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1044章


当时,最大的难题就是,航天飞机仅凭自身的动力,难以做到航天飞行,因此在起飞阶段必须使用助推器比较保守的选择是使用两具液体燃料火箭,与航天飞机配备的三台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构成第一级,然后由航天飞机自行构成第二级,就能使航天飞机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问题是,这套方案有有个弊端,即液体燃料火箭是一次性使用的,不能重复使用
此外,如果使用液体燃料火箭的话,就必须使用足够大的火箭,也就得降低航天飞机本身的推力
显然,这必然导致航天飞机的运载能力降低
这时,中国在固体燃料火箭上的技术优势有了用武之地
最后确定的方案是,航天飞机配备三台大型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并且由外部燃料箱运载燃料,助推器为两具大推力固体燃料火箭,在工作完毕之后,助推火箭与航天飞机脱离之后回收,而航天飞机凭借自身动力完成接下来的飞行,而外挂燃料箱将在跌入大气层之后烧毁
也就是说,整套系统中,只有外部燃料箱不能回收
显然,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损失,毕竟外挂燃料箱并不昂贵,而且体积庞大,也不易回收再使用
基本方案确定下来之后,航天飞机工程就快马加鞭的运行了起来
事实上,当时除了轨道与重返大气层飞行器,也就是狭义上的航天飞机需要从头研制之外,其他的配套系统几乎都是现成的比如航天飞机使用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就来自载人登月的运载火箭至于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则是由中国空军在六零年代末投资研制的大型洲际弹道导弹发展而来
一九七九年,中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星宿”号面世
当年年底,“星宿”号就进行了大气层内的第一次滑翔飞行随后,其他技术与工程测试也紧锣密鼓的展开了
事实上,“星宿”号并不是第一架完成了外层空间飞行的航天飞机
从一开始,“星宿”号就被定性为试验样品,即主要用于试验测试,在完成了各种新技术的验证之后就将寿终正寝
只是,“星宿”号是唯一保留下来的航天飞机
“星宿”号的测试工作持续到一九八一年,随后被移交给了中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并且成为了镇馆之宝
同一年,“猎户座”号航天飞机制成
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四日,“猎户座”号载着五名航天员与一枚科学试验卫星,在台湾的玉里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可以说,这是自载人登月工程之后,人类在航天领域迈出的一大步
此后,中国相继制造了“射座”号、“天鹅座”号、“狮座”号与“仙女座”号等四架航天飞机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这五架航天飞机承担了中国航天发射工作的八成,而中国也因此几乎废弃了所有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把重点放在了航天飞机上,也因此成为了载人航天头号强国
这五架航天飞机大同小异,基本上没有差别
正常情况下,每架航天飞机一次能够运载七名宇航员与二十四吨货物,轨道运行周期在十五天以内
在航天飞机正式投入运作之后,那些之前支持该项目的国民议会议员才发现,航天飞机并不比运载火箭省钱,反而是烧钱的大户虽然航天飞机名义上能够重复使用,但是每次发射之后都需要进行极为严格、全面的维护与检查,而且其使用的火箭发动机最多只能使用二十次,助推火箭只能工作十五次,所以航天飞机的实际运营成本比起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中国才不得不在八零与九零年代,把大量航天发射项目移交给其他国家
此外,航天飞机的安全性也受到了严重质疑
到二零一二年,“狮座”号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航天飞机的时代宣告落幕时,已有三架航天飞机坠毁,“射座”号在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四日,于发射后一分五十六秒在西太平洋上空爆炸;“仙女座”号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返回时,因隔热板脱落在再入大气层时烧毁;“猎户座”号在二零零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同样因为隔热板脱落在返回大气层时燃烧坠毁
巨额的运营费用,加上过低的安全性,使得中国不得不放弃航天飞机
当然,在航天飞机问世的那个年代,并没有人认识到这些问题,而且航天飞机的重大价值,并不再于其使用次数
从根本上讲,航天飞机是中国“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组成部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二十三章 跟随战略
航天飞机问世后的十年内,其发射活动有分之七十八与军事航天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航天飞机就是为了军事航天而出现的,对民用航天的贡献反而不太突出
要知道,推动航天飞机的主要力量来自国防部,而不是航空航天部
原因就是,在进入项目审批阶段的时候,航空航天部的技术专家就发现,航天飞机的运营成本远超过运载火箭,因此就算能够多制造几架形成规模效应,过于高昂的发射成本也足以下退所有民间用户
再一点,从运载能力上就看得出来
航天飞机的系统总质量高达二千二吨,而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只有二十四吨,而以当时的技术,运载火箭只需要八吨的总质量就能达到相同的运载能力,因此航天飞机的运载能力仅相当于运载火箭的三分之一
显然,航空航天部不是军事部门,自然不会主推注定不会受到市场接受的航天项目
也正是如此,中国航空航天部在主导航天飞机工程的同时,并没放弃运载火箭,只不过不再研制大型运载火箭,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小型与中型运载火箭上,而且以推动商业航天为主要目的
问题是,航天飞机具备一些运载火箭与载人宇宙飞船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而且是极为重要的能力
比如,航天飞机能够回收在轨运行的卫星,并且在轨道上对卫星进行维修
又比如,航天飞机拥有十分巨大的货舱,能够运载大尺寸货物
这两项特殊能力,不但决定了航天飞机在冷战期间的巨大价值,还延长了航天飞机的使用寿命
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当局一度算让所有航天飞机退役,转而发展运载火箭只是,这个决定推迟了十多年主要就是当时中国正在主导有十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攻坚战的建设工程,而该工程中有大量大尺寸设备,只有航天飞机的货舱能够装得下因此最后两架航天飞机一直使用到国际空间站建成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八零年代,航天飞机具备的特殊能力,为中国推动“星际大战”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能够依靠航天飞机来构建外层空间防御体系
一九八二年,顾祝同就明确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应该以外层空间为主,即把主要的防御武器部署在近地轨道上,以求对潜在敌国发起的战略击进行外围拦截尽最大的可能把敌人发射的核弹头击落在敌国上空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军事技术专家出了一些非常超前的概念
比如,在近地轨道上部署以高能激光与粒束武器为主的定向能武器,拦截还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敌国弹道导弹
显然,在构建外层空间防御系统中,航天飞机是不可否缺的角色
按照当时出的概念,配备定向能武器的卫星都十分庞大,需要通过多次发射、然后在轨道上组装而这只有航天飞机能够办到此外定向能武器要消耗大量能源,卫星还需要进行在轨机动,因此需要为卫星补充燃料,而这仍然只有航天飞机才能办到此外,如果需要对在轨卫星进行维修的话,同样得依靠航天飞机
说白了航天飞机是中国构筑“外层空间防御系统”的基本运载工具
在航天飞机问世之后,之前很多的设想都不再是设想至少一直采取跟随战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显然,来自中国的压力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相关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冷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至少在“外层空间防御系统”上花掉了上千亿帝国马克
与巨大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寥寥无几
当然,中国也不例外
事实上,顾祝同当时出的战略防御设想太过超前了,很多关键技术问题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且在估计花费的时候,中**方出现了严重偏差,即严重低估了防御系统的总投入
严格说来,这些都在顾祝同的预测之内
根据顾祝同的回忆录,在启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时候,他就已经认识到,这套能够为中国全面战略安全的防御系统,在二十年之后都未必能够建立起来,而且几项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