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活一世》第191章


元的地产项目为代价,换取得信佳75%股权并握有一批可换股债券。同时,得信佳以每股六角二的价格向市场发售5759亿股新股。
借壳完成后,得信佳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有限公司‘。
那么黄鸿年的得信佳又是如何成为李泽楷的盈科呢?
得信佳(Tricom)是在1994年上市,每股售价12元,主要的业务是从事销售办公室通信器材、个人通信产品及基建通信系统,以及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援。黄鸿年则是在90年代初淡出新加坡商场,转至香港大展拳脚,入主香港中策集团。
1997年6月间,他通过中策集团全面行使购股权而持有香港上市公司星光电讯(StarTelecom)国际控股的37%股权,原持有的得信佳的另外37%股权,也因星光电讯的增购股份而持有的得信佳的权益也提高到55%。
由于这两家公司在中文互联网、手机和传呼机方面,在香港和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错,黄鸿年因此十分看好这两家刚加盟中策集团的公司的盈利前景,他充满信心地说:“盈利前景不是好,应该说是很好。”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膨胀,电信业被视为明日的增长之星,是个盈利前景大好的行业。善于不断发掘商机的黄鸿年,在这方面显然是有其长期的全盘策略,收购经营这类行业的公司是他全盘策略的重要棋子。
黄鸿年说:“我密切注意这行业的动向和发展已有五年之久,只是中国电信市场的大门还未打开,而且也较难找到适当的收购对象。因此星光电讯和得信佳有意让人参股注入新资金,我马上认为这是个可遇不可求的难得机会。”
不过,在风大雨急的金融危机下,星
和得信佳的业务却宣告出现亏损,黄鸿年的电信业发)而进退两难。
就在此时,李泽楷的盈科拓展集团乘虚而入,在5间以24亿6000万港元的价格,将香港和中国的房地产出售给得信佳集团,换取这家电讯配备制造商的四分之三控制权。
炒卖科技股浪潮马上席卷香港股市,加上李家的金字招牌,得信佳一恢复交易,就立即成为香港市场的炒作对象。当时许多股友根本不问价买盘,仅求买得股份,狂热程度足以媲美昔日红筹股。
得信佳在暂停交易前,股价只0136元,在李泽楷从黄鸿年手中买下得信佳。股票恢复交易时立即猛涨超过20倍,一度达到322元,闭市时上涨169港元,为183元,相等于截至1998底经审核净资产值的234,本益比更高达1400倍。
至于李泽楷旗下的盈科集团在复盘第一天,帐面升483亿港元(约100新元),黄鸿年旗下的中策集团自然也沾了盈科之光。
中策集团将得信佳出售给盈科之后,持有得信49%的股权,成本价为022元。股价大升125倍时,帐面盈利高达27亿8000港元。
随后,盈科拓展把得信佳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盈科集团主席李泽楷兼任盈科数码动力的主席,前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出任该公司副主席,前电信管理局总监艾维朗出任该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泽楷随后网罗各方高手,立即展开各种大出击。
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以上的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须花费相当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须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
有买壳者,就有造壳者……有的集团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变成空壳,待价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买家的意图不是肉,而是壳……即上市地位。
其实,借壳上市中的‘壳‘,是指取得控股地位股东易位的上市公司。一般情况下,这类公司业务规模相对较小或处于停业状态,或无业绩,总股本或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少,股价较低。而借壳上市就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二级市场或一级半市场收购上市公司股票,或通过有偿授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及法人股权,从而达到收购控制壳公司并将自身多资产注入到壳公司的一种资产重组方式。
对这种壳资源的定位,有关专家认为,只有连续筹资能力即有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才是比较理想的壳,因为控股至少三年内失去筹资功能的公司,资金捉襟见肘,回旋余地不大,改变‘弱者恒弱‘的成本实在太高。
但是,愿意转让壳的上市公司又大多是因为经营状况处于亏损或濒临亏损,失去应有筹资功能,面临被摘牌危机而不得不‘金蝉脱壳‘,而真正具有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接受控股要求买壳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因而在实际借壳上市操作中,壳一般被定位在那些规模较小、业绩平平或亏损的上市公司身上。既然壳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有市场价值的,不是随地可觅,随处可见。因此,在寻找、选择壳方时,必须做出详细的分析、理性的判断,以求发现尽可能低成本的壳。
近年来市场上总有这样的倾向,凡是壳公司都会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股价直线上升,甚至翻一翻看来都极为平常,壳成为二级市场炒作三线股的主要题材。
伴随着市场上资产重组热的升温,借壳之风也愈演愈烈,因而在市场容量有限、公司上市实行配额管理的情况下,借壳成为许多公司间接上市的途径。
在证券市场上,收购兼并行为是经常发生的,这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本结构,提高资本经营效率,对市场、对企业来说都是有益的。
收购兼并首先看目标公司的资产质量、市场地位以及发展前景等相对静态的价值,在一些证券市场尚不发达、公司上市实行额度管理的条件下,收购兼并行为更多的是看中目标公司的壳、目标公司的股票能够挂牌上市交易的资格,而对其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都不太重视,买下这个壳就拥有了壳公司的直接融资、增资配股等垄断性权力。
一个企业集团,只要有了一家上市公司,就有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就有了进行资本经营的支点,因而借壳的直接动机是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将自己的优良资产注入到壳公司中去,借壳方从此就走向了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增发A股或增资配股壮大自己的资本实力。
借壳是一种市场优化行为,因为市场为“壳”找到了“核”。但是大家也知道,其实这一过程中不乏炒作因素,一些借壳公司并无实质性重组方案,一些经营困难的壳公司明显地不可能给控股对象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那么借壳公司的真正动机就可想而知了,不外乎转手获利。
李泽楷成功的借壳上市,使“数码港”的科技股成为令投资者最感兴趣的一只股票。当然,投资者们不会仅仅为246亿元的地产项目心动,真正的热点是香港数码港的发展权。尽管此项权利今年7月才由港府正式批出,而此次新发的股票也是8才正式入市流通,但市场人士一般估计,这项至2003年方有实际利润产生的项目至少可为该公司带来60港元的收益。
地产一直是李氏家族的拿手好戏,而股市拥更为看重的则是盈科集团的高科技包装。
港股连续大幅攀升,首当其冲者均为“高科技概念股t媒体评论员挖苦香港人“高科技不搞,科技股乱炒”。
李泽楷恰是拿捏此一机会,利用投资者对数码港的憧憬一举借壳上市。当然,盈科手中确实握有一批高科技项目,包括与英特尔对半投资合作的网上互动电视项目。
据称,该项目曾被美国投资银行估价为200港元。而盈科与微软合作发展项目的消息亦甚嚣尘上,市场一直预期盈科集团将于时间成熟时在上市公司注入上述项目。
香港政府与李泽楷估计“数码港”可以赚到86亿,把计划交给“得信佳”之后,公司的市值竟增加到600。
其次是李泽楷借壳的布局手法缜密,把地产演化为高科技,再把股票筹码锁死后,以反利益输送制造大利益,使得股票狂飙。即使是李泽楷的父亲李嘉诚也对其大泼冷水,指出“得信佳”在市场上还没有流通的量,极不正常。市场对“高科技概念股”的追捧,令盈科集团一连串尚未兑现的项目变成股市上大肆炒作的题材,使得今天的李泽楷日赚30亿。
这虽然反映了香港金融界的浮躁,也看出了李泽楷的身上流露出李氏家族独有的商人的气质。可以说,小超人这次将一些物业(主要是北京盈科中心)及香港数码港的未来收益权,注入选好的“壳公司”得信佳公司,实际上只是向得信佳公司注入数码港概念。
作为回报,则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