兄弟和奴才们难免看轻他一个孩童,做些欺侮嘲笑之事,弘旺要不挺身反抗,就不会安稳的活到今天了。
何况后来又有康熙有意无意的教导,那人能够教一个胤礽出来,弘旺的跋扈想象得到,实在是弘旺本性如此,不喜主动招是惹非,更不主动攻击人,可也绝对不是姑息养奸之人,任由别人窥视自己的东西。
安排好了胤禛,胤禩也放了大半的心,跟弘旺和弘蛟谈了一回心,交代哥俩要同心协力,共同扶持,才跟胤眩⒇返i他们结伴,往沙俄而来。
胤禩原本是打算带着弘蛟一起的,一是想让富察氏跟他团聚几年,二也是害怕弘蛟跟弘旺离心,闹出什么事端,再者,都是嫡子,胤禩也不想厚此薄彼,他那边的国家,想让弘蛟继承,至于其他的儿子,反正他要跟胤眩巧险匠。环猎俣啻蚣复Φ胤剑嫠前布摇?br />
可惜弘蛟对弘旺比胤禩亲近,不愿意离开弘旺,更不愿意接手胤禩那边的国家。弘蛟一直在皇宫里长大,从小就看见康熙批折子熬到深夜,胤禩和弘旺也被那些折子压的喘不过气来,他可不想跟着遭罪,还是当个太平王爷的好。
正文 第 139 章
弘蛟可不笨,自己从小就被父母送回大清,虽然有卫琳琅和康熙看顾,但是每天相处时间最多的还是弘旺,可以说是他看护着长大。大哥弘旺兄代父职,从小替自己背黑锅,打群架,事事都以他为先,兄弟二人的感情自然不必说。只要不谋朝篡位,弘蛟绝对有信心哥哥不会亏待他,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更不必天天熬夜批折子,连个宫门都没有时间出。
弘蛟被卫琳琅和弘旺、康熙等人给宠坏了,身上没有长子的压力,可不比弘旺那边做事周到负责。康熙为了国事弄的几十岁了连一个囫囵觉都睡不得,弘蛟可没有什么忧国忧民的意识,为了他人来折腾自己。
胤禩想带着弘蛟的愿望是好的,可是事实操作起来却又有些难处,弘蛟被送回大清多年,那边的将领恐怕也不易服从他,何况,父母又生育了弟妹,从小就被将官百姓们所熟知,他们恐怕跟得民心一些。
弘蛟从小在皇宫长大,对皇家的隐私也知道不少,胤眩拓返i的下场他也看见了,自然也不想步入后尘。大哥作为长子,理应接受父亲在大清的皇位。那边的江山是在他回大清之后拼下的,自然要留给弟弟们。
自己嘛?还是逍遥自在的当个铁帽子王好了,吃穿不愁,富贵永享。
胤禩见弘蛟跟自己疏远至此,连富察氏也不惦念,心里一阵唏嘘,当初只想着长辈们的心思,根本就没有顾及孩子们的心,才有了如今的疏远。好在他们兄弟二人和睦,弘旺处处都看顾这弟弟,倒比他这个父亲都尽职尽责,胤禩叹了口气,跟着胤眩返i,胤禌,胤祺的大部队,奉着宜贵太妃西行。
宜贵太妃早就羡慕卫琳琅可以跟着康熙走遍天下,她没有那好运气可以跟康熙白头到老,却自认为养了三个好儿子,一样可以带着她游历天下。
胤禟那个不听话的是指望不就了,好在还有胤祺和胤禌孝顺自己,只是皇亲国戚离开京城都是要经过皇帝御批的,要是她想出去走走,弘旺是她的孙子辈,她提一提,弘旺应该不会不答应。只是,宜妃可不是那么没有头脑,看胤禛的事情她就不得不有所顾忌,到底她生养的是儿子不是公主,行事方面都需要有所顾忌,绝不能够因为自己的一点兴趣爱好连累了儿子们。
可是年纪越大越惦记儿孙,胤禟虽然从小就淘气,没少把她气的半死,可这个孩子除了任性顽皮倒也没有做过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其他的两个儿子连同自己都沾了他的光。宜妃知道,若是没有胤禟跟着胤禩出生入死,她顶天是个太妃的称号,两个儿子也顶多封个亲王,胤禩绝对不会给他们一人一个铁帽子王爷的。
所以,即使知道此去或许会给康熙和卫琳琅的二人世界带来一定的不便,宜妃也忍不住跟胤禩请求,想要去看看胤禟。胤禟的长子虽然送了回来,可他后面的几个孩子宜贵太妃是一个都没有见到,胤禟可不像胤禩,隔三差五的给宜贵太妃送信报平安,道思念,。
倒不是说胤禟不惦记宜贵太妃,每次有人回来大清,他让人捎给宜妃的礼物可也不少,可是胤禟顶多就是让人带带话,很少带上自己的亲笔信,跟宜妃道道思念,安慰母亲的心。还是后来宜妃跟卫琳琅抱怨,卫琳琅又在信里告诉了胤禩,胤禩督促胤禟,胤禟才不得已的给宜妃写了几封信,后来大多还是让九福晋代笔,他看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已。
九福晋到底是儿媳,隔了一层,原来跟宜妃也不怎么亲近,平常写信,除了例行问安,也就是报告胤禟和孩子们的近况,生怕字里行间无意中得罪了宜妃,巴不得信写的越短越好,所以宜妃经常眼巴巴的看着卫琳琅那厚的不能在厚的家信眼红不已。
原本她想胤禟了还可以找卫琳琅聊聊,自从卫琳琅离宫,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其实每天无事找宜贵太妃唠嗑的太妃们不少,谁让卫琳琅跑了,能够跟胤禩表忠心的就只有宜贵太妃了呢。
宜贵太妃性格虽然爽朗大方,却也是容不得人在她面前作威作福,现在又有胤禩撑腰,她可不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