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1062章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基本安全环境有关。
这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击败了周边地区的所有敌国与潜在敌国,通过肢解俄国在大陆方向上建立起了纵深超过一千公里的安全区,并且以战胜国的身份解决了所有关系到本土安全的边境问题,依靠强大的战略打击力量消除了所有潜在威胁。获得了自建国之后最为理想的周边环境。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大战之后已经没有来自陆地方向上的威胁了。
显然,以本土安全为目的,中国没有必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甚至没有必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陆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陆军已经沦落到了战略预备队的地步。
这就是,哪怕爆发全面战争,凭借国境线以外上千公里的战略防御空间,中国都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战争准备时间,也就有足够的把握在敌人攻到国境线上的时候,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
结果就是,在和平时期,中国没有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
当然,在对外扩张上,陆军也是次要角色。
这就是,在维持战后的国际秩序上,或者说是在巩固战争期间夺得的势力范围上,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海军,其次是空军。
更重要的是,即便需要地面部队,也有陆战队可选。
可以说,陆战队在战后成为独立兵种,对陆军的存在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要知道,在中国的军事结构中,陆军的首要职责是保卫本土,而陆战队才是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显然,陆战队的提升,让陆军失去了成为对外扩张主要力量的机会。
可以说,在战后的历次军事改革中,陆军都是受害者,而陆军的兵力规模与装备水平也在逐年下降。
到冷战结束的时候,陆军在三大军种中已经名利末席,地位仅在陆战队之上。
当然,除了军事上的需求,政治上的需求也是打压陆军的主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原因起到的作用最大。
主要就是,在大战结束前,冯承乾发起了军事改革,并且希望通过改革来削弱军人的政治影响力,为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打下基础。在冯承乾推行的改革中,来自陆军的阻力差点使改革前功尽弃。
别忘了,当初为了让刘伯恩下台,冯承乾差点就发起了军事政变。
发生在一九五零年的事情,让冯承乾坚信,如果陆军过于强大,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就将胎死腹中。
结果就是,在冯承乾退役之前,军事改革就以打压陆军为主。
在大幅度削减陆军兵力的同时,冯承乾还在国民议会推动通过了数部与限制陆军、或者是限制军队有关的法案。最重要的一部法案在一九五一年正式生效,即在和平时期,正规军不得驻扎在城市与城市周边地区,不得参与与介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安行动,且正规军的调动均需要获得国民议会授权,总统在和平时期仅能调动正规军执行境外任务,不得调动正规军在国内执行任务。
这部法案的核心就是阻止总统调动军队来对付国内的政治势力。
当然,后来该法案还多了一部修正案,即在之前的预备役军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地方武装力量性质的武装警察部队,并且赋予武装警察部队在和平时期维持国内秩序、打击国内严重犯罪的职责。关键的是,武装警察部队只在战时听从中央指挥与调配,和平时期则接受地方政府领导。
这一系列的改革,均大幅度削弱了陆军的影响力,降低了陆军的地位。
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陆军中的野心家篡夺政治权力,防止出现军人独裁的事情发生,以及预防军事政变。
也正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冯承乾才正式宣布退役。
只是,陆军遭到的打压并没因此结束。
在冯承乾退役之后,顾祝同以海军参谋长、参谋长会议主席的身份,主导中**事力量近十年。在这十年中,顾祝同秉承了冯承乾的军事改革政策,在积极把中**队建设成一支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压缩了陆军的生存空间,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陆战队的地位。
正是在顾祝同担任海军参谋长期间,陆战队的独立兵种地位得到了巩固。
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这几年里,陆战队成为了中国对外扩张的急先锋,以及最为主要的地面力量。
别忘了,危地马拉战争爆发的时候,陆战队是最先介入的地面部队。
事实上,在当时的几乎每一场涉外冲突中,陆战队都走在陆军前面,而且很多时候仅由陆战队承担地面作战任务。
显然,对中国陆军来说,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降低到了八十万,而陆战队的总兵力则增加到了四十万。也就是说,陆战队的兵力规模相当于陆军的一半。要知道,大战结束时,陆战队的兵力规模仅有陆军的七分之一。
兵力规模的对比,决定了陆军的地位。
地位降低,反过来对陆军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是,陆军在很多装备项目上都丧失了主导权。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中国陆军在冷战期间不再是地面军事力量的主导者。
至少在很多重大装备项目上,陆军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而且由陆军主导的装备项目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常低。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关键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原因就是,在这场以色列挑战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中,依靠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以色列陆军在战争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且大多与装备性能有关,从而反映出了中国陆军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让中国当局认识到,在局部战争中,陆军有着极高的价值。
做为全球头号军事强国,中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至少是一支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陆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第二百四十一章 奋起直追
w第三次中东战争,成为了中国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分水岭。。)
当然,这并不表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中国就不重视陆军的军备建设,毕竟在以全面军事对抗为主的冷战中,任何一个军兵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陆军又是国防力量的主要支柱,也就不可能不受重视。
只是,重视本身也分成了好几个级别。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方就发现,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拥有比中国陆军更加精良的武器装备。虽然在经历了大陆战争之后,中国陆军已经拥有规模超过德军的装甲部队,但是在装备性能上,中国陆军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大战结束的时候,从步兵最基本的武器步枪到重型坦克,德军的装备都有着明显的性能优势。比如,当时最先进的重型坦克与中型坦克都属于德军。除此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拥有性能最好的坦克炮与大口径榴弹炮,最好的反坦克火箭筒,乃至最好的火箭炮。
可以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装备优势最为明显。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五种坦克的生产技术,还引进了高压坦克炮的生产技术,甚至购买了坦克炮使用的穿甲弹,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坦克,保留了大量德制坦克的特点。事实上,即便到战后,在从俄国、英国与美国获得了大量坦克生产技术之后。中国陆军研制的新式坦克也秉承了德制传统,自有的特色并不明显。
战后,中国也试图摆脱德制坦克的影响,只是很多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此外,中国在战后研制的很多陆军主战装备,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性能上都无法与同期的德制装备相比。
比如中国在战后研制的第一种主战坦克。采用的是九十毫米坦克炮,而德军在大战末期研制的中型坦克就已经开始配备一百毫米坦克炮,其战后的第一代主战坦克配备的是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在防护上。中国的第一种主战坦克只达到了大战末期中型坦克的水准,而德军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超过了大战期间的所有中型坦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大战期间的重型坦克。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
当时,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研制,而且最后采用了由英国生产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才得以问世,而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坦克炮不但达到了一百一十五毫米,而且是滑膛炮,穿甲威力远超过一百零五毫米线膛炮。此外,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与机动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中国陆军的第二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